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后旅游消费预期变化与景区经营策略研究

2020-01-17朱运海张小明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旅游业景区旅游

朱运海,祝 铠,张小明,康 玲

(1.湖北文理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暨旅游发展研究院,湖北 襄阳 441053;2.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酒店管理系,湖北 宜昌 443000)

1 我国旅游景区行业经营概况

近年来,我国景区旅游消费市场发展迅猛. 从景区数量来看,截至2020年,全国A级景区总数量超过12 000家,其中“5A”景区数量约有280家,约占全国A级景区总数量的2.33%,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是衡量旅游景区质量的重要标志,其总体数量在逐年增加,高星级景区的占比在持续扩大,标志着我国旅游景区的数量和质量在同步提升,旅游供给充足、优质;从游客规模来看,2018年国内旅游总人数超过55.4亿人次,同比增长10.8%,人均旅游达每年4次,A级景区全年接待总人数超过60.24亿人次,同比增长10.5%,游客接待量显著增长,这标志着旅游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了国民“新刚需”,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从营收状况看,游客市场的不断扩大推动了旅游收入的快速增长,2018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超过5.1万亿元,同比增长12.3%[1],其中A级景区旅游总收入超过4707.54亿元,同比增长7.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家对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的深入推广,我国旅游产业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

旅游景区行业作为第三产业,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受环境剧变和危机事件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一旦发生影响会损失惨重,面临较大压力[2]. 2019年12月,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爆发,向全国各地迅速蔓延,为阻断病毒传播,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各地方政府落实了以居家隔离为主的“封城”措施. 疫情爆发以来,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线下消费基本停滞,给各个行业带来了沉重打击,以流动人口为基础,主要满足外地游客需求的旅游服务业受疫情影响巨大,尤其是以“3A”景区等为代表的中小旅游企业受创严重. 2020年1月20日起,全国旅游景区(点)陆续暂停开放,景区游客数量被“清零”,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持续,旅游景区面临着前期投入、中期维护、后期亏损的局面,背负人力、场地、贷款等资金支出压力,国内景区旅游市场遭受断崖式打击. 以湖北省为例,湖北丰太集团旗下经营的武汉木兰天池、咸宁山湖温泉、黄冈薄刀峰等景区,疫情爆发后全部暂停营业,大部分员工回家待岗,仅春节黄金周期间营收就锐减约1500万元,营业收入基本归零,但支出却是持续刚性的,旅游企业面临入不敷出的风险.

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危机(Tourism crisis)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大多从旅游危机产生的原因、分类和影响,危机中旅游主体的认知和行为变化,以及危机后旅游业的重振和管控等方面展开探索. Adam Blake等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对“911”事件后美国发生的旅游危机进行研究,发现针对特定部门的补贴和减税是处理此类危机的最有效方法[3]. Egon Smeral分析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宏观影响下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等15个地区和国家的出境旅游需求变化[4]. Eli Avraham从阿拉伯之春对中东旅游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中探析有效的旅游目的地形象重塑策略[5]. 国内学者针对旅游危机的研究始于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 魏小安等从多角度分析了“非典”疫情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提出了“旅游业敏感但不脆弱”的观点[6]. 李锋等采用旅游本底线法(TBLM)针对“非典”危机和旅游市场展开研究,认为我国入境旅游的抗冲击能力正在不断加强[7],这也进一步印证了魏小安等学者的观点. 孙根年将旅游危机划分为外源型和内生型,提出了旅游危机的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危机的分析、评估和管理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8]. 2019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与2003年的“SARS”疫情相比,传播范围更广、蔓延速度更快、影响更为恶劣,因此,深入分析新冠疫情对旅游消费者、旅游企业产生的影响,对于重振游客消费信心、解除旅游企业困境、激发旅游行业动力、推动各地产业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胜利,交通管制开始逐步解除,如何平稳、高效地开展复工复产成为现阶段的重中之重. 2020年4月8日,武汉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的管控措施,“封城”76天的武汉开始有序地恢复对外交通. 自此,武汉和湖北进入了疫后全面恢复阶段,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复工复产推动经济平稳运行成为各地工作重点. 旅游产业继续担纲国民经济增长点,对于扩大就业、加快发展、促进消费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9]. 为助力旅游景区尽快安全复工复产,推动旅游经济平稳运行,课题组对旅游消者和旅游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深入评估了新冠疫情对旅游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具体影响,并研究制定了详细的旅游产业疫后经营策略.

2 疫情后旅游消费预期变化的问卷调查

2.1 问卷设计与调查

为充分了解疫情期间旅游市场需求变化和旅游景区经营现状,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企业经营者现状,使用问卷星平台设计并发布了《“新冠”疫情后旅游者需求变化的调查》和《“新冠”疫情对旅游景区影响的调查》问卷. 旅游消费者问卷主要包括三个板块:人口结构特征、旅游消费信心变化、旅游需求类型变化;旅游企业经营者问卷主要包括两个板块:疫情对企业经营所造成的困难、疫情后对行业发展的预期.

调查方式:针对性地在全国和区域性景区微信群、高校科研院校群、文旅行政管理群以及社区团购群发布问卷,进行在线调查. 此外,采用电话、微信、QQ等在线平台对有合作关系的景区、饭店和旅游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访谈.

问卷发放与收回:在线问卷于2020年2月20日发布,2月22日回收. 共回收有效的消费者问卷332份,经营者问卷43份.

受调查者人口统计特征:332名被调查消费者的所在地域以新冠疫情的重灾区湖北省为主(202人;60.84%),其余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男性134人(40.36%),女性198人(59.64%),男女比例均衡;中青年人群是旅游消费的主力军,26~50岁达189人(56.93%),年龄分层合理;职业占比较高的是在读学生112人(33.73%)、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81人(24.4%)、私营企业员工63人(18.98%),涵盖了多类型人群,职业背景分布均匀;本专科及以上学历有295人(88.86%),受教育程度整体较高;以上人口结构信息表明本研究的样本人群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广泛性,符合调研要求,这批人群拥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旺盛的旅游需求,同时也是疫情过后旅游活动的潜在市场,以他们为样本做调查研究,对疫情后旅游景区的经营策略制定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2 旅游消费者样本分析

2.2.1 游客旅游消费信心不振,存在卫生安全担忧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信心受挫. 受长达三个月的隔离影响,民众们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都比较大,压抑已久的出游欲望急需得到释放. 有许多媒体和学者们预测,疫情得到缓解时,旅游景区会迎来与2003年“非典”疫情相似的补偿性消费[10]. 但本研究数据显示,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趋势的确是日益增长的,但消费信心却较为踌躇,人们对于疫情后是否会及时出游持谨慎保守的态度. 在对旅游消费者进行“您认为旅游业会在疫情后多久得到恢复”的调查时,仅有55人(16.57%)认为旅游业将会在疫情结束后较快(一周以内、一个月以内)恢复;有131人(39.46%)稍悲观地认为旅游业的恢复期会持续3个月到半年;还有107人(32.23%)认为影响旅游业恢复的不确定性因素过多,难以预判,持观望态度.

疫情过后,公共卫生安全情况仍是旅游消费者决定是否出游的关键因素. 在问及“疫情后的出游您最关注的是”时,排名前三的影响因素依次是:旅游地的环境安全、疫情结束后的交通状况、复工(学)后的假期状况. 这说明疫情后旅游消费者会更加重视卫生安全因素,交通情况和假期情况也会影响人们旅游消费计划. 此次新冠疫情超越了以往的旅游危机对游客消费信心的影响,各地政府对人口流动的严格管控既降低了游客的流动性,也一定程度地渲染了紧张的社会气氛,使民众不能出游,也不敢出游.

2.2.2 游客偏好旅游类型改变,消费市场诞生新需求新冠疫情对民众旅游类型偏好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开始更加倾向于自然观光、生态度假类的旅游产品. 问卷数据显示,疫情前,人们首选的旅游目的地排名依次是湖北省、湖南省和海外,而疫情后,以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所著称的省份,如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海南省等更受游客的喜爱. 本文将所有的旅游产品分为六大类:自然观光、休闲娱乐、康体养生、生态度假、文化艺术、体育运动,疫情前人们的旅游动机多是休闲娱乐类,而在疫情后的旅游偏好类型调查中,自然观光、生态度假的排名呈明显上升趋势. 这表明疫情改变了民众的出游动机,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关系,更加青睐于以自然、生态为主的旅游资源,欣赏自然美景、释放内心压力、体验异地文化风情等成为了疫后游客的主要旅游动机.

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组成结构发生改变,新兴旅游业态有望成为市场黑马. 调查数据表明,疫情结束后,那些生态良好、聚集性低、安全舒适的乡村、山地休闲度假产品将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尤其是乡村旅游,对疫后满足游客自驾游、休闲游,以及带动周边百姓旅游致富具有积极作用[11].

2.3 旅游企业经营者样本分析

2.3.1 旅游企业经营运转陷入困境旅游企业面临着长达数月的空窗期,经济损失惨重. 疫情爆发在春节黄金周,这原本是旅游行业的订单高峰期,这一时期的营业额可占全年营收的30%左右. 疫情期间所有旅游产品暂停销售,景区纷纷关闭营业,没有收入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刚性支出,如场地费用、人力成本、偿还贷款等,在国家还未及时出台政策之前,收入与支出的严重错配使得许多中小旅游企业面临资金链破裂的风险. 在采访小型旅游企业经营者“疫情所造成的直接损失”时,有7名(16.28%)受访者所在旅游企业遭受的直接损失估计高达31~50万元.

“人”的问题成为旅游企业经营者们现阶段的最大担忧. 据调查,中小旅游企业的成本主要由税收、人工、水电、管理等组成. 其中,税收和员工保险等成本压力,因国家已出台各类普惠政策而得到有效缓解;水电和管理等运营成本与景区的营运规模及时间相关,企业基本可控. 疫情期间景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人用”和“无处用人”. “没有人用”是指短期性、阶段性的人手不足问题;“无处用人”是指疫情期间以及疫后一段时间内,游客不足、员工闲置的问题.

2.3.2 严峻的经营环境或成新常态部分旅游从业者对未来一个季度的经营环境持悲观态度,认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恢复生产困难重重. 课题组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许多经营者认为此次疫情是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旅游消费市场要想恢复到疫情前的程度恐需一定时间. 有33人(76.74%)认为旅游行业的经营环境正在不断恶化,预计景区空窗期可能会持续3个月以上. 虽然经济损失会随着防疫胜利而逐步减少,但亏损的现状仍会持续,在未来若干个月内彻底消除国内疫情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旅游业疫后恢复生产必须面对的大环境.

疫情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会持续一到两个季度,严峻的经营环境可能会成为行业阶段性的新常态,旅游业正式步入“后疫情时代”.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地造成全民居家隔离的抗疫生活,疫情持续时间之长、影响面之广,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生活和企业经营环境. 在党中央带领全体人民艰苦奋战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之际,“复阳”治愈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给疫情防控又带来新的困难和反弹风险,许多旅游从业者因此认为旅游行业的经营环境仍旧不容乐观,抱有担忧心态.

2.3.3 旅游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疫情可以促使旅游行业优胜劣汰,清退劣质竞争者. 在走访调查中,有不少旅游从业者认为疫情的爆发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投机倒把的盲目投资者,他们不在乎旅游服务产品的质量,认为旅游业是个门槛低、投入少、回报快的产业,盲目入市的同时也搅乱了旅游市场,拉低了消费者对旅游企业的好感度和认同感. 将疫情所造成影响放到整体旅游行业发展的尺度上来看,这次疫情正好可以打破旅游业长期以来的泡沫化增长,将没有竞争力的低质经营者从行业中剔除出去,回归发展初心,这对于整个旅游行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

疫情还可以倒逼旅游行业加速转型升级,创新经营模式. 21世纪头20年的两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倒逼全世界思考在“与疫同行”背景下的企业生存发展问题. 课题组走访调研发现,许多旅游经营者在疫情期间对以往的经营进行了反思,并对未来发展之路进行了谋划. 传统的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和变化的旅游需求,这次疫情让所有旅游景区一起归零,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上,此时,创新商业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承压能力、提升经营效率等将是旅游企业在疫情竞争中的制胜关键.

3 疫后景区经营应对策略

通过课题组的走访和研究发现: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信心仍然不足,他们尤其重视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安全问题,更加偏好自然生态类的旅游产品;旅游从业者则面临着经营管理的运转困境和转型升级的发展压力,认为严峻的经营环境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课题组从“强管理、聚人气、保运转、适环境、谋发展”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经营应对策略.

3.1 强管理:加强规划管理,消除游客的内心担忧

疫后人们更加关注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旅游者消费信心恢复的速度取决于旅游地的卫生安全管理程度,只有恢复游客的消费信心,旅游业才能发展和兴旺. 景区经营者想要消除游客的内心担忧,吸引民众进行旅游消费,必须加强规划管理. 从景区疫情防控角度考虑,必须减少游客数量,保持游客在景区内的合理距离;从景区运营角度考虑,希望在高峰容量范围内游客越多越好. 综合上述考虑,疫情期间的景区活动,既要有高于景区运营成本的游客规模,又要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以确保安全可控.

为了做到疫情防控和正常运营的动态平衡,课题组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做好景区管理工作:一是引导游客选择“错线”游玩线路. 在主要出入口和交叉路口,合理设置景区导览图和交通指示牌,为游客提供多条游玩线路,引导游客“错线”选择,有效避免“扎堆”现象发生. 二是做好景区容量的动态管控. 景区应结合实际疫情防控情况,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做好景区容量动态调整. 为减少人群密切接触,需严格执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在4月13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开放工作的通知》中强调的“只开放景区室外区域”和“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的30%”等规定[12]. 三是严格监控、实施分流措施. 景区应提前制订好游客分流工作预案,并设置足够数量的游园导览(分流)员岗位,加强入园游客分流引导,实时监控区域人群聚焦程度,及时实施分流干预,防患于未然,坚决避免大面积“扎堆”、拥堵现象出现.

3.2 聚人气:创新旅游产品,顺应旅游市场新需求

疫情改变了游客对旅游产品类型的选择,景区经营者应据此开发新的旅游产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 旅游是人气经济,有人来才有旅游、人气旺才有效益,在广大游客出游意愿增强、旅游安全顾虑增加的新形势下,疫后游客出行规律较疫前将发生明显变化,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生态旅游会更受消费者欢迎.

针对上述疫后游客的心理和出行变化,课题组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一是创新景区盈利模式. 景区应进一步准确定位景区产品的独特价值,力所能及地开发相关衍生产品,以“旅游+”的创新思维整合并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例如:花卉类景区可采用“赏花游+花卉展览+苗木销售”的模式,乡村旅游可采用“乡村游+乡村集市+农副产品销售”的模式等. 二是精心策划各类活动. 如果说营销是旅游发展的火车头,那么各类活动则是火车头的发动机. 成功的景区一般都善于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来拓展客源市场,疫后恢复生产的景区更应该通过精心策划各类活动来汇集人气. 既要有降价促销活动以增加新客源,更要有小巧精致、互动性强、低成本运作的景区文娱活动促使景区运营长久保鲜,达到既拓展新客源又稳固老客户的双赢效果. 三是精心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 切忌照搬照抄、跟风上马的同质化活动,景区应在创新盈利模式的指引下,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制定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的游客奖励计划,并精心策划差异化的营销活动,让渡价值以吸引顾客,增强游客粘性,提升游客重游率和旅游综合收益.

3.3 保运转:克服运转困境,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

疫情下的旅游企业经济损失惨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克服疫情苦难顽强地活下去. 面对严峻的经营环境,减少损失就是创造收入,这能够增强中小旅游企业存活下去的能力和希望.

针对旅游企业疫后的用人和人工成本问题,课题组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一是全员皆兵策略. 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存量,按照景区接待情况,随时调配人员投到游客接待一线,共同做好特殊时期的游客接待工作.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建议景区与旅游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以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加强旅游接待技能和礼仪培训,减少游客纠纷. 二是同行拆解策略. 以活动或项目方式引入旅行社、活动策划公司等同行企业的市场推广专业人才,构建景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销合作模式,共同做大“蛋糕”,共克时艰. 三是盘活资源策略. 采取短期临时聘用等灵活的用人机制,盘活社会闲置人力资源,充分吸纳滞留在家的城乡外出务工人员,以满足阶段性用工不足的现实需要. 四是加强智慧景区建设. 强化景区信息化建设,完善景区智能讲解系统、电子导览系统等,增强游客自助游览水平,减少人工成本. 五是精选营运项目策略. 在保障游园质量的前提下,精选景区营运项目,优先开放低成本、低风险、高利润游园项目,做到非必要不开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3.4 适环境:提高承压能力,适应行业后疫情时期

严峻的旅游行业经营环境在一个阶段内将成为新的常态,面对旅游行业的“后疫情时期”,旅游从业者要加快提高企业的承压能力,充分适应新环境,防控、发展两手抓. 从旅游消费端看,旅游业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旅游消费环境. 一方面,长达2个月的全面封闭隔离生活,客观上形成了强大的外出旅游消费意愿,给旅游业疫后恢复生产,弥补因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带来一定的机遇;另一方面,依然严峻的国际、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使旅游消费者的安全顾虑和心理负担依然很大,短期内不能放松“紧绷的弦”,这是旅游业疫后恢复生产必须面对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旅游消费环境,课题组提出如下应对策略: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和引导. 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景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开门迎客,组织编制《景区疫情防控手册》等,指导景区做好防疫保洁工作. 二是加强疫情防控检查落实力度. 在景区游客中心和其他游客停留的关键地段配备一次性口罩、手套和消毒水等必要防疫物资,设置废弃口罩的集中投放和处置点;重点提高对景区停车场、检票口、厕所、主要景点、休息停留场所等人群密集端的消毒保洁频次. 三是加强景区防疫宣传和管控. 在景区入口等地点设置防疫知识提醒牌,制订并实施“防扎堆”干预措施,指导和管控游客保持安全距离;四是做好景区防疫安全信息公开.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来主动、定期地通报景区安全运行状况,宣传报道景区疫情防控创新举措,消除游客心理顾虑.

3.5 谋发展:推动行业转型,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

疫情的爆发清退了业内的投机者,推动了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 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在旅游行业的转型创新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思维、经营模式创新、产业链思维等非常重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课题组认为旅游企业在谋划未来发展时应运用以下思维和策略:

一是景区经营的互联网思维. 此次疫情在生活、生产等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却意外推动了各式各样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普及. 经过2个多月的反复训练,无论愿意与否,人们大都已学会,也适应了互联网生活、工作方式. 对于旅游业而言,线下旅游如何与线上运营实现有机融合,将成为疫后恢复生产成败的关键.

二是创新经营模式的线上化策略. 其一,景区景点云观赏. 受此次疫情影响,云直播、云观赏等旅游新形式日渐普及. 采用云观赏方式开展促销活动和节事推广可以很好地刺激游客的消费欲望. 其二,旅游营销线上化. 利用自建平台和大型OTA平台进行网络分销. 在充分利用好“两微一网一端”(即微信、微博、官方网站、官方APP客户端)开展线上营销时应有所取舍――信息搜索首选“百度”;热门话题讨论和二次扩散重点选择“新浪微博”;即时社交和话题植入建议选择“微信”;创意视频的互动场景建议使用“抖音”. 其三,旅游购物直播. 据了解,在疫情期间传统中小旅行社充分发挥掌握消费终端客户的优势,纷纷开展线上旅游商品代购代销活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与传统旅行社不同,国内大型OTA企业携程的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首次直播时,一小时内达成的三亚酒店套餐交易额超过1 025万元,直播间的音浪(一种衡量抖音直播间的人气指数)也长期浮动在全平台的前20名. 直播与旅游购物的有机结合为旅游产品的全产业链整合提供了时代契机,值得广大景区充分借鉴.

三是全产业链聚合思维. 其一、发挥行业协会的集成功能. 整合地方大中小旅游企业资源,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大小旅游企业互利互惠合作发展,打造区域旅游命运共同体. 其二、要有产业链思维. 旅游产业是由满足人们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需求的各类企业共同构成,常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化程度高、价格竞争激烈,只有采取竞合发展模式才能取得双赢. 因此,各旅游企业必须以自身为焦点,思考纵向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以及横纵向的同类或互补型旅游企业之间的合纵连横问题,以全产业链的聚合思维谋划合作、互利、共赢这一带有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发展模式.

四是提升旅游品质. 提质增效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中指出,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升旅游业“品质化”是解决我国“旅游有效供给不足”的重要手段. 从规划运营的角度而言,景区是以景观为吸引,设施为辅助,服务为手段,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需求的“舞台”. 景区A级评定标准是一个关于旅游品质的底线标准,而非最高标准——通俗地讲旅游品质提升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对于广大景区而言,疫情既是危机又是转机,疫情期间经过充分准备的景区在疫后恢复生产阶段,通过产品更新、品质提升可迅速地恢复市场. 疫后所有景区在加大产品创新的同时,应该引入品质管理(Quality Control),要以游客体验质量为中心,以景区所有员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让游客满意,进而达到景区可持续健康发展.

4 结语

疫情按下了暂停键,忙碌的世界慢慢停了下来,宅家抗疫的日子,让浮躁的心也静了下来. 《大学》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对于广大旅游企业而言,深思熟虑后才能“知止”——厘清在满足人民幸福生活需要中的使命和远景. 疫情让旅游业自我革新,自2003年以来,高速发展的旅游业经过此次闭关式的吐故纳新,必将获得涅槃式的重生. 旅游从业者要借助科学、客观的研究结果来指导制定疫后经营策略,针对游客的旅游需求,有的放矢地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和经营发展模式,潜心思考如何开发出跟得上时代、适合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创新旅游服务产品. 必须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旅游企业不等不靠,通过互助自救、自力更生,必然能让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一的旅游业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旅游业景区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旅游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