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学实践探究“外国文学”课程的双语教学

2020-01-17梁丽英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中文系原著

梁丽英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

目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使用“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因其有利于培养更具国际化视野、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正在成为我国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

一、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在《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1]中是这样被定义的:The ri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意思是在学校里兴起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来教授知识性科目。2000 年8 月,教育部明确规定本科教育“应使用外语教授专业知识”[2]。2004 年8 月,教育部又在《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中,要求重点高校的基础专业类课程双语教学比例在3 年内努力达到10%。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中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而早在1998 年,二级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中文系的设立,使传统的外国文学课程具有了比较的、世界性的意识。所以,在当前中文系“外国文学”课程的讲授中,为了更好地突出这种意识,双语教学就成为最佳选择。

“外国文学”课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一般是由外语系设置的,1952 年国家大规模的院系、课程设置调整中,它同时被设定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必修课。传统的中文系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受限于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一贯采用汉语讲授和阅读,学习中依赖的文本是翻译成汉语的外国名著,标准意义上可称为翻译文学。尽管教学过程中可以精心选择最好的译者、译本,但受制于不同的文化环境、语言体系、译者个人的理解和表达[3],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尤其是中文版的外国诗歌,“大都改变了原来的节奏以及韵律之美”[4],无法让学习者感受原作的艺术魅力。因而为提高教学效率,更好体现这一课程的特点,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使用双语教学,就成为了高校中文系外国文学课教师们必须面对、同时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尝试过程分析

本世纪以来,在外国文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探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仁们的各种努力,基本的做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全英文讲授,二是在传统的中文讲授外,开设英语讲授的英语文学选修课或英语文学作品选读[5],三是在传统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嵌入部分英语教学内容[6]。

我校是一所综合类普通高等院校,一般学生入校的成绩是本科录取线上20 分左右,显然相对于985、211 院校来说,除个别同学外,大部分同学的外语水平一般。外国文学课程被安排在第四、五两学期完成。基于我校教学计划安排、教师个人因素、学生水平等具体情况,我们做了如下实践与尝试,愿与同仁们分享。

1.全英文授课。从前面关于双语教学的定义里我们会发现第二语言是双语教学的基础,据调查我校文科学生二年级英语CET 四级通过率80%左右,六级通过率为20%左右。这样的外语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双语教学实施的难度。教师100%使用英语授课,让学生直接接触未经删减的原作,原汁原味地通过“听课”来掌握学科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英语功底。教师备课和讲课是本职所在,虽然需要付出比用汉语上课更多的精力,但也是可以做到的。可对于中文系二、三年纪的学生来说,英语水平多为应试性的,听和说的能力若想流畅无障碍,则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有的学生本来就对语言不敏感,或者不想花很多时间在提高英语水平上,教师纯英语上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对于我校的学生,全英文授课的难度较大,而且效果很不理想。

2.增加全英文的选修课。从理论上说,这是个不错的选择,既可以满足部分外语水平较高的同学的学习热情和需要,又可以不让外语水平较低的同学勉为其难。但是学校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课时被大量压缩的现实,使得它的实践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即使授课老师与学生都有这样的愿望、要求和能力,实际操作层面也难以实现。

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汉语和英语同时使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采用双语教学,对一些难点和重点以及非英语文学约60%的内容仍然使用传统的汉语教学,对一些作品鉴赏特别是英、美等国家的英语文学作品使用100%英语教学,并让学生尝试用英语进行口头简单讨论。

如在讲授19 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诗歌时,使用全英语教学,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语诗歌。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我们选择了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一诗,通过对原诗的反复诵读,感受其隔行押韵、不同诗节使用相同韵脚以营造循环往复、缠绵悱恻、气势磅礴的氛围;还有利用元音和重音来把握诗歌节奏和韵律的独特艺术魅力。全诗共有四节,每节六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仔细朗读和分析全诗的韵脚变化。

第一节中,第一、三行的尾词分别为cloud 和crowd;第二、四行的尾词分别为hills 和daffodils,隔行押韵,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营造出一种循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诗境。第五行和第六行的尾词分别是trees 和breeze。

第二节中,第一、三行的尾词分别为shine 和line,第二、四行的尾词分别为way 和bay,仍然是隔行押韵,似乎并无新意。但是第五、六行的尾词分别为glance 和dance,与第一节最后两行的韵脚“s”遥相呼应。

第三节中,第一、三行的尾词分别为they 和gay,跟第二节中的第二、四行押同样的韵,再次与第二节呼应。第二、四行的尾词分别为glee 和company,又与第一节第五、六行中trees和breeze中[i:]的发音形成第三次呼应。而且,第五、六行的尾词thought和brought,又与第一节的第一、三行的韵脚[d],形成相似韵脚。

第四节中,第一、三行的尾词分别为lie 和eye,跟第二节第一、三行的韵脚[ain]呼应。第二、四行的尾词分别为mood和solitude,又跟第一节的第一、三行、第三节中的第五、六行形成多重呼应。第五、六行的尾词分别为fills 和daffodils,则跟第一节的第五、六行、第二节的第五、六行多重呼应。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押韵变化,不管译者的文字功底多么深厚,也很难如实翻译出来,学生还是必须要通过阅读原诗才能充分感受其艺术魅力。

又如,在华兹华斯的另外一首诗My heart leaps up 中, 利 用“so was it”、“so is it” 、“so be it”,这样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时态变化,隐喻人在永恒的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存在的短暂,都是阅读中文译诗时很难感受到的。

还 有, 从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中,Man 中英语字母m 的大写,意味着纯洁无暇的儿童是人类之父,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感悟这句来自《圣经》的话语背后蕴含的华兹华斯对自然和信仰的无比忠诚。

目前看来,这种方法可行性更强。它一方面减少了老师约60%的英语备课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中文系学生虽然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能跟英语系的学生相提并论,但是40%的英语沟通能力却不难达到。这种相对“折中”的教学方法,更容易保证教学进度的完成和教学内容的接受与消化。

4.除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实验了其他方法进行双语教学。如教师在授课结束后给学生留课外作业,要求用三周左右的时间,阅读某位作家的英文原作,并用英文写出一篇小论文。如此,学生在较为充裕的时间内,即使英语水平不是特别高,也可以利用词典类工具协助自己完成阅读分析、写作评论的工作。

以我校2017 级中文师范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为例,在讲授莎士比亚戏剧一章时,要求学生选择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外的一部剧作,读英文原作,并用英文写作一篇论文,分析其戏剧艺术的独特性。全班37 人中,有5 人选择对作品进行主题分析,有23 人选择分析人物形象。众所周知,即使是中文系的学生看中文译本,用中文写作论文,80%以上的人也还是会选择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因为这样的研究论题更容易入手。这次全英文的阅读与写作中,约76%的学生选择这样的研究角度也在意料之中。在这62%的23名学生中,7人选择分析“富有”与“落魄”这样对比鲜明的《雅典的泰门》中的人物形象,5 人选择分析富有传奇浪漫色彩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中的“英雄与女王”形象,2 人选择分析喜剧《仲夏夜之梦》中为爱情困扰的人物,还有2 人选择分析历史剧《朱利斯·凯撒》中性格比较鲜明的人物。另外7 人选了互不相同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如此多的学生选择了故事性强的作品、个性鲜明的人物进行分析,也是为了方便自己在用英语写作时可以降低难度、更容易表达自己的见解。37 人中,有9 人选择分析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特色。《驯悍记》《约翰王》《暴风雨》这三部作品各有两位学生选择。中文系的学生,用中文从艺术特色方面分析作品比较常见,但是用英语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象征性手法等却是有非常大的难度的。

学生在阅读英文原作时,面临的问题不外乎是生词量不够,所以只要使用词典就可以完成阅读。论文写作时论题正确鲜明、论据充分、论述严谨有条理等要求,无论是用中文还是用英文都是必需的。但在英文写作时,跟用中文写作最大的不同却是语言表述的习惯问题。根据作业情况,12%左右的学生可以相对熟练运用表示 “起承转合”的相关英语连词,并得出适当的结论,例如一位学生论述《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中安东尼的性格悲剧的论文,在结尾部分她写到:This form of tragedy makes readers realize that love is not strong and invincible, nor romantic and free, love will bring helplessness and desolation, and will also give us profound inspiration, thought-provoking. It is why Shakespeare’s plays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plays.这段结论,虽然意思可以明白,但显然是中式英语的表述,更为正式的书面化的表述可以如此:The script does approach many compelling themes——love,betrayal,courage and cowardice, Shakespeare delves deeply into them.

而20%左右的学生尚停留在较为口语化的表述方式上,如一位学生论文的题目是Contradiction makes human nature more full,还有一位学生的论文题目是Impression after reading “Tim on of Athens”,口语化倾向非常强,一般英语论题多用The analysis of……,About……或者On……。如此情形显然是缺乏相关的阅读与训练。

此外,尽管40%左右的学生用英文写作时还只是较浅地叙述和分析故事情节,很难使用相关的专业理论术语来进行深入论述,但也有约24%的学生 努 力 使 用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metaphor、anthropomorphic、poetic lyric、individualized language 等这些平时在应试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不可能使用的语言学专业词汇。在论述作品情节时,也可 以 使 用 像twists and turns、ups and downs 和harmony-division-harmony 这样的表述。由此可见,在当今中文系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双语教学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很大的可行性,学生的学习潜力也大有空间。

三、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对策

在我校外国文学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基于以上教学实践,我们感受到双语教学既可以突出作家作品特色,让学生充分领略和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又可以提升学生外语听说读写的全面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外语学习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因此,在与外语密切相关的“外国文学”课程中,双语教学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具体对策总结如下:

1.采用部分双语教学。这种方法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合理分配双语教学课时。如前所述,在教学课时被大量压缩的现实中,在没有可能增开英语作品选读选修课的情况下,在常规教学中,汉语与英语双语授课是必然的选择。这种选择中,时间与内容安排尤为重要,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原著的独特魅力,又不能喧宾夺主,因为毕竟是中文系的教学。所以时间安排上,英语授课部分不超过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太多英语授课,会增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文系学生对与我们有着完全不同文化传统的外国文学接受的难度;蜻蜓点水式的、象征性的英语教学又不足以培养学生阅读原著、感受原作魅力的习惯,达不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内容方面,所有的文学史的概述部分都用汉语讲授,作家作品部分区别对待,如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十七、十八世纪文学、非英语国家的作家作品全部采用汉语讲授。而英语国家的经典作家作品,如莎士比亚戏剧、哈代小说、二十世纪用英语创作的经典,因作家出色的语言艺术和作品丰富的蕴涵,在跨语言体系中难以准确传达,唯有英语原著可以体现。同理,在文学体裁方面,诗歌部分也有着同样的要求。

2.平时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指导。学生日益提高的英语水平,对专业知识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在上述处理中显然难以满足,但它的好处是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原著魅力,培养阅读原著习惯。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课外指导和帮助。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原著的解读,必将激发学生证对原著的阅读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做类似的解读和探讨,触类旁通。

3.适当增加学生用英语写作小论文的机会。前两种方法只是提高读的能力,小论文写作训练旨在训练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学会英文表达心中所想,既可以督促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又可以训练学生条理清晰的、有层次的表达。鉴于目前大学生普遍的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依赖,此类写作训练应更集中于作品语言与表达方面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4.尝试检阅英文文献,学习英文学术论文的表述方式。自我的阅读和表达是双语学习的基础部分,在学术方面要有所进步必须对已有研究成果有所掌握,因此尝试检阅英文文献就成为双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方面通过检阅英文文献,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一方面可以掌握学术前沿,学会学术论文的写作,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5.加大课上用英文讨论问题的力度。以上我们谈论的都是一个比较集中时间段的学习,集中的英语教学和训练的好处在于容易有带入感,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用英语阅读、思考、表达的习惯,但进入下一阶段的汉语学习时,因为惯性或怠惰又容易很快恢复习惯模式,以致前功尽弃。为此,可在其它三分之二的汉语教学中加大用英语讨论问题的频次和力度,常抓不懈,让习惯成为自然。

四、结语

总之,在中文系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感受原著魅力,提高学生的外语阅读与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有国际化视野、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事半而功倍;而且双语教学可以有多种形式——课内课外、阅读表达,原著阅读、学术论文,纸质书籍、影音资料,各个学校以及各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不同的处理,多管齐下,将知识的讲授与语言能力的训练结合在一起,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双语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中文系原著
中文系何为?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读中文系的人
读中文系的人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拔牙
黄振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