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假日阅读服务模式研究

2020-01-17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图书馆

周 彤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图书馆,湖南 长沙410205)

何谓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这个概念的界定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就目前意见较为集中的定义来看,一般倾向于1980 年后出生的、现在外打工的青年。其人数约占农民工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与以往的劳动力有所不同,受教育文化程度比较高,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对农业、农村、农民等并不熟悉。同时,他们又渴望融入城市,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为区别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又叫“农民工二代”或“农民工新二代”。这类特殊群体一般具有如下特征:户口在农村;出生于上世纪80 年代后;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讲求物质需求时也讲求精神文化的享受;先期结识人员或家中亲友具有一定的打工经验,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据国家统计局2019 年4 月29 日发布的《2018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8836 万人。近五年来,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整个农民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达到51.5%。农民工的相关文化教育程度为:小学文化程度占15.5%,初中文化程度占55.8%,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专及以上占10.9%[1]。

作为城市人口中的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一直肩负着城市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重要职责,在其自身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一直与所在的城市共呼吸,同命运。可以说,这群有着一定文化基础和对城市生活充满憧憬的新生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劳动价值和人生价值应该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与肯定。学术界多年来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其社会地位、求职愿望、生活样态、工资待遇等问题。这些问题也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阅读问题,自2006 年以来,朱刚、曾倩、杨敏、王申红等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系列的探讨,特别是朱刚[2]老师一直在致力于常州市农民工的阅读问题的深入研究,对该区域的农民工的阅读特点、阅读心理、实施对策等多维度展开研究和剖析。王申红[3]老师对皖北区域农民工阅读推广问题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据CNKI 篇名检索结果,2006 年至2019 年期间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共发表有关农民工阅读文章共计21篇。期间产生了很多值得欣慰的成果,但这几年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并未得到圆满妥善的解决,似有日益淡忘的态势。政府的关注有限,社会的漠视,致使该问题的认知依然处于尴尬的边缘。

一、实证调研

为进一步厘清农民工的阅读实际情况,课题组一行到广东一家民营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该企业自身拥有图书室,藏书3 万余册,每年投入到新书的经费大约3500 元,图书室面积41 平方米,阅览座位40 个,企业所雇农民工176 人,其中男性145 人,占总人数82.4%,女性31 人,占总人数17.6%;18—25 岁68 人,26—40 岁83 人,按照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划分,这部分农民工占据本企业农民工的总数86%,46 岁以上25 人,占总人数14%。受教育程度,大专文化16 人,高中53 人,初中66 人,如果将初中文化以上人员划入新生代农民工范畴,这部分人占76.7%,比例相对较高,小学文化及以下41 人,占总人数23.3%;人员90%来自农村。此次发放问卷176 份,实际回收152份,回收率86.4%。设计问题30 个,其中设计客观问题10 道,主观问题20 道,全部回答问卷133份,占有效问卷87.5%。其中新生代农民工人数达101 人,占66.4%。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随机走访了37 位农民工,问及他们平时都有看书的习惯没有?有意愿看书者11 人,没时间看的16 人;问及每周去图书室看书的有多少?37 人中只有5 位,这5 位均为大专学历。问及你认为看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大部分人回答学习到更多知识,可以在企业从事更好的岗位工作,也有部分农民工干工作与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还有部分农民工觉得自己基础很差,图书室的很多专业性图书看不懂,平时偶尔去一趟都是翻翻娱乐性杂志和连环画之类的图书;问及他们节假日会去周边的社区图书馆看书否?绝大部分农民工都说距离远,也不知自己能否进去,也不知道社区图书馆能为他们提供些什么服务;问及他们每年用于购买图书的资金时,92%人员说没考虑自己买书,少部分农民工有购买意向,但鉴于书价有点偏高,舍不得买;问及他们每天下班时间包括节假日主要靠什么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和知识时,87%以上农民工都选择手机浏览信息,这些信息多集中在听歌,天气状况,健康知识,电影和电视剧,家乡的信息和招工信息等方面,真正用于增长自身知识的阅读少之又少。

二、问题剖析

从上述访谈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以谋生为第一目的的农民工在阅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破解,不能单一的靠企业来完成,也不可能由农民工来自省。近年来,国家在鼓励全民阅读的政策中,大力宣传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城市能切身感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社会红利。政策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都有所涉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求矛盾依然存在。农民工“读书难,难读书”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着力于这个问题的现实性、特殊性和必要性的重新审视,农民工如何读好书的问题应该成为社会学家和图书馆学界继续深耕的学术问题。

以往的理论层面和实践探索,都没有脱离“我”想新生代农民工阅读是怎么回事,或者是建立在“我”能为该群体阅读提供些什么,而很少有人着力去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心需求。他们需要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服务机构似乎都在做着“一厢情愿”式单向服务,而在供与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方面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有效举措。鉴于此,将农民工节假日的阅读服务问题从其他宽泛的读者服务工作单列出来讨论并非矫揉造作。关注此问题的现实依据有如下理由:一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殊性的需要,作为城市劳动力的主要成员,求生存是农民工第一要务。只有在满足自身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提及对文化的需求。探其实现阅读行为的时间必然是工作之余。二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的层次有潜在的阅读需求,这一特殊群体与其他类型农民工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受教育程度较高,一般都具有初中和高中的文化基础,对阅读的资源具有一定的鉴别力,可以顺利完成阅读行为,他们对自身阅读的时间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三是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的。他们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工在选择自身职业的时候与没有文化的农民工有一定差别,一般会选择适合自己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去做,为了在特殊行业里有所发展,他们会在工作中补充一些养分,这些养分从哪里来?无疑阅读学习是最好的方式,他们对阅读物的选择及阅读时间依然需要规划。四是阅读方式有很多种。目前,对于农民工来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无疑是借助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手机的广泛普及已打破了以往的物理空间限制,他们可以趁工作之余在手机上完成自我阅读。但这种阅读是随机的,阅读行为是有限的,也是盲目的,更多的是观看电视剧或查阅一些生活信息而已,缺乏应有的阅读指导和知识信息导航。五是引导农民工正确的阅读和完成新生代农民工的阅读推广工作。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自我空间走向群体空间,从自身阅读习惯逐步走向标准阅读方式的转变,都需要有专业的指导和对口服务的供给。以上这些原因的分析都需要在合理的时间和空间布局上,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阅读推广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布局。这些目标和设想的出现,最佳的选择时间就是充分利用农民工的节假日。这个命题似乎有些牵强,因为农民工的节假日和普通人认为的节假日还是有区别的。他们不一定是统一的周六周日,而是泛指不固定的休息日,这种节假日可能出现在一月间的几天,也有可能出现在一周的某一天。农民工所属的务工单位也有可能不统一,片区、企业之间都存在差异。因此,这种节假日的阅读服务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实现难度可想而知。

三、政策建议

(一)扩充公共图书馆片区流动服务对象

过去因各种制度和条件的约束,图书馆的流动服务仅限于所在辖区的街道和具有读者证的人群享用,农民工是无法享受到这一服务红利的。同时由于对农民工使用公共资源的限制,甚至对农民工群体存在的隐性歧视,导致很多农民工对图书馆望而生畏,觉得图书馆的服务离自己很远,阅读需求被压抑。随着公共图书馆服务观念的转变,原有的流动服务可以为农民工的阅读提供一条便利的通道。通过与社区、企业合作,在充分了解社区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对农民工建档立卡,广泛宣传公共图书馆流动服务的方式、借阅程序,到点时间安排或者是电话预约等,灵活机动地满足农民工的阅读需求。但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协作和阅读推广。

(二)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协同

这种思路和服务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水平的大中城市,当公共图书馆和社区读书亭、企业图书室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农民工可以在自己节假日期间,进入离自己工作单位最近的图书馆或读书亭去阅读。但在此模式运转下,图书馆和读书亭之间要有一定的契约意识,图书馆负责文献的供给和相关资料的推送,读书亭负责具体的阅读管理及读者需求信息收集、整理和上报,二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完成辖区内的农民工阅读工作。

(三)加强公共图书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让农民工不用走出自己的工作区域,而且可以在节假日随时实现自己的阅读愿望。公共图书馆依托企业建立图书期刊室,依据农民工的阅读需求,就地开展农民工阅读推广活动。公共图书馆负责资料的配置和业务上指导,开展针对性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工对阅读的需求。同时,依据农民工的阅读特点和企业文化的需要,适当开展一系列的阅读讲座,激发广大农民工的阅读兴趣,塑造企业自身的文化。公共图书馆也可以利用自身环境条件开展技能培训,将阅读作为促使农民工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内在推动力。

(四)建立农民工节假日阅读绿色通道

公共图书馆及社会服务机构对待农民工阅读问题要高度重视,在为农民工阅读服务过程中要实施一些优惠政策,特别是在书刊借还超期污损等方面给与更宽松的政策,不要一味地利用经济处罚去约束。毕竟他们的经济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也处于基层,最大限度地引导他们来图书馆阅读才是真正目的。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可以设立专门的农民工借阅窗口和阅览室。相关企业也要着力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假日阅读问题,建立一定的鼓励政策,推进农民工阅读工作的开展。

(五)正确引导和宣传农民工阅读

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无论在哪里工作,这一群体都是混合体,在教育层次、阅读心理、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他们对自身的阅读需求都各有侧重。对于纸质阅读物和电子阅读物之间,他们过多关注的是电子阅读物。因其方便,快捷,而且带有一定隐蔽性,个性化的需求更容易满足,但其存在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譬如:信息的真假辨别,阅读知识的关注和消化,网络信息的泛滥,有意无意的干扰着读者的判断,甚至会产生不良信息的侵蚀;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很有可能被老一代农民工影响,认为读书与不读书一个样,阅读可有可无。长此下去,有阅读需求的农民工也会渐渐觉得是否阅读无所谓了。因此,公共图书馆和企业,都要将农民工阅读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正确引导农民工阅读,宣传阅读对于农民工的就业、职业道德和职业提升的重要性。

(六)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有关农民工阅读的相关鼓励政策

从实地调研的结果来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论是从提升自身产品质量还是市场竞争力,它都离不开一个重要资源,那就是人力资源。这种资源的激活程度或者是文化程度直接关乎到企业形象的树立和企业文化的塑造。但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老板关注的是产品能在市场中占据多大份额,每年能产生多少利润,至于员工是否读书或要不要读书与其主导的经营观点几乎不搭界,能在企业中设立专门图书室且每年能有所投入的少之又少。如何能保证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在企业能有书读、读好书、好读书,文化部门及企业主管部门能否联合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将建立企业内部图书室或农民工阅读场所,最低座位数、藏书量、开放时间及设施等要素作为企业评估标准和招收农民工的基本指标,将农民工的阅读问题真正落到实处。

结语

对于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阅读问题,需要关注的维度很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和农民工自身阅读的潜在惰性,都会给正常开展阅读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新生代农民工的假日阅读问题不是靠公共图书馆单体解决的,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容易被社会和企业忽略的问题。特殊群体的阅读重要性和特殊性,学界和业界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回应。因为它不仅仅是图书馆实现自身社会服务职能的单一表现,也是体现企业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具体象征。对其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应该成为图书馆的负担,而是助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和树立政府形象的有力坐标。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会受到很多现实条件的约束,作为一项文化事业,在众多政府管理者视野里,可能是成效很不显著的长期工程。很多投入和产出无法用显性的数据来说明,但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特别是成长中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又极为重要。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品位提升及企业文化的塑造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农民工的素质上去了,国民素质也才有可能提高。做好这一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仅靠公共图书馆一家是不可能完成的,它需要其他社会文化机构、企业及全社会来共同关注和支持。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图书馆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图书馆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