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双创”教育探究

2020-01-18

关键词:双创工匠精神

余 雅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100)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长期以来,由于社会文化歧视和教育体制缺陷,高职学生普遍工匠精神缺失,职业素养低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许多高职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开拓新型就业之路,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故培养具有高度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创业者是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需求。

一、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当代价值

专注于某一领域、具备该领域内的劳动技艺并有着高度敬业精神和思想底蕴的人,可称其为“工匠”。工匠不同于普通的工人,他们与普通工人相比,更具“匠心”,更有理想与情怀,更能奉献与担当,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宝贵财富。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工匠精神既包括高超的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高度的专注力,还包括责任、创新、合作和坚持。纵观历史,工匠精神在传承人类文明,推动时代发展,促进历史进步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可以说,工匠精神是改变历史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1]因此,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升级转型的攻坚时期,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更加突出和明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呼唤工匠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独具魅力,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当今中国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精神文明。[2]不得不承认,改革开放以来,受到“拜金主义”不良风潮的影响,工匠精神在我国有所萎缩,以次充好、唯利是图的思想有抬头之势,职业水准下滑、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屡见不鲜。面对优秀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严峻形势,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3]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工匠精神的回归和重塑是帮助我们走出道德困境和精神缺失的法宝,它不仅是中国核心价值的体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之源。

(二)传统文化振兴必须重拾工匠精神

工匠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浓缩和精华,是工匠文化的精气神。近年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工匠精神曾经一度被我国主流文化所忽略和淡忘。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如此,它一直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从未消失。在当今“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又焕发出新的活力,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这是重建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的基石和源头。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内化工匠精神

诚信、守一、坚持正是工匠精神最基本的要求。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长远命运而不是眼前的短期物质利益。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必须拥有一支诚信、敬业的工匠队伍,他们着眼于长远发展,为强国而搏,为民族复兴而战,是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脊梁。因此,中国经济的健康运行需要以工匠精神为牵引。

二、高职学生职业态度水平与“双创”教育现状

不可否认,现代中国人对于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偏见。许多人认为只有学习能力低下,高考失败的学生才会进入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并不需要多高的素养,学生只需要学会如何动手操作机器或是设备就行了,难以从事所谓的高端职业。这种偏见导致职业院校学生自身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对自身价值的低估,对自己要求的降低。

职业态度是指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及在行为举止方面反应的倾向。一般情况下,态度的选择与确立,与个人对职业的价值认识,即职业观与情感维系程度有关。肯定的、积极的职业态度将促进人们去钻研技术,掌握技能,提高对职业活动的忍耐力和工作成效。一项对用人单位关于求职者基本能力要求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的企业把学生的职业态度列为求职者最重要的素质和核心的标准。然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报告》中一项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中仅有8.5%的人把职业态度看作是现有工作中最需要的能力。[4]可见,高职教育存在重技能、轻态度的倾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职业认知、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导致高职教育的育人功能不全,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和职业发展能力薄弱。

当前,高职院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已经列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和实践课时都有一定的保证。然而,由于“双创”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且投入较少,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仍面临者巨大的困境。

首先,创新创业实践探索不足。许多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理念更新较慢,培养体系不全,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许多探索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未真正有实质上的突破;“双创”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完善,难以保障“双创”教育的有效开展。其次,专门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严重不足,且“双创”实践技能薄弱。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双创”教育通常是通过讲座形式举行,教师基本是招生就业指导干事或思政课部的教师。这些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门的研究,同时与企业疏于联系和沟通。再次,学生“双创”积极性不高。由于各高职院校在“双创”教育的评价方面缺乏健全的体系,在激励方面尚未形成成熟的经验,所以,推动师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进行“双创”实践成效不大。最后,资金支持力度不大且效果不佳。有的学校和企业尝试给予创业者部分资金支持,但是资金支持的力度和广度不够,并且缺乏对资金使用的专业指导和监管,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随着就业岗位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提高,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具备强大的应用技能。而大学生“双创”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更能增强学生对未来岗位和职场的适应性,是现代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当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成功率低下、生命力不强的困境正是大学“双创”教育不足所导致的。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要跨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创新创业教育必需结合“全人教育”理念,将职业态度的培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的育人功能,将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只有这样,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符合时代发展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助推学生可持续发展,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生命力。可以说,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是常抓不懈的主线。

三、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度契合性

工匠精神是一种伟大的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当今,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延伸和发展。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也被赋予的新的时代意义。众所周知,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对于“双创”战略来说,创新是根本,但是任何一个创新的理念都必须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打磨才能脱颖而出,真正成为亮点。所以,对于“双创”战略来说,徒有创新的点子和想法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坚定的执行力和不为困难所击倒的决心,创新创业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这其实就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所在。作为创业者,首先要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坚守自己的追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始终保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匠心,方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由此可见,“双创”的实施和成功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除了执着于细节和技术之外,还热衷于变革和创造,在不断摸索中不断提升技艺,在追求极致中达到新的高度。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工匠精神能够让创业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更具担当和勇气,更敬畏岗位和职业,更能承担起国家的经济建设大任。

由此可见,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具有极高的契合性,二者在本质上、目标上和培养手段上高度统一,相辅相成。

(一)二者本质内涵一致

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需要创新理念与创新精神的引领。“双创”人才培养不仅仅需要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与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攻关精神和精进态度。而后者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与核心。就工匠精神而言,其核心要素不仅体现为高超的技艺,更体现于掌握技艺之后的不断求索与创新态度。真正的工匠绝不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安于现状。他们所追究从来都是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推陈出新,在看似单调的重复劳动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标杆、新高度。因此,“双创”教育与工匠精神并不相悖,反而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大量事实证明,“双创”人才需要工匠精神作为支撑。

(二)二者目标高度统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为中国制造业做出了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中国将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迈入制造强国之列。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实现在工艺、技术、技能方面的突破与升级,同时呼唤无数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双创”已经成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职业形态,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自主创业已成为多元就业的产物而被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所接受和推崇。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不断适应新常态,营造“双创”文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另一方面,要重拾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职业态度与素养,培养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因此,“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的培育都是服务于中国制造强国梦想的实现。

(三)二者的培育手段相通

综上所述,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在高职教育中是相辅相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割裂的关系。工匠精神为高职“双创”教育引领方向,引导高职教育走出“重技能、轻态度”的误区;“双创”教育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内驱动力,使工匠精神在实际创业过程中得以实践和升华。

四、高职学生“双创”能力与工匠精神融合培养路径

在高职教育中,“双创”教育和工匠精神本质内涵一致,目标高度统一,培育手段相通,相互渗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双创”能力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培养。

(一)进行顶层设计,提供“双创”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领导应结合时代需要与本校实际,重视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设立专门的部门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指导、监督,提供经费支持与管理;加强学院教学、管理等各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确保学生“双创”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得以落到实处。

(二)以专业课堂为阵地,将学生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融合培养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敲门砖,是创业成功的手段和工具。但是,单纯技能训练是难以满足当今时代需求的。教师要把专业课程的课堂变为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阵地,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重构教学设计,在专业课堂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将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方能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5]

(三)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基于工匠精神的“双创”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弘扬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的重要渠道。[6]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网站、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宣传工匠精神,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征文比赛、职业技能大赛、创意大赛、创业策划竞赛等;邀请大国工匠代表和杰出毕业生代表给学生讲座等,营造尊重技术、热爱劳动、推崇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工匠精神深植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7]

(四)打造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双创”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以项目为导向,利用工作室、协会、专业设团、电商平台、“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学院等载体,为创业者提供便捷、开放的实践服务平台,为创业项目的策划、立项、孵化、运行提供支持和保障。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培养具有高度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创业者是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适应时代需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双创”人才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培养之路。

(责任编辑 黄 芳)

猜你喜欢

双创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