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养结合模式下民办高校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

2020-01-17王方胜

黑龙江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医养民办高校养老

王方胜

(山东协和学院,济南 250109)

1 养老护理人才需求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共同认可,同时也加大了民办高校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压力[1]。

2 民办高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的机遇

2.1 人才供求缺口巨大

我国正处在老龄化逐渐上升期,这种发展趋势将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行业的发展,满足我国老龄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当前我国养老护理人才培养还处在刚刚兴起阶段,养老护理人才数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据2019年9月份光明网报道,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缺口至少达到1 300万以上,巨大的人才供求缺口,给我国民办高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2.2 人才专业素质不高

当前我国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主要依赖于养老机构的自我培养,培养内容主要针对老年人的生活起居等基础知识,缺乏心理健康疏导、精神护理等更专业的培训。当前养老护理人员存在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当前养老护理人员的主要来源是从医疗部门退休的医护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年龄层次和基础知识结构也存在明显弱势。2019年光明网的数据表明,我国经过鉴定具有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人数只有44 102人,基于我国当前养老护理人员素质状况,迫切需要我国民办高校采用系统的办学方式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养老护理人才,将他们充实到养老机构中。

2.3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当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很多护理人员经过短暂的培训就进入到了工作岗位,并未形成系统的护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存在明显不足。在实践中,护理人员由于缺少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往往引起老年人和家属的不满,影响到了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认同感。通过民办高校的系统管理,结合不同的老年人状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获得系统的护理知识和实践技能,必然会带动行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赢得更多社会的赞誉。

3 民办高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3.1 社会认可程度低

由于多数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受到的教育和培训知识有限,缺乏专业的护理技能,影响了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认同感。社会认同感的不足带给民办高校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要通过提高人才培养来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通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在社会中的地位,推动养老护理行业的规范化。

3.2 职业认同感不足

很多养老护理人员受到传统护理思想观念的影响,普遍认为护理工作仅仅是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起居,缺少专业的知识。这种传统的认知导致一些青年人对养老护理岗位望而却步。同时,由于目前的养老护理工作缺乏含金量,导致养老护理人员工资收入偏低,造成护理人员对养老护理岗位缺少认同感。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因为行业缺乏准入机制,对专业技能缺乏考核和资质评定,造成就业人员中鱼龙混杂。

3.3 养老机构缺乏认识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目前尚未完全被养老机构所认知,很多养老机构依然采用着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未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养老机构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将是未来社会养老体制发展的主流,社会和家庭的需求将带动市场环境的变化,推动养老机构经营服务理念的转变。

4 加强民办高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策略

4.1 加大财政扶持,建立保障体系

当前,能够真正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还屈指可数。要加强民办高校养老护理员培养,需要政府和高校共同出资建立激励制度,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养老护理工作。还需要完善养老护理员社会保障制度,对护理员进行资格评定,根据不同的护理资格等级划分薪资标准,制定出最低收入标准由养老机构执行。要规范养老机构人才聘用制度,确保能够给予护理人员福利和各类社会保障,调动毕业生从业积极性。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理念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背景下,要加强民办高校养老护理人员培养,就需要转变社会和学生职业偏见。在一些养老体制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政府和社会给予养老护理人员较高的社会地位,护理人员以能够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而感到光荣,也能够赢得社会对自己的尊重。我国尚处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初期,在养老服务方面缺乏宣传,导致社会对养老护理缺乏认识,护理人员也缺乏对行业发展的信心,导致养老护理人员的大量流失。因此政府需要作出正确的引导,促进媒体舆论加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宣传,形成社会和家庭对养老护理人员岗位的正确认知,为护理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民办高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提供社会支持。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培训质量

我国一些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大多基于原有的医学护理专业而设置,具有较好的护理知识结构。但是养老护理与医学护理存在较多差异,不仅对护理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对实践技能也同样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养老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具有更强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能够结合不同老年人的心理、精神状态进行辅导。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养老医护人才,需要打造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服务意识,这样才能确保民办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过硬的护理技能和服务理念。

4.4 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培养效率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背景下,要加强民办高校养老护理人员培养,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养老护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质的工作,面对的可能是浑身病患的老人和情绪暴躁的家属,这是对养老护理人员心理和精神上的重大考验。没有经过心理培训的学生将很难适应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民办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5 强化多师型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背景下,要加强民办高校养老护理人员培养,就要丰富教学手段。高校可以与养老机构合作,采用多师型教学方式,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护理知识,还要给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逐渐熟悉和适应养老机构的工作环境。民办高校还可以与中医院校合作,将中医服务引入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中医护理技能,培养高素质养老护理人才[2]。

5 结语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养老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更高,人才需求量更大。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国民办高校只有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才能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医养民办高校养老
医养当兴
养老生活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医养结合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