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综合性大学“校内协同育人”的湘大经验

2020-01-18廖永安

关键词:全校院系综合性

廖永安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早在2016年10月15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武汉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上,陈宝生部长要求高等教育要做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1]2018年6月21日,在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确认了“四个回归”的高校发展理念和方向。

高校需要“回归”的常识有很多,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校内协同育人”便是其中之一。所谓“校内协同育人”,是指高校自身拥有的人、财、物,以及校园文化等各种办学资源,通过科学的统筹规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相互协作和配合,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协同育人”既需要“校内外协同”,也需要“校内协同”,这虽然是一个教育学常识,但在管理实践中,却不是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普遍了解和遵循的常识。当前高校,尤其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校内协同育人”方面,做得还不够自觉、不够充分、不够科学,因而直接制约了高等教育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湘潭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在这个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一、“校内协同育人”的缘由

我们的高校,尤其是地方综合性大学,之所以需要回归“校内协同育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亟需“校内协同育人”

高等教育旨在培养知识、技能、思维、人格等均衡发展的“立体的人”“完整的人”,这一目标依靠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12条毕业要求,有7条是人文、社会、经济、法律、沟通、管理方面的非技术性要求。这7条要求显然要依托整个学校的力量才能达成,因此,“校内协同育人”显得尤为迫切。另外,“从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知识传授是我们的优势,需改革的内容是知识的结构构成和传授方式;技能训练是我们的不足,但相对容易弥补,重视起来、认真对待、环节不缺失即可;而思维力开发则是明显的短板,有重视不够的问题,更有认识不深、对规律的把握不准的问题。”[2]至于人格养成,则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效果也令人担忧。改变上述现状,一个长期被忽略的角度,便是推行和完善“校内协同育人”机制。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内部存在比较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尤其是学院之间、机关之间、学院和机关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封闭运行情况,这些现象或情况表面上导致的是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深层上阻碍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更好达成。

(二)当前高校存在“校内协同育人”机制不畅的问题

协同育人通常有“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和“校内协同育人”两种模式。通过“校-企”“校-地”“产-教”“产-学-研”“政-校-行-企”等途径,“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最有条件推行的“校内协同育人”,虽然一直在“事实上”存在,但由于缺乏自觉的理论指导和明确的理念指引,所以在实践上还存在机制不畅的问题,因而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更需要,也更有条件通过“校内协同育人”来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地方综和性大学”是指由地方政府主办和主管的综合性大学,它们兼具“综合性”和“地方性”两个特点,一方面它们学科门类相对齐全,办学规模相对较大,综合实力比较雄厚,另一方面,它们通常位于地方(相对于首都或省会而言),依靠地方的力量和资源,服务于地方。“校内协同育人”的初衷和本意在于协同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服务。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地方性”大学,校内资源总量有限,所以更需要“校内协同”,借此充分发挥有限资源最大的育人作用;作为“综合性大学”,校内资源比较多样,因此更有条件“校内协同”,借此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尽力弥补“地方性大学”资源有限的不足。

应该说,实现培养“立体的人”“完整的人”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校内协同育人”不是唯一的途径,却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地方综合性大学出于“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迫切需要,更应该重视“校内协同育人”的理念与实践。“地方综合性大学”,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事实,却又存在着资源严重浪费、资源重复建设和资源不能共享等现象。“校内协同育人”的推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挖掘、整合、优化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等教育资源,尤其是能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资源多样性的优势,更好地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实际上,在“校内协同育人”方面,地方综合性大学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虽然资源总量极为有限,但资源类型却比较多样。以湘潭大学为例,它是一所文、理、工相对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和20个学院、教学部,学科覆盖文、史、哲、理、工、经、管、法、艺等9大门类。对于培养知识、技能、思维、人格四位一体的“立体的人”“完整的人”而言,这是一个“纯天然”的优势。

另一方面,大学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合理的政策容易被理解、接纳和推行,大学是一个由高素质人才组成的,理解力强、组织性强、执行力强的“单位”。与“校内-校外”不同单位之间的协同相比,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由于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和精神认同,协同的难度更小,协同的目标也更容易实现。尤其是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地方性大学”,其校内的行政执行能力更强。因此,尽管目前“校内协同育人”的意识和程度不够,但只要政策合理,并辅助必要的行政手段,“校内协同育人”比“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更容易“开花结果”。

二、“校内协同育人”的途径

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湘潭大学的一个特点。因此,如何通过“校内协同育人”,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弥补“地方性大学”的劣势,长期以来都是学校致力于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几代教学管理者的探索,在2016年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校内协同育人”作为一个自觉的理念、明确的制度和正式的政策,得以确认。自2016年以来,“校内协同育人”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全方位地推行、实践,最终创建了理念、平台、政策三位一体的“校内协同育人”机制。

(一)达成“校内协同育人”的四个理念共识

湘潭大学通过大会、小会,报告、研讨,座谈、面谈等方式,充分阐述“校内协同育人”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当前遭遇的种种困境。在种种努力之后,“校内协同育人”理念深入人心,全校上下已经达成四点共识:一是学生不是在某某大学读某个专业,而是在某个专业读某某大学。二是老师首先是某某大学的老师,其次才是某个院系的老师。三是职工首先是某某大学的职工,其次才是某个部门的职工。四是资源首先是某某大学的资源,其次才是某个部门的资源。

(二)搭建“校内协同育人”的四个实施平台

第一个平台是“计算机中心”。2016年5月,学校将原分散在各学院的计算机房进行整合和优化,统一划归计算机中心,辅助全校的计算机教学,为此,节省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第二个平台是“工程训练中心”。2016年4月,学校成立“工程训练中心”。中心构建了“工程认知、工程基础、先进制造技术、电工/电子、创新与研究、人文大类综合”六个工程训练模块,承担全校文、理、工各学科专业的工程实训。

第三个平台是“信息化教学平台”。首批投入300万元,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力争实现“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的有机融合,将教师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借此进一步打破课程设置的专业、学科壁垒,以及主修与辅修、必修与选修的界限,让学生可以跨系、跨专业以及跨层次进行选课与学习。

信息化教学平台有三个“拳头产品”:第一个“拳头产品”是“世界大学城”。目前已经开通教师个人空间1739个,学生个人空间42557个;教师通过个人空间已发布教学视频1624个,文章12351篇,视频浏览数64750次,文章点击率149350次,访问量达15600036次,基本实现“一师一空间、一生一空间、一课一空间”。第二个“拳头产品”是“超星课程中心”。学校以受众面广的各类精品课程等为重点,遴选、培育、建设了一批内容好、教学效果好,适合网络传播的在线精品开放课程。2018、2019年分别投入专项资金150万元,立项资助30门“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第三个“拳头产品”是“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2017年,学校整合全校优质师资,立项建设了47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9月份,首批“上映”42门,每门课限选200人,全部选满。在此基础上,又投入专项资金50万元,立项资助“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教材”10部。

第四个平台是创新创业学院。2016年,学校专门发文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院长,下设一名专职执行院长、8位兼职副院长,统筹全校创新创业资源的配置及运行管理。学校力图整合全校优质教育资源,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鼓励立足专业教育的创新教育,并且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等,实现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出台“校内协同育人”的四个激励政策

一是调整课酬划拨方式。将课酬的划拨,从原来的 “学生所在院系”调整为“教师所在院系”,避免了开课教师给其他院系“打工”的弊端,让开课越多的院系利益最大化,也极大地激励了院系主动、积极地拿出自己的优质师资和课程,为全校的人才培养做出贡献。二是大幅度提高通识课的课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尤其是思维目标和人格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校性的通识课。通识课的性质决定了需要最好的老师来开设,但最好的老师恰恰又不愿意面对非专业学生上“非专业课”。通过大幅度提高通识课的课酬,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最好的老师走上通识课的讲台。三是重点支持信息化课程建设。通过立项的信息化建设课程,首次每门支持1万元建设经费,通过验收后,再追加1-5万元/门的建设经费。首批立项建设的15门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按10万元/门的标准提供经费支持,课程获省级立项建设,再追加5-10万元/门的经费支撑。四是创造性地制定了《本科教学荣誉体系》。该荣誉体系设立了“课堂教学竞赛奖”“青年教学标兵”“教学名师”“杰出教学贡献奖”四个层次的教学荣誉,表彰和鼓励热爱教学、善于教学、投入教学的教师。

三、“校内协同育人”的效果

学校通过推行“校内协同育人”的理念,搭建“校内协同育人”的平台,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的权利与职责,打破院系之间、机关之间、院系与机关之间的壁垒,以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总目标,齐心协力,集中全校优质教育资源,协同育人。

(一)“校内协同育人”从理念自觉走向实践自觉

学校目前共有6个专业通过最能体现“校内协同育人”效果的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还有七届共计2669名学生获得双学位。此外,知识产权专业构建了与工科学院协同培养机制,学生除了本专业的课程,还必须修读一个工科类的辅修专业,此举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誉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某大模式”。

(二)制定了“校内协同育人”的培养方案

以“校内协同育人”为牵引,进一步突出“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制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上新增“自主发展课程”模块,该模块由传统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跨专业课程构成,要求文科不少于20学分,理工科不少于15学分。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的毕业要求和培养需要,自主跨专业跨院系选课,这样从课程设置方面打破了院系壁垒,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与此同时,稳步推进主辅修制,实施《本科学生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教育管理暂行办法》。

(三)“校内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成效突出

创新创业学院、计算中心、工程训练中心、课程中心等育人平台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人才培养成效突出,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2016年,教育部门户网站以“湘潭大学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题进行报道;2017年,教育部门户网站以“湘潭大学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为题再次进行报道;2017年,学校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近三年,本科生毕业率分别为97.21%、97.69、97.54%,学位授予率分别为98.54%、98.95%、99.51%。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分别为87.77%、88.23%、89.87%,六级通过率分别为34.09%、37.23%、40.81%。考研升学率分别为22.38%、24.71%、25.39%,部分专业考研率高达50%以上。近三年研究生推免人数分别为594、604、614人,免试推荐到中国科学院(2018年31人),北京大学(2018年7人)等著名科研机构和一流学府人数大幅上升。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获奖总量和获奖层次均不断提高,近三年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分别为664项、1105项和1332项。

众所周知,高校育人是一项立体的、综合的、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高校之外各种力量的支持,也需要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类人员、各种资源的协同配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湘潭大学尊重办学规律和办学常识,立足自身的办学实际,在“校内协同育人”方面提出了一些理念,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湘潭大学的种种努力总结而成的“校内协同育人”的“湘大经验”,不仅有益于湘大,也有益于与湘大同类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还有益于有志于培养人才的国内外大学。

(责任编辑 黄 芳)

猜你喜欢

全校院系综合性
国外舰载直升机助降与牵引装备综合性能对比分析
合伙教育,家校共育——在考试后全校家长会上的广播讲话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开会
趴 下
将互联网+理念引入高校院系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
周仕达(山西文科状元):从全校200名上升到全省第一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