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恒韧潜心磨一剑 经济地理添新篇
——评《涪陵经济地理》

2020-01-17王志标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涪陵布局经济

王志标

(长江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重庆 408100)

由何侍昌、刘开华、吴黎围、谢正发等共同完成的《涪陵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年出版)专著,是关于涪陵经济地理的重要研究成果. 该著创作基础是重庆市涪陵区始于2016年的“涪陵经济地理”重大研究项目. 何侍昌课题组几经曲折,经由艰辛之旅,终成《涪陵经济地理》著作而面世.

何侍昌,土生土长的涪陵人,对于涪陵本地的经济、地理文化抱有深厚的感情和研究兴趣. 作为一直关注和致力于研究涪陵本地经济地理的学者,已经著有《榨菜产业经济学研究》《涪陵榨菜文化研究》等力作. 这两部著作显现出了学科交叉性、学术前沿性和见识原真性的系统研究特质. 在此基础上,何侍昌课题组又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用恒心与韧劲著成《涪陵经济地理》. 相比前两本著作,《涪陵经济地理》具有更高的综合性,覆盖面广、资料丰富、料据翔实、论理透彻,其内容不乏洞见性与前瞻性.

在《涪陵经济地理》面世之前,研究涪陵经济地理的文献资料既零碎又散乱,散见于一些史、志、词典和其他著作中,总体上来看是散篇碎节,既不系统又不完整(李乾德语评). 在历史上,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关于巴寡妇清(系指战国时期巴国名为清的寡妇)经营丹砂业的简短记载;近世,施纪云主编的《涪陵县续修涪州志·食货志》中有关于榨菜起源的简短记载;1989年向伯殳主编的《涪陵经济概况》又主要是侧重于服务涪陵之经济发展而非关照涪陵经济地理之研究.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载的原事物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例如,关于涪陵的巴寡妇清的丹砂业是秦朝的事,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却成书在西汉. 而在当代,涪陵已经不存在丹砂矿,最重要的矿藏是页岩气. 又如,一些资料在载述涪陵野生动物时,会提及金钱豹、华南虎,但现在这两种动物在涪陵已无踪迹. 凡此种种,说明时间已让史载之事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涪陵经济地理》的出现,结合了历史与现实、个别与整体,比较详尽地阐释了涪陵经济地理的发展全貌. 以此观之,《涪陵经济地理》起到了拨云见日的现实作用,是研究涪陵经济地理的集成之作.

《涪陵经济地理》的内容体系主要围绕着一二三产业展开,从产业空间到产业空间优化,再到政策性关照以及应对策略实施,层层递进,融专业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该著按照“理论梳理——区情考察——理性分析——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遵循“资源禀赋——现有基础——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的研究路径,剖析了涪陵资源禀赋条件、一二三产业布局、特色经济发展等问题,阐述了涪陵经济地理特征及其对经济地理布局的客观要求、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发展方向(洪业应语评).

该著有四条轴线:1)以现实为轴,分析了涪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禀赋,突出地理特性,为涪陵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客观依据,回答了涪陵经济发展从什么地方开始、为何选择这样的布局和模式等重要问题;2)以历史发展为轴,分析了涪陵一二三产业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及其规律;3)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为轴,分析了涪陵一二三产业的具体布局结构及其特征;4)以未来发展为轴,结合新时代发展理念,剖析了涪陵经济结构布局中存在的不足,比如第一产业结构单一、第二产业技术含量不高、第三产业规模偏小等,提出了如何优化涪陵一二三产业布局的应对之策(马传松语评).

该著融专业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实属不易:一方面,涉及章节内容“布局”的取舍与平衡. 取舍的结果是更靠近于实用性研究,而非纯粹的理论性研究. 当然,这也使该著更接地气,吸纳了“一山两江”(武陵山区、长江经济带和乌江流域)的灵气. 平衡的结果是该著成文主要依托于经典的“三次产业”划分法,以“三次”产业经济地理为骨架. 骨架基底是“三次产业”赖以存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 当然,基于这个骨架纳入了“特色产业经济地理”和“城镇经济地理”,从而使骨架的某些方面丰满起来、鲜活起来,有了一定的张力. 在经济地理之中,产业问题无疑是其关键问题之一,或者更大胆直接地说,产业问题是地域经济地理(而非所有经济地理)的中心议题. 经由产业问题扩展到空间生产,再扩大到空间要素,进一步拓展到产品和要素的空间流动. 另一方面,该著始终保持“经济地理”视角,也即始终保持“空间视角”,在长达约36万字的专著里不走样,不漂移,殊为不易,必然依赖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考量. 全著通过整体性和系统性“编队”,实现了各章节内容基于空间视角的恰当分配. 其逻辑性关照是从章节布局到内容布局优化. 在经济地理中,“布局”兼具物质空间布局和概念空间布局. 在该著各相关研究中特别地关照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

确切地说,经济地理是地理学中与经济密切相关的一个分支. 在经济地理的相关研究中,存在三个方面的研究旨趣:第一,经济地理理论研究. 地理学者为此类研究的常客,却又常常存在对经济领域一些议题言之不详、言之不透的问题;最近三十年来,不少从事地域经济研究的学者跻身于经济地理研究中,贡献卓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即为其中杰出代表. 在克氏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其开拓的新经济地理研究成为了经济地理学中的显学,国内从者甚众,开启了所谓的新经济地理研究. 第二,地域经济地理研究,比较常见的是基于省域层面的研究,如《四川经济地理》《湖北经济地理》. 这是一种较为具体的经济地理理论的应用型研究,对掌握省域的经济空间规律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其研究远未涉及到城市经济地理层面,因此,针对某一城市来具体开展多层面的经济地理研究是一个富有潜力的研究途径. 尤其是城市之下还有乡镇,乡镇之下还有村庄,我国的行政区划层级为经济地理研究拓展了充分的空间. 同时,还可以开展同一层级的叠加研究,如对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开展的研究. 第三,行业经济地理研究,如《粮食经济地理》,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地理研究视角. 按国家统计局分类,我国现有921个大行业. 在大类行业之下还可划分小类行业,小类行业之下还可以按产业链进一步细分. 因此,这种新的研究视角总可以为经济地理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开辟广阔的思路.

由上所述,纵观《涪陵经济地理》,当属地域经济地理领域的研究. 从其内容的设计来看,《涪陵经济地理》主体部分实则按照行业经济地理中大类行业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展开,这构成该著的独特骨架. 第一产业研究了农业资源禀赋与布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生产与布局,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及其布局的优化措施;第二产业研究了化工化纤、食品医药、重要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的生产与布局,以及建筑业的发展与布局,分析了工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工业布局的优化措施;第三产业研究了商业、对外经济、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运输物流业、公共服务业的发展与布局,并提出了服务业布局的优化措施.

虽然地域经济地理研究对于地方发展较为重要,但是,对于在区县层面的国土资源状况、经济地理特征、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地理布局等问题的调查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难以契合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洪业应语评). 令我们眼前亮的是,《涪陵经济地理》恰恰在区县经济地理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其调研详实、分析透彻、内容充实、观点新颖,是新时期认识涪陵、了解涪陵、研究涪陵的一部重要著作(梁晓宇语评). 从大到产业布局、小到每个产业链,均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分析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领域在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建议,立意精准,对策实际,做到了有理有据、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贺雷语评);是展示涪陵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名片,也是献给重庆“一区两群”战略的一份大礼(熊正贤语评).

《涪陵经济地理》集系统性、地域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王林林语评). 系统性在于涪陵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地域性在于以涪陵人文和自然资源为主要分析对象,既分析涪陵榨菜、增福土鸡、涪陵龙眼、龙潭大米等等涪陵特色产品,又分析这些产品的布局. 指导性在于能够为涪陵“十四五”规划编制乃至于制定未来更长时间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和参考建议. 可操作性在于在对涪陵宏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对涪陵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应对之策.

该著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梁晓宇语评):一是系统性与完整性相结合. 作为涪陵区政府重大研究课题成果,《涪陵经济地理》从研究对象与内容、历史沿革与经济区划、自然地理资源与人文社会资源、第一二三产业经济地理、特色产业经济地理、城镇经济地理、涪陵经济地理之优化等方面,概括了涪陵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征,明确了新时代涪陵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从总体上阐述了涪陵经济地理优化发展方向. 各章内容既自成体系又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共同形成研究涪陵经济地理的完整体系. 二是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 作者通过梳理涪陵经济布局的历史和现状,俨然成为了一部研究涪陵经济地理的工具书,便于读者了解涪陵、认识涪陵;同时,它以经济地理理论为指导,以生产力合理布局为目标,通过分析涪陵的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和城镇建设,给予了推动市区经济地理理论发展的极具学术价值的探讨. 三是史料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该著事实性地详尽阐述了涪陵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地理的历史演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并且细分和推介了涪陵的社会文化资源,如古遗址、古墓葬、革命文物、石窟碑刻等. 同时,还对涪陵的金融业、房地产业、新兴特色产业、城镇布局优化发展路径等给予了前瞻性的客观分析. 既为涪陵经济地理发展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又为解决涪陵经济地理发展问题给出了前瞻性的思考.

与前人研究相比,该著的“特质”还在于:第一,尝试切入新的经济地理研究范围. 过去的地域性经济地理研究主要聚焦于省域经济地理,鲜有针对于市(区)级经济地理,而涪陵更未涉足于经济地理研究. 因此,《涪陵经济地理》与时俱进地拓展了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的范围,是基于“涪陵”层面. 目前,涪陵是重庆市下辖的一个行政区,相当于省级行政区划下的地级市,其研究尝新式地下沉于省域以下的范围,可谓“围度适中”. 若大到省域层面的重庆市,则与涪陵有关的议题在书中只能昙花一现;若小于涪陵区,则该研究在当下会出现资料不足不细、“米少做不出一锅好饭”的困境. 第二,著作出版时机适宜. “文章合为时而著”. 在新时代,涪陵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爬坡向上的困境,其发展方向值得思考. 恰值此时,《涪陵经济地理》的面世正是涪陵亮家底,展示家底空间,以帮助决策者把握涪陵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等信息,为制订产业发展方案提供现实参考依据. 第三,问题导向鲜明. 该著立足于一二三产业行文“骨架”,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分析,进而以发展需求为抓手,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路径和建议,为涪陵经济地理优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当前,涪陵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既面临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期,又面临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创新能力不足、新兴产业培育滞后等问题,因此,结合该著所述来思考涪陵如何更好地融入国家战略、抓重大事项谋划,如何更好地转方式调结构、抓经济发展,如何更好地实现重心下移、抓基础建设(贺雷语评).

研读该著,明确了当下的涪陵急切地需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承接产业转移配套,需要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支柱产业换代升级,需要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引领、提升发展质量,需要优化园区产业定位、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潘文语评).

《涪陵经济地理》对涪陵空间生产和布局用力深厚,为涪陵产业空间优化提供了可信依据. 涪陵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只有立足于新时代发展观,明确产业基础,抓住产业转型机遇,瞄准产业战略未来,才能重塑新的经济发展动能,从而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有机更新和结构升级.

总而言之,《涪陵经济地理》在地市级经济地理研究中开了一个好头,补充了涪陵经济地理研究的缺口. 该著在研究框架、研究逻辑、研究重点等方面对涪陵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和启示意义,对后续的地域经济地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但是,该著也存在着不足之处:1)对于比较重要的要素空间组织分析不够. 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从何处来又向何处流动,对于一个地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2)对于产业空间优化着墨不够透彻. 关于产业空间优化的内容全著中仅有一章,以至于无法回应在三次产业空间分析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留有缺憾. 3)对于材料的挖掘尚不够深入. 该著材料丰富,但对不少材料仅作了知识性总结而欠缺深入透析,这就限制了运用材料剖析问题的深度. 希望在重版或未来研究中能够克服之.

最后,借此特别地致谢:长期从事经济地理研究、关心与支持涪陵经济地理研究与发展的专家学者们,于本文中提到的对该著研读并给予了热情鼓励的一直关注并致力于涪陵经济地理研究的同仁们.

猜你喜欢

涪陵布局经济
涪陵榨菜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先进纤维材料战略布局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涪陵:水做的城市 水润的容颜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Face++:布局刷脸生态
Lumileds汽车照明:新布局下的新思路
车展前后 探底爱信息技术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