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校地企”合作模式与路径探究

2020-01-18李亚娟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环球市场 2020年15期
关键词:校地公益活动课程思政

李亚娟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输入新血液,大大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一、共建党支部生活平台,加强“校地企”党员交流学习

“课程思政”开发建设专兼职教师的专业与政治素养是关键。学校应积极牵头,与地方社区党委(支部),企业党委(支部)建立党建合作伙伴关系。紧紧围绕“以共建促育人,以共建促合作,以共建促发展”,按照优势互补、互帮互助、校地企联动的原则,搭建党支部生活交流平台,使专兼职教师思维与视野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增强育人效果。

在具体模式上,高校可以借助如地方或企业的课题或咨询委托、人员培训、联谊活动策划组织、特色党日活动等方式,同地企基层党组织共建党组织生活的新机制,建构起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各展所长,共同提高的学习载体;在内容上,要紧贴双方党员和教职员工的思想实际,结合各自的业务特点,从基层社会热点问题切入,鼓励全员参与交流,增强党性修养和思想觉悟,促进全面培育社会主义新人事业的发展;在途径上,地方和企业党员进校园开讲座上党课,高校党员教师深入地方和企业参与支部活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反复灌输与强化到双方党员师生和业务骨干的头脑之中,提高其政治觉悟,指导其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的实践活动[1]。“校地企”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人才联育、资源联用、产业联促等方式,增强各方的联系和交流,逐步实现优势互补、工作互动、资源共享、三方共赢。

二、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库,挖掘“校地企”思政融合元素

经济管理类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的重要地位,课程思政的设计也需要紧密结合地方、企业和学院的实际,充分反映党情、国情。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校地企”专兼职教师应共同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其自然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的思政元素挖掘应紧密结合国际政治形势、国家经济政策、社会舆论热点、企业实践案例等。如在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课堂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解读,合作企业在该政策指导下的实践操作,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市场营销课堂中企业提供自身参与社会服务的真实案例,将社会营销观念的讲授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机结合;依托社区提供的居民调研项目和企业客户访谈项目,让学生生动体验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财务金融企业用血淋淋的真实违法案例教会学生遵守财经职业法规和从业人员操守……

“校地企”三方联动,共同探索挖掘各门课程思政元素,按照思政逻辑、教学要求,加工转化成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思路、手段途径,依托合作企业和地方机构的实际案例和实践,联合开发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具体的载体包括体现思政教学设计的校企合作教材、实验活动手册、实训实习指南、视频或文字案例库等,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具有鲜明思政功能、企业文化特质、注重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资源[2]。

三、共搭实习实训平台,实现“校地企”协作育人

真实职场环境的实习实训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途径。深入企业实习、走向社会实践是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必备职业技能的最佳途径。通过对企业商业活动的观摩、专业岗位的实习实践及参与运营和管理,学生对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得到进一步加深[3]。通过企业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向学生传递敬业精神和友善待人之道是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通过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塑造品行,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角色的转换。

在实习实训活动中,应注意将思政表现纳入实习成绩评定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依据和准则,将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社会责任等相关精髓纳入实习成绩的评价过程,是课程体系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准[3]。

四、共同参与公益实践项目,勇担“校地企”社会责任

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经济管理学生能够通过策划组织实施公益活动,将课本上学到的经营管理知识进行具体实践。例如项目管理、市场营销、交际沟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都可以得到相应锻炼,同时能够服务于社会。经管类专业课以公益项目为载体既拓展了青年大学生的视野,锻炼了项目实操能力,也为社会公益事业带来了新的动力。

高校大学生的公益活动常常面临一些困难,例如因为经费不足,物质基础薄弱,导致公益活动的规模受到制约;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较弱,缺乏专业人士和组织的指导,影响公益活动的社会效果等等[4]。因此,大学生公益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帮助,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校地企”合作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专业课思政环节的设计,将企业和社区的公益项目引入高校,三方专兼职教师进行专业培养示范和指导,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有效地用于公益项目。学校还可以采用专业技能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一方面通过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一方面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会服务是学校、企业、地方共同的责任。以公益项目为载体,专业课思政设计为模式开展教学合作,企业与地方为学校带来项目、资金、物资、技术,学校为对方提供人力、场地、宣传等支持,学生们全情投入参与在一个个“精准扶贫”“爱心助学”“助残扶老”的活动当中,专业与思政做到了有机融合。

五、结语

加强“校地企”合作是我国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面,这种合作模式都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课程思政”,不单单是政治思想,还关乎学术思想,认知态度,文化素养,行为理念等。不同的专业门类,各异的理论实践形式都担负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认知世界、解释世界的任务。“校地企”三方应深化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地方和企业各自的优势,通过党组织生活交流平台搭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开发、实习实训思政教育和公益项目运作等合作模式与路径,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德育目标、企业经营目标及社会责任目标上实现共赢。

猜你喜欢

校地公益活动课程思政
公益活动证书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校地合作“闻令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三区”服务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校地审计人才合作发展探析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