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及物化结构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

2020-01-17高秀雪

海外华文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及物动词物化句法

高秀雪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 青岛 266109)

一、研究背景

上世纪70年代,Fillmore(1968)和Carter(1976)等语言学家就开始关注词汇语义和句法之间的规律,他们发现动词语义能够对句法形式表征有决定作用。上世纪80年代语言学界已普遍认可动词语义很大程度上决定句法结构,并发展了联接理论(Linking Theory)或投射理论(Projectionist Theory)(Chomsky,1981),提出论元结构对词汇项的句法行为起着关键作用。论元结构的提出解决了许多句法、语义连接问题,论元的句法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从动词意义中预测出来得到解释,如根据次范畴化(sub-categorization),动词eat可以带一个外论元(external argument)和一个内论元(internal argument)。

语义和句法表达之间联接规律广泛存在,Baker(1988)提出“题元角色指派统一性假设(Uniformity of Theta Assignment Hypothesis)”,认为句法位置和论元实现是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句法和语义之间并不是总能匹配,二者之间的形义错配现象是困扰语言学界多年的一个问题。及物性交替现象或多重论元实现现象就引起语言学家广泛兴趣,及物性交替包含两个相反过程,一个是及物动词的去及物化(de-transitivization),指及物动词转变成不及物动词的过程,例如The vase broke,一个是不及物动词的及物化(transitivization),指不及物动词变成及物动词的过程,例如John walked the street,同样的一个动词具有不同的句法表现,这对传统论元实现和允准理论带来了挑战。

本文研究去及物化结构的生成机制,以期对多种去及物化结构有一个统一解释。英语去及物化结构主要有:中动结构(middle constructions)、作格结构(ergative constructions)和被中动结构(passival middles)。中动结构处于主动和被动之间,典型中动动词为及物动词,在中动构成过程中,中动词减少了配阶,失去施事论元,受事论元占据主语位置;作格结构也称作非宾格结构,表层结构的主语在底层为受事;被中动结构指主动进行体表示被动意义。分别如下:

(1)a.The car drives easily.(中动结构)

b.The door closed.(作格结构)

c.The sausages are frying.(被中动结构)

汉语去及物化结构类型更加丰富,主要包括“NP+V-起来+XP”典型中动结构、作格结构、意念被动句(notional passives)等,其中意念被动句包含的次类较多,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受事出现在主语位置,可以称作受事主语句,分别如下:

(2)a.这辆车修理起来很容易。(中动结构)

b.船沉了。(作格结构)

c.手帕哭湿了。(意念被动句)

二、去及物化研究综述

文献中关于去及物化机制有很多探讨,讨论较多的是形式语言学研究,或者认为去及物化结构是基础生成的,动词的受事主语论元在词库中已经规定,或者认为去及物化结构为作格化结构,根据Perlmutter(1978)的“非宾格假说(Unaccusative Hypothesis)”,深层结构的受事论元移位到表层的主语位置。形式化研究解释具有统一和明了的特征,但存在缺少经验基础、过分强调结构一致性等问题,去及物化动因具有很大程度的规定性。

认知研究中的原型研究也是讨论较多的一种研究路径,以Hopper & Thompson(1980)为代表。根据Hopper & Thompson(1980: 252)所概括的10个判断及物性高低的参数,事件中有两个或多个参与者,表示有界的瞬时动作,且具有肯定性、真实性,主语具有意愿性、施动性,宾语则完全受影响,且具有个体化程度高的区别性特征,该事件就是及物性高的事件,反之,则是及物性低的事件。原型理论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但这种研究路径比较笼统,缺乏对语言结构的精确描写。

Croft(1991)提出了简单事件的理想化认知模型,根据力传递的因果模式,因果链由三个环节构成,即原因—成为—状态,典型及物事件由三个事件构成:致使事件、起始事件和状态事件,分别对应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或形容词性动词,如break事件分为 Harry broke the window./The window broke./The window was broken.每个事件突显了不同的参与者,其中去及物化的作格结构表示变化,但是并不是所有去及物化结构为作格结构,中动结构、被中动结构、意念被动结构都与作格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把去及物化结构都看作作格结构,就失去了研究价值,很有必要细化力的传递模式。

三、去及物化的句法—语义界面限制

去及物化结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语义的复杂性相对句法的简单性为句法研究带来了挑战,本文从句法—语义界面的视角探讨去及物化机制,概念语义是影响句法形式表征的决定因素,概念语义发挥句法—语义界面的作用。但是概念语义丰富,不仅包括整体事件结构,也包括影响事件表达的其他因素,哪些语义影响句法实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施力—动态的事件结构

本文认为Talmy(1985)的“施力—动态(force-dynamic)”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去及物化机制,该模型也是词汇语义事件结构中的一种。施力动态表示两个实体,即施力者(agonist)和反施力者(antagonist)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作用力的实施,对作用力的抵抗,抵抗力的克服,对力的阻碍,阻碍的排除等。该模式中施力者和反施力者可以处于平衡状态,也可以凸显施力者内在的移动或行为能力,或凸显反施力者对移动或行为的阻碍或允许,因此,二者既可以都显性出现,也可以显性其中之一。

在典型及物事件中,施事为显著的施力者,具有致使性、意愿性、控制性、主动性、启动性,为整个事件负责,施力者强于反施力者;去及物化结构消弱了事件的及物性,事件性减弱,或变成非事件,施力者弱化或中性,只存在语义层面,在句法上不能实现,而反施力者凸显而显性表达为受事主语,但在不同去及物化事件中反施力强弱不同。

首先,中动事件是对主语特征、主语潜在能力的报告,主语的潜在能力能够让某个事件的发生,具有责任性,Rosta(1995)把中动主语反施力者称为主施力者(archagonist),认为是最大力的参与者,具有致使、激发和保持事件的能力,如“The cake digests easily”中,“蛋糕”具备的属性让人很容易消化它。

作格结构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唯一论元充当动作的发起者,客体自身能引发该过程,动作的诱因不一定非得是施事,可以是自然力对客体的作用。尽管从力传递的角度看事件的变化离不了施力者,但是施力者在句法上并不出现,认知的重心放在反施力者身上,“门开了”一句中尽管门需要外在施力者才可打开,但该句更强调其起始性(inchaotive)。

被中动结构既表示状态,也表示动作,如“The dinner is cooking”中,进行体一方面说明状态,另一方面也有进行的动作意义,表明主语的自发性。汉语意念被动句没有被动标记,施事不能句法实现,如“报告批准了”,强调受事主语的状态和动作的结果,主语不具备自发性。

概括来说,去及物化结构符合力的作用机制,去及物化结构不是动作事件的客观报导,而是对事件不同视角的描述和主观评价。去及物化结构的中动主语反施力最强,具有一定致使性,去及物性特征最弱,作格结构次之,具有自发性,再次是被中结构,兼具自发性和状态性,最后是意念被动句,只具有状态性,去及物性特征最为显著。

事件结构的施力—动态模型为去及物化结构的整体生成提供了认知可能性,解决了受事主语和施事隐含的认知动因,但是作为标记性结构,能否真正生成合格的去及物化结构还要满足许多语义条件,这些语义限制是句法—语义界面条件组成部分,以下部分将从去及物化事件特性的角度探讨去及物化需具备的普遍特征,找出去及物化的必要充分条件。

(二)去及物事件的状态化

去及物事件的反施力者凸显决定了整个事件的状态化,根据刘晓林、曾成明(2011)的语义自足观点,语义自足可以用来衡量词类独立表义的强弱。不及物动词的语义自足高于及物动词,及物事件必须依赖动作的对象构成完整事件,所以及物动词必须有宾语,而不及物事件动词独立构成事件。去及物化是状态化的过程,事件的状态化是去及物化的必要条件,事件状态化的途径多种多样。

1.动词类型

事件状态化与动词分类密切相关。根据Vendler(1967)对动词的词汇体(lexical aspect/akitionsart)分类,动词分为状态(state)动词、活动(activity)动词、达成(achievement)动词和完结(accomplishment)动词,这四种动词类型被称为四种事件结构。反施力者只作用于动态事件,所以排除了状态动词[-持续性,-动态性]的去及物化的可行性。去及物化结构中的动词是能引起受事发生状态变化的致使动词,具有终结性,所以典型去及物动词为完结动词,具有[+终结性,+持续性,+动态性]。典型中动完结动词如下所示:

(3)a.The book sells well.

b.This shirt irons easily.

部分活动动词也能进入中动构成之中,尽管有些活动动词不具备能使受事状态变化的能力,但仍是合格的中动词,判断动词是否能够带来状态变化时,说话人的主观判断起着重要作用,受影响的论元状态变化不仅包括受事论元的物理变化、内在性变化,还包括说话人从心理上认为的受事论元状态变化,代表着说话人主观判断,如例(4)所示:

(4)a.The novel reads easily.

b.Small packages ship easily.

动词read就蕴涵了阅读页码的状态变化,ship蕴含了货物地点的变化。状态变化的要求使得一些活动动词带有补语形成结果动词词组才可进入中动结构当中,如例(5)所示,wipe clean和kick open明确了动词所带来的状态变化:

(5)a.*Surface wipes easily.

a’.Surface wipes clean easily.

b.*The door kicks easily.

b’.The door kicks open easily.

汉语中动事件与英语中动事件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于英语中动主语的责任性属性,汉语中动句主语不局限于责任性属性,动词的潜在状态变化在中动构成中并不重要,汉语中动更注重过程和状态的持续,所以汉语中动词的范围要大于英语中动词,一些在英语中动不被允许的活动动词在汉语中动结构中就可以接受,甚至达成动词也成为合格的中动词,中动标记“-起来”赋予动词一定持续性,使得中动事件持续状态化,活动动词和达成动词分别如下:

(6)a.法语学习起来很容易。

b.这场比赛赢起来容易。

持续性状态的实现还与进行体有关。英语被中动结构数量非常少,此类句子着眼点在于说明事物正处于某种(持续性的)状态之中,进行体能够表现动词状态的维持,又表示动作的进行。被中动只能接受少量的完结动词,具有渐生题旨(incremental theme)特征的完结动词是合格动词,创造类完结动词(如cook, print, build, fry, translate)最为常见,如下:

(7)a.The cake is baking.

b.The stamps are printing.

作格结构的动词为起始动词,动词的使役义隐去,“变成”或“成为”义凸显,动作状态发生变化,变化性和自发性是作格动词必须同时满足的两个条件,如“门开了”,虽然门打开需要外力,但该结构更强调门自己开了,也就是门开的状态。例(8)中wipe clean和build具有变化性和终结性,但不具备自发性,所以不能构成作格结构:

(8)a.*The floor wiped clean.

b.*The house built last year.

Jespersen(1924)把致使交替动词称为“移动变化动词”(move and change verbs),如explode, brighten, open, close, break, cool, dry, freeze, melt等。曾立英(2006)把作格动词分为物理变化动词(如改善、改变、提高)、心理变化动词(如感动、震惊、震动)、去形容词类动词(如模糊、安定、端正)和自发变化动词(如关、融化、暴露)。以上对作格动词的划分都强调了变化,也隐含了自发性。

汉语意念被动句泛指无标记的被动结构,从事件结构看,意念被动句的状态性最强,强调施事主语因受动词的影响而处于结果状态,结果复合词最适于出现在该类结构当中。动词是否有界决定意念被动句的可接受性,光杆动词经常表示无界的行为,只有添加结果词才可以表达状态变化,才可进入意念被动句中,如下所示:

(9)a.*那封信写了。

a’.那封信写完了。

b.*那栋房子盖了。

b’.那栋房子盖好了。

2.复杂谓语

谓词结构的复杂性有助于及物动词的语义自足和动性弱化,是事件状态化的另一重要手段。首先,通过状语或补语途径的谓语复杂化,状语或补语分担了焦点,事件的动作性减弱,整个事件趋向于状态。典型英语中动结构必须有附加语,如well, easily, smoothly等,复杂的谓语与受事主语之间紧密度变得松散,复杂谓词降低了动词对受事主语的依赖程度,动词的自足性增强,整个结构就变得更加状态化。徐盛桓(2002)提出在英语中动句状态副词的非时间性销蚀了动词的动态性,使句子弱化为对状态的表述。如例(10)评价性状语就与动词的动态性不匹配,动态性与面向施事的方式状语更融合,如He waxes floor very fast.同样,过去时态不能出现在中动结构当中,因为过去时态是典型动作特征,与去及物化的状态性不相配。

(10)a.The floor waxes easily.

b.The book sells well.

c.*The car drove easily.

意念被动句的谓词句法结构比较复杂,必须添加一些其他成分,如补语、状语,甚至是宾语,否则句子就不可接受或接受程度差。陆俭明、沈阳(2003)和潘海华、梁昊(2002)指出光杆动词不能出现在受事主语句中,石毓智(2003)也指出受事主语的谓语必须是复杂的结果短语。意念被动句谓词带有补语、状语、宾语分别如下:

(11)a.桌子摆整齐了。

b.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12)a.这本书在书店里卖。

b.那个句子一直在斟酌。

(13)a.村庄炸了一个坑。

b.壁炉生了火。

受事主语句为汉语显性句式,而英语中这类句子为标记性句式,这种差异与语言类型有关。刘晓林、王文斌(2010)指出汉语各类动词的双音节词具有较强的去及物化功能,双音节词动词包含结果状态,动态性就减弱,状态性增强。双音节动结式(如骂哭、踢倒、逗乐、逼疯等)为汉语独特的动词性双音构造法,汉语中大多数动词性双音节构造已经去及物化了,而英语则没有这种构造机制,英语动词的动态性没有减弱机制,也就较少出现及物化减弱现象。例如下面的汉语意念被动句对应的英语就必须是被动语态:

(14)a.树砍倒了。

a’.The tree was chopped down.

b.鸡杀死了。

b’.The chicken was killed.

其次,谓词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体貌标记的添加,体貌标记可增加动词状态化,降低动词的及物性,为去及物化结构做好了准备。汉语拥有丰富的体貌,是体貌(aspect)凸显语言,而英语是时态(tense)凸显语言(尚新,2004),如汉语体貌标记“着”“了”“过”“正在”“来”等等,中动结构的“-起来”是其中的一个表示评价性的体貌标记。刘晓林、曾成明(2011: 15)也指出,“着”“了”“过”三个体标记均能使动词不同程度地去及物化,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语义自足。丰富的体貌特征是汉语意念被动句非标记的另外一个原因,英语没有这些体貌标记,就必须依赖其他方式达到状态化目的,包括完成体和进行体,对应被动语态和被中动语态,如例(15)所示。

(15)a.报告批准了。

a’.The report has been approved.

b.肉在锅里炖着。

b’.The meat is boiling in the pot.

英语进行体的使用是被中动结构生成的必要条件,动词进行体相当于形容词,动词的形容词性化是及物动词状态化手段之一。刘晓林、王文斌(2009)指出,形容词比不及物动词独立表义能力更强,因为性质形容词指代一种恒定的性质,不受时空影响。英语中动结构和被中动结构数量非常少,对应于汉语的受事主语句,英语只能较多采用被动句。

(三)去及物事件的主观化

句子的语义建构都不是客观的,都经过了一定的认知处理。根据Lyons(1977),任何语言都具有主观性,语言的主观性表示说话人在语言表达的同时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情感,即语言中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形式。从语言历时的角度看,“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沈家煊,2001: 268),主观化是一种语义和语用的演变过程,意义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的主观信念和态度(Traugott, 1995)。从语言共时的角度看,主观化是实体的客观识解到主观识解的语义转变或扩展(Langacker, 1991),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或角度对同一情状进行解读,可以是客观解读,也可以是主观解读。及物性和主观性有着内在联系,及物性越高,施事参与者对情状的控制性越高,情状的客观性就强,及物性越低,说话人的控制性越强,主观性就强,反过来,情状的主观化有助于去及物化结构的形成。

Finegan(1995)认为主观性和主观化表现为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说话人的情感(affect)和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等三个方面,但沈家煊(2001)认为这三个方面互相交叉联系,很难截然分开,我们也发现去及物化结构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只是可能某个方面更加突出。去及物化结构的主观化手段多种多样,从说话人的视角看,说话人并不是对事件的客观叙述,而是主观识解,去及物化结构以受事作为说话人叙说的出发点或视点,施事成为叙事的背景。另外,受事能否成为合格的主语与说话人的主观判断密切相关,如例(16)和例(17)所示,说话人根据世界知识判断“书的特性”与“好买”之间语义并不匹配,“罐头”不像“门”具有自发性。去及物化结构的体貌特征“着”“了”“过”“起来”等也表明了说话人的观察情状的角度,表示事件的持续、完成等状态。

(16)a.This book sells well.

b.*This book buys well.

(17)a.门开了。

b.*罐头开了。

从说话人的情感看,说话人表达对情状的态度、感情、意向等,表达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时体标记,语气,副词,语态,语序等。去及物化结构中说话人情感表达的典型方式如被中动结构中的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进行体,再如中动结构的评价附加语,中动结构的评价意义来自于说话人选择使用的评价附加语,附加语反映了说话人对主语受事论元的反应、态度和情感,凸显了受事主语的特征,这也就解释了评价隐含施事的附加语,如diligently, carefully, expertly, deliberately,不可以出现在中动结构当中的原因。英语中动结构最典型的附加语是为促进类副词,汉语中动结构最为典型的是描写形容词,如下:

(18)a.The car driveseasily.

b.The book sellswell.

c.这幅对联读起来悦耳动听,诗情画意。

d.这部作品读起来朴素自然,轻松诙谐。

说话人的认识与说话人的知识和信念有关(Lyons, 1977),认识主要表现为情态语义,情态语义表明对命题的态度。去及物化结构中情态语义反映说话人对主语的某种看法或评价,情态动词、否定词、强调是去及物化结构主观化的重要手段。当英语中动结构没有附加语时,情态动词、否定词、强调助词是可以替换的方法,情态动词可以使光杆动词进入汉语意念被动句中,分别如下:

(19)a.The floor might wax.

b.The meat doesn’t cut.

c.This knife cuts.

d.那栋房子可以盖。

四、结 论

去及物化事件结构不同于及物事件中施力者作用于反施力者的典型力传递,但去及物化结构也符合力传递的规律,其中反施力者凸显。作为标记性结构,去及物化结构的生成需要更多的句法、语义限制。事件的状态化和主观化是实现去及物化必要条件,也是合格去及物化结构同时具备的特征。施力—动态事件结构、事件状态化和主观化手段是去及物化结构生成的句法—语义界面条件。汉语独特的动词性双音节构造和体貌凸显等特征是英汉去及物化结构差异的语言类型学原因。去及物化具有语言普遍性,符合人类普遍认知,但不同语言有不同的实现手段,能否具有多产性和灵活性与各自语言的特性有关。

猜你喜欢

及物动词物化句法
高炉混合喷吹煤粉的物化性能研究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综合物化探在招平断裂带中段金矿深部找矿的应用
物化-生化工艺处理页岩气采出水的工程实践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