APP下载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路径

2020-01-18王丽娇

关键词:通识人文素质

王丽娇

(长江职业学院 公共课部,湖北 武汉 430074)

人文素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也正是因此,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来自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专家学者的重点关注。然而,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还不够高。[2]大部分高校也还未能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文素质教育计划。无疑,这将极大地掣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培养,亦将会影响正在进行中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鉴于此,本文希望通过考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来为当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化提供些许有益的经验,进而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实现提供助益。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大学诞生以来,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就是大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伴随着极端功利主义、专业主义、技术主义等思想的蔓延和侵袭,很多国家、高校都出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我国亦然,其中素质教育的认知偏差、教育内容的错位运行和教育氛围的建设不足是最为显著且亟需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意义的认知偏差

人文素质教育是个体认识自我、认识历史、理解现在、连接未来的重要基础。然而,自1952年苏联式的专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主流形态之后,人文素质培育的弱化就越来越明显。在这一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被视作了无关乎技术、无关乎发展、无关乎国家命运的无用学科,在全国高校内被大范围地裁撤。正是由此,当代的高等教育实践与传统的人才培养就被割裂开来。这一影响至今存在。此外,伴随着极端功利主义的侵袭,教师、学生,甚至学校都更倾向于推动个体的专业化、技术化、技能化成长,对于难以量化和表征的个体人文素养又再次予以了忽视。简言之,整个社会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内蕴的无用之用的忽视导致了相关教育实践的缺失,进而引致了大学生人文素质问题的广泛蔓延。[3]

(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错位运行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出现与相关教育内容的错位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教育内容的错位运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将提升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视为实现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关键,忽视了开发高质量、适切大学生本身的优质课程的价值,致使出现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越开越多、教师越教越累、学生越学越无兴趣等问题,无疑,这也就掣肘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二是部分高校选用“概论课程”形式来推广通识教育,以期能够让不同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多元主体更好地参与到通识教育的课程之中,然而,这种做法却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毕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的是对相关课程的深入理解和思考,长期的经验表明,这种简单化的概论性课程很难真正地助力学生个体人文素养的养成;三是部分高校将人文素质教育视为一种知识拓展型的教育活动,更多地是从学生兴趣和教师便利方面来选择开设、发展相关课程,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内蕴地培养全人的能力和使命,这就使得部分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略显不足,进而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三)人文素质教育氛围的建设不足

教育活动、教育效能等都会受到教育氛围的影响。换言之,对于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而言,打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尤为重要。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二是与之相关的制度和文化。不幸的是,当前两者的发展均有明显不足。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来保证相关教育实践的推进。其中,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设备建设最为重要。然而,受制于地区之间、高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部分高校所具有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储备量还不是很充分,在这种情形下,人文素质教育的效能必将会降低。其次,卓越的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文化支撑。然而,由于对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这就使得教师与学生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未能被充分激活,进而影响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实效。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化路径

为了破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局,切实地担负起人文素质教育的使命,高校应进一步厘清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重塑课内与课外两组环境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应有价值。

(一)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形成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发展理念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国家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形成正确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支撑。充分、适切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理解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征程,有助于养成大学生勇担时代使命和民族使命的精神。因此,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社会都应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予以充分重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地认识、充分地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教育实践才能更为顺利地开展和实现。高等教育机构也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使命。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应努力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发展理念。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工协作。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在规格、形态上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机构实施专业化的教学方案。正是由此,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分科教学。无疑,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个体习得特定领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有利于提升特定工作的效率和绩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仅仅发展个体的专业化技能并不能保证个体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才。究其原因,在于专业化训练对于个体人文素质养成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高校就应融合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而形成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发展格局。

(二)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形成基于核心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

人文素质教育有着特定的目的和功能,这就使得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不应是随便的、临时的、零散的拼凑,而应是严谨的、长期的、系统的甄别与组合。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具备严谨性。一是应选择经过历史检验,得以长期保留下来的文明的精华。换言之,严谨性的首要标准就是选择正确且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传授。二是应平衡好本土与非本土精华的选择,在平衡的标准上,应更加注重本土文化、本土精华的教育。之所以强调本土性,一方面,是因为本土性的经验保障性更强,与学生、教师所处的社会情境更为适应,更有益于卓越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因为世界的多样性是保持整个社会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本土性的偏重则对于多样性的保持有着更为有益的帮助。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选择的内容应具备长期性。一是应坚持对相关材料、相关主题进行长期的、反复的探讨和分析,以此形成一种人文素质教育的传统。二是应选择能长期坚持进行教学的教师进行人文素质课程的教授。人文素质教育的材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由于这些材料所内蕴的巨大价值,其往往需要教师能够长期地予以体会和感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切实地把握、理解其中的内蕴和价值,才能真正地实现卓越的教学。

最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选择应具备系统性。如前所述,如若缺乏系统的设计,就容易使得人文素质教育过于零散,这就必然会掣肘其教育效能。因此,应努力打造基于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体系。换言之,卓越的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的是精益求精的教学,而不是囫囵吞枣式地课程遍历。

(三)重塑课内、课外两组环境,形成相互嵌套且相互支持的人文教育实践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就需要对课内的各类课程进行有效组合,对课外的学习、实习和生活环境予以细致整合,以此形成相互嵌套且相互支持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过程及其环境。就课内环境重塑而言,应向专业课程中注入人文素质教育的要素。现代社会不仅呼唤科学、技术,也呼唤人性的回归。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专业课程之中,可以充分地延长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的范围和持续时间。无疑,这将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就课外环境重塑而言,应努力打造鼓励人文素质教育、提倡人文素质教育的制度与文化。一方面,有利的制度与文化,可以让教师、学生更好、更积极地参与到人文素质的教育教学之中,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良好的制度与文化本身就能够助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制度与环境既体现在校训、班训等校园文化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互动等实践过程之中。无疑,制度与文化建设将会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工程。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应有价值,形成人文素质教育教师的高质核心团队

在高等教育的双主体之中,教师在某种意义上依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换言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相关的教师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认为应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发挥教师的应有价值。一是应持续地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力,使其具备引导学生生长人文素养、发展人文精神、养成人文情怀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教育机构的作用,使其成为教师人文素养教育能力提升的重要助手。二是应组建起高质量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团队,利用协作的方式来完成人文素养课程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借力团队中每个教师的优势来实现最优课程的打造,进而实现最优教学和最优人才的塑造。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使命实现的重要依托。在这一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内容、环境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其核心要点。换言之,未来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着重围绕上述要点,进而打造出适切、高质、卓越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实践体系。

(责任编辑 黄 芳)

猜你喜欢

通识人文素质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人文社科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