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族体育文化自信建构的动力、困境与路径

2020-01-17张嘉信雷军蓉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强国全民民族

张嘉信,雷军蓉

(湖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长沙 410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2]。应该说,国家层面的重视为民族体育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而民族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发展不仅是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主体价值选择的必然性之反映。但长期以来,我国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生存发展空间不足、地位边缘化、话语权下降等问题,鉴于此,通过分析新时代民族体育文化自信建构的动力与困境,进而提出实现路径,旨在为树立民族体育文化自信提供理论参考。

1 新时代民族体育文化自信建构的动力

1.1 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主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如何激发文化活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提出了新的要求[1]。文化自信的源头根植于华夏民族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正因为有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才撑持起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赓续,这是民族体育文化自信生成的历史条件[3]。新时代高举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旗帜,深挖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民族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载体,是凝聚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4]。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赋予了民族体育文化新的发展机遇和使命,也为复兴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容和价值,加速民族体育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开发民族体育宝贵资源,增进社会民众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供了强大动力。

1.2 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

从1908年《Tiantsin Young Men》扬起了民族“奥运梦”的风帆,到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百年奥运梦想。但是竞技体育的空前辉煌,只能证明我们是体育大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不足、体育文化的建设滞后,让我们与体育强国发展目标还有很大距离。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体育强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指出要加速体育强国建设,应该把它放在文化层次上去谈,着眼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没有体育文化的繁荣,国家就不可能实现体育强国梦[5]。民族体育的兴盛必然依托国家繁荣强盛的大背景。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在2018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发展的道路,弘扬民族精神[6]。《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继承和推广优秀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中心[7]。《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也对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由此我们相信,体育强国建设必然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让民族体育项目得到更广泛的推广,让民族体育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1.3 普及全民健身的时代需求

从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2014年全民健身升级为国家战略[8];从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描绘了促进全民健康的宏伟蓝图[9],到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列为各项战略任务之首。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对全民健身、人民健康的关注和重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挖掘传承传统文化,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方面的作用和价值[10]。民族体育与全民健身有着共同的主体对象,且民族体育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广泛,具有经济适用、易于开展的特点,这些都是其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的有利条件。民族体育融入全民健身活动,在丰富全民健身活动方式的同时,也拓宽了自身的生存空间与传播平台,增强了发展的活力。

2 新时代民族体育文化自信构建的困境

2.1 文化渗透背景下民族体育文化的失语

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不同国家之间的体育文化都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在外来体育文化的强势冲击下,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生存的空间场域、土壤环境不断剧烈变化。西方体育文化的世界主导地位,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空间。19世纪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文化霸权”“文化殖民主义”不断上演,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不断压缩。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侵蚀着民族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社会,生产活动、生活交流范围有限,民族体育活动多在村落、家族间传承,各类体育文化自然而缓慢地发展。在商业消费文化的冲击下,依赖传统生活方式建立起的文化认同感在降低。民族体育文化被曲解成“落后”的代名词,难以吸引更广泛的群众参与,这反映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大众传播方面,媒体出于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的考虑,更关注那些对抗激烈、更吸引受众的西方体育竞技项目;赛事项目设置方面,即使是全运会这样级别的比赛,除了武术,大部分都是西方体育项目;学校体育方面,民族体育课程少之又少。

2.2 体育强国建设中民族体育文化的弱势

根据英国体育权威机构的一项调查,在过去近十年里,中国共举办了国际大赛700多项,金牌数量持续上升,塑造了一个体育大国的形象[11]。然而,在国际赛场上民族体育赛事频频缺席,即使在拥有东道主优势的北京奥运会赛场上,武术也仅仅是一个表演项目,大部分民族体育项目很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体育基本上是按照西方体育的标准、逻辑进行改造和发展的,久而久之产生了一定的路径依赖性,既丢失了传统文化的群众基础,也没有培养起商业化的发展体系。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来传承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但依然面临着发展的二元困境,在标准化的商业发展和原生态的传承之间左右摇摆。如有些民族体育项目开发、运营追求经济至上,民族体育项目完全沦为了浅表化、模式化的商品,与其原生的生存土壤和传承谱系相脱离,既丧失了自身的特色,也难以融入当今主流的体育文化。

2.3 全民健身战略下民族体育文化的颓靡

全民健身计划既促进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也为其带来了挑战。全民健身环境中民族体育健身方式匮乏,全民健身场所中也缺乏民族体育锻炼的相关设施设备、专业的民族体育社会指导员及指导服务。全国群众体育项目第4次调查显示,参与人数最多的前5项分别是健身走(跑)步、小球类、广场舞、大球类、健身操[12]。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民的健身方式,群众更愿意接受节奏明快、时尚新潮的体育健身活动,由此形成了马拉松热、瑜伽热、广场舞热。民族体育受传统的生产劳动方式及民俗习惯、文化观念甚至一些民俗节日影响较大,而且未能与时俱进,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加之脱离了原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在快节奏、陌生化的都市环境中生存艰难,发展颓靡。

3 新时代民族体育文化自信建构的路径

3.1 以文化自信为基石,重构传播主线,激发创新活力

传播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需重构民族体育文化传播主线,引领民族体育文化更好推广,提升民族体育文化影响力。民族体育文化传播包括国内传播和国外传播。即一方面加强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发展和挖掘整合;另一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民族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重构传播主线就是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理清传播脉络,健全传播机制。第一,要构建民族体育文化符号。吉登斯的脱域理论解释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趋势[13],产生于乡土文化背景的民族传统体育无可避免地从原有的互动机制中脱离出来,必然会影响民族体育文化的结构和群众的参与热情。因此有必要打造民族体育文化符号,而打造符号应坚持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打造地区品牌,拓宽和丰富文化内涵,引导民族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第二,要推进体媒融合创新,统筹协调体育与传播行业资源,完善文化传播机制,更新传播理念和手段,培育民族体育文化传播平台,打造民族体育文化传播阵地。

激发民族文化创新活力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深层驱动力。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整个民族乃至国家的文化记忆,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激发其创新活力需要认真审视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客观看待民族体育文化的优势和不足,做到与社会发展同步,融合发展,适应创新。要加强民族体育文化保护机制建设,出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人多级保护制度,并加大财政扶持,解决传承人的生活需求问题。加强非遗保护,建立体育文化博物馆、民族体育文化数据库,唤起群众对本民族体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重视民族体育文化的教育传承工作,创新传承方式,实施“活态”传承,如为民族体育拍摄专题电视节目、开设杂志专题、举办公益讲座等,向群众普及民族体育知识;再如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电影题材、旅游景点、社会公益广告等,实施融合传播与传承。

3.2 以体育强国为引领,恪守民族立场,打造文化名片

体育强国包括竞技体育强、群众体育强、体育产业强、体育文化强四大维度。体育文化是更深层次、更持久的精神动力,是支撑体育强国目标实现的内在驱动力。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只有在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机会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立场[14]。中国的民族体育文化不同于西方体育文化,其扎根在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刻的文化记忆。因此,只有坚定民族立场、恪守文化内涵,才能持久发展。

近年来,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输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养生气功、太极拳、舞龙舞狮等推广较为成功,成为了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符号,但与西方主流体育文化输出能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应进一步打造民族体育独特的文化名片,挖掘民族体育产业价值,为民族体育发展注入持续动力。第一,通过开展国际交流,大力宣传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如广泛开展民族体育国际赛事活动,进一步提升中华武术走出去、国际龙狮节等品牌活动影响力,以及借助孔子学院等对外交流平台,开展民族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增加世界对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提升世界影响力和话语权。第二,加强新技术的运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VR、3D技术探索民族体育的发展新路径,如开发民族体育文化体验和观赏项目,开发民族体育运动手机游戏、体感游戏。第三,实施产业融合。建设民族体育特色小镇,拓宽群众体验参与渠道。借鉴少林寺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尝试与健身、旅游、电竞、服装等各种业态融合创新发展。

3.3 以全民健身为核心,健全发展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民族体育文化是一种由共同情感基础和文化认同的群体所创造、传承和享受的特殊文化[15]。人民群众既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享用者。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体育文化必须要围绕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健全自身的文化体系,这不仅是其获得认同、普及、传播、传承的重要改革举措,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健全民族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重视对民族体育组织的扶持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使之承担起服务全民健身和自身传播推广的重任;加强社会指导员和管理者队伍建设,为民族体育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提供保障;加大民族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改造力度,在全民健身场所设置民族体育项目活动专区,融入现代体育元素、特点,创新民族体育器具、规则,便于更多人民群众接受[16]。

二是,完善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充分利用非遗保护政策,做好传承人保护和项目活态传承工作。出台激励机制,对民族体育文化建设推广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三是,创新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推广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网上服务平台,畅通民族体育文化传播和意见收集反馈双向通道,精准解决民族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进行推广,以及与媒体合作策划民族体育真人秀节目,吸引群众更广泛参与;鼓励明星进学校、社区、公园推介民族体育文化,带动群众共同参与。

猜你喜欢

强国全民民族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全民·爱·阅读
我们的民族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学习强国”礼赞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秦晋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