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0-01-17福建省立医院放射科福建福州35000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24期
关键词:腹壁异位症异位

福建省立医院放射科 (福建 福州 350001)

内容提要:目的:研究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中采用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9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1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CT检查,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CT诊断结果及病理情况。结果:16例患者经CT检查,病灶位于下腹部手术切口及周边部,病灶直径为(3.5±0.2)cm,单发病灶有9例、多发性病灶有7例;病灶特征为软组织密度、无钙化;有5例位于脂肪层、4例位于腹直肌、7例直达腹膜;边缘清晰的有10例、边缘模糊的有6例;其中有6例卵巢异位、3例子宫腺肌症、3例腹壁切口异位、外阴处异位2例、膀胱内异位、直肠异位各1例。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诊断中需结合疾病机制、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来确诊,做好此病和其他妇科疾病的鉴别,为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案。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常见的妇科疾病,是指子宫内膜中的腺体和间质生长在子宫腔及子宫肌层之外的部位,此病可侵犯全身多个器官组织,但是多位于盆腔脏器和壁腹膜,最常见的在卵巢、宫骶韧带处,此病好发于25~45岁人群中,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继发性痛经。有研究表明,生育少、晚育的妇女发病率高于生育多、早育的妇女,有文献报道,此病的临床发病率可达到1/10以上,且近年来呈逐年增长趋势,有将近1/3的患者会导致不孕,尽管在组织学中,EMT属于良性病灶,但是却有增生、浸润、复发和转移等类似恶性肿瘤的特点[1]。EMT的诊断向来是妇科医生较为棘手的疾病,临床上有彩超、病理、CT检查,本文就CT影像学辅助检查应用在EMT中的诊断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入选患者均伴有腹痛症状,痛经加重,并伴有非周期性下腹痛等妇科常见症状,年龄26~49岁、平均(37.45±4.51)岁,病程0.5~3年、平均(1.72±0.45)年,初潮年龄11~17岁,平均(13.8±1.5)岁;孕次1~5次,平均(1.9±0.8)次;产次:1~3次,平均(1.3±0.4)次;根据病例显示,月经不调12例、原发不孕8例、肛门坠胀感4例、性交痛3例、周期性腹泻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CT检查,检查前2~3h需应用1000mL水或者口服1%~2%的含碘饮品,保证盆腔充盈,采用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扫描,层厚和层距为0.3cm,电压120kV,电流200mA,利用加0.1cm薄层方式对个别部位增强扫描,对患者肘静脉注射100mL欧乃派克后进行扫描。

1.3 观察指标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类型以及影像特征。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研究纳入的16例患者中,卵巢异位6例、子宫腺肌症及腹壁切口异位各3例、2例外阴处异位、膀胱内异位及直肠异位各1例,不同异位的患者CT检查影像学显示:卵巢异位影像显示单侧或双侧出现葫芦状或椭圆形囊实性肿块,边界比较清晰,常粘连子宫体,增强扫描可现囊壁呈现边缘强化、液性不强化;子宫腺肌病影像为均匀性、弥漫增大,子宫壁增厚,平扫发现子宫壁软组织密度不均匀,可现不强化的斑点状病灶;盆腔及宫旁内膜异位影像显示出椭圆、新月形囊实性肿块,边界不清晰,可粘连子宫后壁。病灶位于下腹部手术切口和周边部,病灶直径(3.5±0.2)cm,单发、多发性病灶分别有9例、7例;特征为软组织密度且无钙化,边缘清晰的有10例、模糊的有6例,位于脂肪层的有5例、腹直肌4例、腹膜7例。

3.讨论

EMT是活性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意外而形成的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本该长在宫腔内的内膜细胞却进入盆腔而异位生长,这是由于宫腔通过输卵管和盆腔相通而造成的。青春期前不发病,多发于育龄女性[2]。

EMT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学说众多,至今还未统一,目前有淋巴、血管播散学说、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以及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内膜种植学说被认为是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随便,随经血进入腹腔生长,发展成EMT,也有被说是手术时子宫内膜碎片残留腹壁切口,在机体激素、免疫等内环境影响下产生炎性反应,形成新的血管,多数研究认为医源性内膜种植是引起EMT的主要原因。血管及淋巴学说被认为是子宫内膜细胞经血管、淋巴进入外周循环,随后进入会阴、输尿管等部位形成异位病灶,因此可以解释原发性的EMT。体腔上皮化生学说是指高分化潜能的原始体腔上皮在经血、局部炎症、性激素等反复刺激下生成[3]。EMT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周期性的出血和周围组织纤维化,主要症状为痛经、月经异常、不孕,病变可累计盆腔所有组织和器官,也可蔓延到全身。腹壁EMT患者多存在剖宫产史、腹部手术史,此病容易和切口硬结,切口疝、血肿、脓肿、腹壁肿瘤等疾病容易混淆,容易产生误诊,因此需采用MRI、腹腔镜等技术进一步诊断[4]。

在EMT的辅助检查中,超声较为常见,鉴于超声的价格低廉、可重复性、痛苦少、创伤小、无放射性等优点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案,可表现出形态不规则、边缘欠光滑,表面无包膜覆盖,内部可见不均匀的低回声,部分包块不规则,有无回声区域,或伴或不伴回声光斑,在月经不同时期,超声表现不同,如月经前期包块略增大,月经后期包块缩小。有研究认为超声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因此还需结合CT检查[5]。EMT具备一定的CT表现,可表现为实块型、囊种型以及囊实混合类型,病灶内缺乏血供的纤维组织和可含有血供丰富的内膜腺体,增强扫描后特征不一,但大多数病灶表现为均匀强化,以轻度强化为主。术前可根据CT检查结果,确定病灶大小、范围、数目、形态等,可避免病灶遗漏,对患者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6]。

综上所述,CT应用在EMT患者的诊断中,清晰的显示病灶大小、位置、周边情况,可为临床医师诊断提供参考,也可为后续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值得临床推荐。

猜你喜欢

腹壁异位症异位
腰椎椎管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分析
miRNA-145负向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OCT4的表达
COX-2、NFP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证候的表达研究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经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腹壁缺损的重建方法与研究进展
腹壁缺损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腹腔镜联合GnRH-a治疗Ⅰ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