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意义

2020-01-18蔡志荣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长征中华民族价值观

蔡志荣,刘 佳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205;2.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人文与社科学院, 武汉 430070)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作为中国特色先进文化代表的长征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保证教育正确方向;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为中国梦实现提供精神力量。

一、长征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伟大的长征精神?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习近平高度凝练地总结了长征精神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是其核心;顽强拼搏、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是其品质;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其精髓;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相友爱是其表征;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是其宗旨。

新时代,长征精神仍旧具有伟大的时代价值。

读懂长征精神,大学生才能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拼搏和坚持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才能更加坚定认识到历史和人民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读懂长征精神,大学生才能认识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活学活用,解决中国革命的实践问题伟大创新,才能深刻认识到长征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坚定大学生的理论自信。

读懂长征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思想品质。当年,年轻的红军战士也是一般的普通人,但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迸发出强大意志力,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忍耐力和潜能。

二、长征精神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培育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培育什么样的人”,就是培养为人民服务,服务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的新时代大学生。长征精神,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1]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思想是一致的,是相契合的。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等是长征精神的继承、弘扬,是长征精神的延伸拓展,是对长征精神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内涵在新时代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契合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长征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精神源泉,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与升华了长征精神,两者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核。[2]诚然,长征精神形成于战争年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形成于改革开放时代,有各自的阶段性和具体的实践任务要求,但最根本的任务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二者虽然分属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不同时期,但其力量之源、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和服务目的是一致的,是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都有一个明确信念:为了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长征精神是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结合,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改革创新精神,将长征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保证教育正确方向。

长征精神的核心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努力奋斗的目标。长征精神倡导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能激励大学勇敢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坚定信念,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乐观积极、甘于奉献。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培育的核心内容。

三、长征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作用

新时代迫切需要教育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要在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发展差距方面“补短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另一方面,要在培育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方面“做加法”,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的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然而,有学者认为现行“学校教育省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省略了学生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的精心培养;这种教育价值观作用下学生本应得到道德情感和道德人格的培养也被无情省略了,一些管理者将学校简单地看作辅助经济的工具,将学生按‘工具’来培养,而不是按照‘完整人’来培养,在“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学习不好,就是坏学生”[3]这种单一性的成才理念导向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培养大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养,一直是全社会热衷关注的问题。新时代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他们与我国网络技术的兴起发展同步诞生和成长,爱网、用网几乎是“天性”。他们的知识结构、“三观”还在形成过程中,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浅、人生经历少,对事情的敏锐性、辨别力还不够成熟,容易走极端, “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等一桩桩发生在当今社会刑事案件,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这些现象也警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关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问题。充分发挥长征精神的引领辐射作用,能促进大学全面发展,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长征时期红军战士与现代大学生年纪差不多,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靠什么取得万里长征的伟大胜利?就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红军战士经历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前有堵军后有追兵、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越过渺无人烟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正是因为有根植于内心的共同理想信念和顽强的精神,才能数万人步调一致、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新时代大学生虽然面前没有“湘江”、“赤水”、“雪山”、“草地”需要跨越,但是依然有“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样需要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才能“风雨如磐不动摇”。提升生命质量的最可靠力量不是来自物质而是精神。精神的力量,小则决定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大则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明的兴衰。我们应充分发扬长征精神,结合新时代背景、时代变化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顽强意志培养,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四、长征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引领作用

长征精神蕴含丰富的中华文化基因,长征精神是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经过红军将士艰难环境中卓绝斗争和顽强毅力实践磨砺出来的精神品质。伟大的长征精神的特质厚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它所体现的理想、信念、情操、气节、风格、作风等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升华。传承与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有助于走好中华民族崛起的“新长征”。刘德中教授指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核心是打造中国话语、确立文化自信。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文化理念,核心是打造中国话语、确立文化自信,为此要古为今用,拒斥外来文化不良影响。”[4]

长征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革命文化的精华,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应对能力以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当前我们必须通过抢占新媒体平台,创新传播模式,警惕与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长征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自信品格,进一步弘扬与传承长征精神,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能为我们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长征中华民族价值观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我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