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红色家传文物培育家国情怀

2020-01-17崔鑫宇

红色文化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家国家风情怀

崔鑫宇 杨 倩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是否具有家国情怀,心理层面关乎其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进而影响其实践层面行为的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尤其重视对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培育。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网站,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xxgk_166543.html.。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2)《习近平在二〇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2月4日。。家国情怀不仅仅是青少年必要的文化素养,也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与行动。

红色家传文物作为革命文物的一部分,是助力家国情怀培育的一种重要资源。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更加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发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注入血脉代代相传。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指出要“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弘扬革命精神、继承革命文化为核心,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着力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和展示传播,着力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和利用创新,着力提升革命文物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教育效果”(3)《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8-07/29/content_5310268.htm.,为革命文物的开发与利用指明了方向。因此,探析红色家传文物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并研究其在家国情怀培育过程中价值的发挥,对于家国情怀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红色家传文物与家国情怀的基本概念

红色家传文物作为红色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兼具“家传”的特征,与家国情怀具有高度契合性。

(一)红色家传文物的内涵

红色家传文物,作为偏正结构的短语,“红色”与“家传”限定了此类文物的范畴,同时也决定了此类文物具有不同于其他文物的特殊价值。“红色”即红色文化,“是指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这两项根本历史任务中,所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4)游海华:《红色文化概念再探》,《红色文化学刊》2017年第1期。,表明了文物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家传”,辞海释义为“家中世代相传的”,说明了文物的存在方式与传播范围在有限的家族之内。红色家传文物作为文物的一部分,首先具有文物最基本的特征,即作为遗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历史性。其次,还具有此类文物独有的特征。一方面,因为其属于民间收藏,区别于馆藏文物,具有私密性、散布性等特征;另一方面,家传红色文物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可分为但不限于以下几大类:手稿书信类、书报刊类、证章类、旗帜类、宣传用品类、生活用品类、生产工具类、交通工具类、武器类、艺术品等。(5)文物分类标准因不同实际需要,存在多种分类方式,本文采取相对大众化,直观的分类方法。

(二)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源于西周时期“家国一体”思想,在三千余年的历史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家国情怀的内涵与外延,是一个结合时代不断演进的动态的实践和认识过程。在当代,家国情怀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家国同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追求崇高的道德修养及民族自强精神。其中,家国同构是家国情怀形成的关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家国同构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民族独有的凝聚力,德行修养及民族自强精神则是前两者进一步的升华,是个体在家国情怀包裹之下生发的道德追求。“情怀”作为一种心境,对其最好的培育方式应该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单纯采取理论灌输或者知识传授很难实现预期效果,甚至会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心理。

二、认识红色家传文物在培育家国情怀中的特殊角色

利用好红色家传文物,首先需要认识红色家传文物在培育家国情怀中的特殊角色。

(一)红色家传文物传递优良家风

家风是在家庭或家族中,由祖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世代相传,用以规范家族成员的风尚和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家风家教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6)《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2月18日。。红色文物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征程和实践相联系,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年代抛头颅、洒热血,舍家为国,言传身教,为优良家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些优良家风凝结在家书、家训、照片等红色文物中,通过物质载体继续传承下去。如习仲勋在革命年代用过的干粮袋,饱含老一辈革命家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屈、英勇作战的革命情怀;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中“带有枪眼的行军锅”,见证了长征时期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情。

(二)红色家传文物见证几代家国变迁

文物是历史鲜活的证明,除了其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之外,还因为文物具有客观实在性、直观性,是一种综合历史信息的载体,可以佐证历史。相较于纯文字记录的材料,文物传达的多维信息更容易让观看者接受,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红色家传文物形成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传承于世代更迭的家族之中,见证了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也见证了千万家庭的悲欢离合。家传红色文物在形成与传承中将个人命运、家庭荣辱与国家兴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与家国情怀具有同构性。

(三)红色家传文物承载中华文化精神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任何文化都是一定民族的文化,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形成了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文化精神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则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既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过程,也是民族精神得到升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家国情怀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更新与补充,进一步丰富了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红色家传文物记录着或大或小的革命故事,承载着革命先烈们用鲜血与生命铸造的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红色家传文物在培育家国情怀中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在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指导意见。红色旅游、数字博物馆、文物讲述中国故事等一系列活动的兴起,为革命文物的宣传与红色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利用家传红色文物开展家国情怀培育的实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认识当前红色家传文物在家国情怀培育中的局限性,才能对症下药,为今后的文物工作优化和家国情怀培育提供帮助。

(一)对红色家传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缺乏详细规划

红色家传文物目前还没有较准确的定义,也缺少相应的保护利用规划。尽管国家当前非常重视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但目前只有关于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的法律文件,在红色家传文物方面,缺乏详细的立法保护。一方面,关于红色文物没有明晰的定义,因此导致红色文物与其他文物的界限不明确,学术研究中存在红色文物与革命文物混用的情况,这也一定程度地影响红色文物的收集和管理;另一方面,大量家传红色文物属于民间文物,我国目前关于民间文物的登记制度还不完善,因此对家传红色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也就难以有效开展,更谈不上开发利用。

(二)红色家传文物未能融入长效的教育机制

红色家传文物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未能融入教育机制,持续发挥其价值。尽管红色旅游、红色主题展览在展现红色家传文物陈展方面,为受众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体验效果,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拓宽了红色家传文物的传播途径。但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这些短时间的体验活动与节目形式带来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容易随着时间淡化。目前,家传红色文物未能很好地融入教材、学校课堂、校园文化之中,无法与学校教育构建活跃的互动关系。有限的红色家传文物无法服务于长期、规模式的家国情怀培育,也是红色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红色家传文物对家风的辐射作用仍然不足

家传红色文物的“传家”价值研究不足,对家风建设辐射面和影响力有待加强。家传红色文物不同于其他红色文物资源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其与“家”的密切联系。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无论对个人、集体、还是社会、家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前文已经提到,红色文物传递传统优良家风、见证几代家国变迁,文物中所凝结的家风、家训、家教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当前无论是对家传红色文物的价值的阐释,还是文物的陈展,都突出了革命前辈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但对其中清廉宽厚、勤勉俭朴、重义轻利等优秀传世家训挖掘不深,总结不够,未能发挥红色家传文物对家风的传播、示范作用。

(四)红色家传文物传播的“空壳化”

红色家传文物传播过程中的“空壳化”,导致精神内核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红色文化的“空壳化”,指的是传统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被一种世俗主义、甚至是市侩主义的价值范式所冲击,并且被暗中抽空了具体内涵,成为脆弱的、镂空的储物盒”(7)周志强:《红色文化空壳化忧思》,《人民论坛》2011年第15期。。红色家传文物作为红色文化物质载体的一部分,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空壳化”的问题。例如,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人很难理解当时草鞋、红军借条的存在及其背后深藏的意义。年轻一代生长在和平安稳的环境中,家传红色文物对于这一群体而言,有一定距离感。这种传播的“空壳化”是红色家传文物内在精神的流失,受众在红色家传文物传播过程中,仅仅接收到了红色文物的叙事空壳,而未能感悟到其中的精神内核,甚至对红色文化产生歪曲、错误的理解。

四、发挥红色家传文物在家国情怀培育中的作用

家国情怀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应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情、意、行作为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的四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真正实现家国情怀的培育,要将红色家传文物所蕴藏的家国情怀融入受众的认知观念、情感情绪、意志、行为中,这四方面是逐步递进的。心理层面的意识激荡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使家国情怀从这四方面转化成为受众自身的一部分,成为其自愿的日常行为。

(一)挖掘潜在资源,牢记多难兴邦之史

对家、对国的正确认知是爱家爱国之情产生的基础,充分挖掘家传红色文物中的历史信息,构建关于家国的集体记忆,是利用红色家传文物进行家国情怀培育的首要前提。

“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为基础。”“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8)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都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体现着高尚的家国情怀。”(9)习近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4页。对家国的正确认知,包括知家、知国、知家国关系、知家国历史。即要了解我国近代以来的中国由于贫穷落后遭遇的多次磨难,了解“无国无以为家,无家不能成国”的家国辩证关系,更要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奋斗史。家传红色文物作为承载民族历史的媒介,是家国情怀的天然延伸,既具有不易流失的物质形态,也有内在精神延续。因此,要充分利用红色家传文物讲述历史的功能。首先,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要加强对红色家传文物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建立完善的保护与利用制度,避免红色家传文物受损破坏。其次,要深入研究红色家传文物的历史价值,特别是对一些蕴含有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信息的文物,要全面揭示文物背后的故事,发挥鲜活物证的内在价值。

(二)创新传播方式,激发爱家爱国之情

情感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爱国情怀要想深入人心,还需要创新红色家传文物的传播方式,以情感的逻辑推动传播,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红色家传文物能否让人产生共鸣,激发体验,除了依靠其内在价值之外,展示传播的方式也很重要。在传播媒介日新月异、信息内容呈指数级增长的环境下,通过红色家传文物激发爱家爱国之情,重在利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文物、对历史进行深度诠释,从而使家传红色文物“活起来”。例如,2017年被称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元年,《见字如面》《朗读者》《信·中国》《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纷纷走红。这类节目不同于其他娱乐节目用演技与赛制吸引人眼球,而是采用朴素真诚的方式宣讲中国文化,用经典的文本述说最感人的故事,用丰富的剧情演绎最真实的历史,其中不乏有红色文物身影的亮相。这种以文化为内核,综艺为外壳的表现形式,将文物形象化、通俗化、时代化、采用贴近大众的方式,使受众切真切实地感受家国情怀,为新时代先进文化的传播打造了一个有影响力,可复制的样板。此外,微传播(微内容、微动作、微介质、微受众)时代的到来,革新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为红色家传文物的传播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微传播在去中心化的基础上,融入了个性化、及时性、互动性,是家传红色文物传播不可丢失的阵地。可在保证信息真实性、历史完整性的条件下,将家传红色文物与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视频等以“微”为特征的传播方式结合起来,通过拍摄革命文物故事微视频、革命旧址短片、革命人物纪录片等,拓宽受众群体覆盖面。

(三)健全长效机制,树立保家卫国之志

家国情怀不只是一种内在对家国的热爱情感,而应该是由该情感生发的坚定意志与远大追求。意志的树立,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引导、实践的磨练、环境的熏陶,而这些都离不开长期的教育养成。因此,要从多个方面将红色家传文物中的家国情怀融入长效的教育机制。在理论层面,要融入教材,融入课堂,可以在相关思政课的教材中插入文物图片、文字资料,这样才能使教育者言之有物,得心应手。教育者也可以通过讲述红色家传文物故事,以点带面,展现好革命先烈的伟大情怀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引导受教育者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在实践层面,不仅要到革命圣地,纪念馆中感受当地红色文化氛围,还可以加强与红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的长期合作,让受教育者参与到红色家传文物的保护、宣讲工作之中,通过常态化的实践,拉近学生与红色家传文物的距离。在环境层面,要利用好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借助校园文化独特的教育渗透功能,在校园内开展红色家传文物微视频比赛、红色故事演讲等。协调教育机制中的各要素,使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成为家国情怀培育的共同着力点。

(四)抓好家风建设,落实兴家强国之行

兴家强国之行,是家国情怀的外在表现,也是最终归宿,行为的改善需要回归生活世界,从细微之处着手,发挥红色家传文物对家风的辐射作用。相比于国家危难,在和平年代,强国之行总是变得细微复杂,难以凸显。实际上,家国情怀的合理性,并不在于战火纷飞中的牺牲与舍家为国的壮烈,而是藏于背后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追求。在和平年代,我们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便具有兴家强国的意义。而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生活单位,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家庭的幸福指数、和谐程度与国家和谐稳定息息相关。“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10)习近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5页。要在全社会倡导优良家风,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弘扬优秀家教文化。还可以通过“全民诵读家书”“写一封家书”等活动,在细微中传递当代的家国情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红色文化“空壳化”的现象。

猜你喜欢

家国家风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家国情怀(组诗)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