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传统节日映像

2020-01-16林彩霞陈凤骞

传奇故事·百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成都

林彩霞 陈凤骞

摘要:成都是一座富有诗意的城市,两千多年以来,无数的诗人歌咏成都。在辉煌的唐诗中,描写成都的诗歌有二百多首,而在华美的宋词中,与成都相关的作品则多达千余首,其中,南宋词人京镗有四十多首关于成都的词,为外来词人之最。在京镗的成都词中,描写七夕、中秋、重阳、元宵等节日的节序词有十五首,从不同侧面描绘出成都的节日映像,多角度展示了宋代成都的民俗风情,留下了一幅幅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动画卷,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成都,弘扬成都文化。

关键词:成都;节日映像;京镗词

京镗(1138-1200年)字仲远,晚号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历知江州瑞昌县,后迁右司郎官,累官至参知政事、左丞相,封翼国公。京镗不仅是一位朝廷重臣,也是一位文思畅达的儒雅文士。他的传世作品以词为主,有《松坡居士乐府》一卷,辑入《全宋词》,收词四十三首。

京镗与成都有深厚的渊源,他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授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京镗现存四十三首词,“共有四十二首作于蜀地”,他描写成都的词为外来词人之最。京镗由四川返回京都之后,再没有一首词传世,可以说正是成都这个美丽的城市点燃了他的文学激情,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在京镗的成都词中,描写七夕、中秋、重阳、元宵等节日的节序词有十五首,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成都斑斓的节日映像,展现了宋代成都地区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让我们能够穿越近千年的时光去领略成都的美丽与风流。

一、成都元宵映像:火城灯市争辉照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汉初,正月十五就被立为元宵节,到情、唐、辽、宋之际,元宵节盛极一时。在宋代,元宵节是一个观灯宴饮、全民狂欢的盛大节日。京镗共有两首元宵词,描写了成都元宵佳节的盛况,比如《绛都春·元宵》:

升平似旧。正锦里元夕,轻寒时候。十里轮蹄,万户帘帷香风透。火城灯市争辉照。谁撒口、满空星斗。玉箫声里,金莲影下,月明如昼。知否。良辰美景,口丰岁乐国,从来希有。坐上两贤,白玉为山联翩秀。笙歌一片围红袖。切莫遣、铜壶催漏。杯行且与邦人,共开笑口。

在词人的笔下,成都锦里的元夕是一派升平景象:“万户帘帷香风透”表现了成都市井的繁华热闹;“火城灯市争辉照”呈现出成都上元灯节的灿烂辉煌;“玉箫声里”描绘出成都元宵歌舞音乐的盛大壮丽。从词人的生花妙笔中,我们可以窥见宋代成都的风华。其实,自从秦孝王时蜀守李冰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解决了岷江水患和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后,成都平原就成了“沃野千里”的美丽富饶之乡,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到了唐代,成都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商业兴盛,经济发达,据卢求《成都记序》记载:成都“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扬(州)不足以侔其半。”可知当时的成都人民和乐,歌舞升平,游乐之风盛行,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宋代,可谓“丝竹常闻静夜声”(陆游《成都书事》),成都的灯会更是热闹非凡“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士女拥千重。月离云海飞金镜,灯射冰帘掣火龙”(陆游《丁酉上元》)。当然耗费也惊人,成都的元宵之夜“每夜用油五千斤,他可知费矣”(庄绰《鸡肋编》)。而京镗的这首元宵词正记录了成都經济文化繁荣,音乐歌舞兴盛的深厚传统。

又如《又·元宵十四夜作,是日立春》:

暖律初回。又烧灯市井,卖酒楼台。谁将星移万点,月满千街。轻车细马,隘通衢、蹴起香埃。今岁好,土牛作伴,挽留春色同来。不是天公省事,要一时壮观,特地安排。何妨彩楼鼓吹,绮席尊罍。良宵胜景,语邦人、莫惜徘徊。休笑我,痴顽不去,年年烂醉金钗。

此词应时应景而作,除了描写成都元宵佳节市井的热闹繁华、灯市夜景之美、彩楼鼓吹之盛外,还写到了成都元宵宴饮之俗。关于宴饮,它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或是纯粹享乐,或是政治阴谋,或是化解矛盾……。在成都这个繁荣的城市里,在元宵这个欢乐的节日里,宴饮则是表达喜乐的首选,《岁华记丽谱》中记载:“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门楼。”可见在成都欢度元宵节要宴饮三天三夜。在京镗的笔下,成都宴饮是“杯行且与邦人,共开笑口”“年年烂醉金钗”与三五人举杯畅饮,与民同乐,共度佳节,不负良辰美景。可以说,在成都不论何时何地宴饮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只是亲人之间的一种团圆的方式,更是朋友之间的一种享乐方式。

元宵佳节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月明星稀,在这良辰美景下与家人团圆。直至今日,元宵节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之一。现在,成都人会在元宵节那天与朋友、家人一起,去锦里观灯会,去武侯祠逛庙会,去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逛元宵商品交易会,这些地方有各种欢度元宵佳节的活动,真真热闹非凡,这些节日流动与京镗这两首词所描写的元宵佳节盛景仿佛穿越时空而交融,让人有恍惚迷离之感,不禁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绵不绝而骄傲!

二、成都七夕映像:金奁丝巧蜘蛛吐

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穿针节等。由于被人们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故事,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七夕富有浪漫气息,让人神往。七夕节鼎盛于宋代,民间有许多活动:“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愉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京镗的七夕词共有五首,生动地再现了宋代七夕佳节登彩楼穿针乞巧、剖瓜插竹、喜蛛应巧以及仰看牛郎织女星等习俗,如《好事近·次卢漕国华七夕韵》写到“乞巧”之俗:

急雨逐骄阳,洗出长空新月。更对银河风露,觉今宵都别。不须乞巧拜中庭,枉共天孙说。且信平生拙极,耐岁寒霜雪。

在宋代的七夕,妇人会于晚上祈求织女赐予她们心灵手巧的能力,以求一段良缘。其中最为熟知的活动便是“乞巧拜中庭”“对月穿针引线”。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七夕穿针乞巧的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女红”,所以夜晚时,妇女们在庭院中对着明月穿针,传说如果手中的红线能穿过七孔针,便算“得巧”。在古人观念里,女子心灵手巧、擅纺擅织是结良缘的方式。

又如《满江红·壬子年成都七夕》写到“喜蛛应巧”之俗:

雨洗新秋,遣凉意、驱除残暑。还又是、天孙河鼓,一番相遇。银汉桥成鸟鹊喜,金奁丝巧蜘蛛吐。见几多、结彩拜楼前,穿针女。舟楫具,将归去。尊俎胜,休匆遽。被西川七夕,四回留住。此地关心能几辈,他年会面知何处。更倚阑、豪饮莫辞频,歌金缕。

可见七夕之时,宋代成都不仅有穿针乞巧的活动,还有“喜蛛应巧”的习俗,即吸引蜘蛛到盒子里,通过观察它吐丝布网的疏密来判断自身运气的好坏。喜蛛即长脚的小蜘蛛,古代的人们把蜘蛛看成“喜事”的代表,认为“蜘蛛集,则百事喜”。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們会在果盆中摆放好各种瓜果,若果盆中有蜘蛛吐丝结网的痕迹,那便是极大的“喜事”。这一习俗在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已有详细记载:“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各捉蜘蛛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再如《定风波·次杨茶使七夕韵》还写到了“剖瓜插竹”之俗:

何必穿针上彩楼。剖瓜插竹诉穷愁。闻道天孙相会处,银汉无津,不待泛兰舟。动是隔年寻素约,何似,每逢清梦且嬉游。但得举杯开笑口,对月临风,总胜鹊桥秋。

词人写道:“何必穿针上彩楼。剖瓜插竹诉穷愁。”这既是京镗在发泄自身心中的烦闷,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在宋代的成都地区,七夕节这一天,人们的活动除了穿针乞巧,还有剖瓜插竹。人们相信织女身上不仅可乞巧,更可以满足愿望。每年七夕,人们会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各种美好愿望,再将其挂于竹子之上,乞求织女看见并助自己实现愿望。

到了现代,不少习俗活动已逐渐弱化或消失,但其中与爱情有关的内涵却保留下来,使其成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渐渐从单身少女对美好爱情祈祷的节日变成了恋人之间的节日。在现代的成都,玫瑰花等各种礼物的售卖,旅游景点的大力宣传等成了七夕节最常见的活动,这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有很大的关系。尽管七夕节正在逐渐的商业化,但是其中依然蕴含着人们对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精神的颂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成都中秋映像:万里清凉银世界

中秋节源自上古天象崇拜,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在古时又称“祭月节”,由此衍生出的赏月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宋代的中秋夜晚极其热闹,灯火通明,赏月的人们来来往往,中秋赏月之风盛行。《东京梦华录》中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霄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展现了宋代京都赏月的盛况。成都的中秋月色与之相比也毫不逊色,京镗描写成都的中秋词共有四首,生动地记载了宋代成都登高赏月等中秋习俗。如《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四时好,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毫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等闲来,天一角,岁三周。东奔西走,在处依旧若从游。照我尊前只影,催我镜中华发,蟾兔漫悠悠。连璧有佳客,乘兴且登楼。

词人将宋代成都壮丽、清幽的月夜之景呈现在我们面前,就好像一幅中秋月夜的美丽画卷,让人身临其境,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中秋之月的喜爱。此外《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也描绘出了中秋时节“万里清凉银世界,放教千丈冰轮出”的壮阔清凉之景。

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成都的阴历八月虽然常常是晴天,但有时也会因为对流而产生风雨,并非每一次的中秋都能如愿赏月,偶尔也会狂风骤起,乌云迷雾,看不见月。京镗的笔下也有这样令人遗憾的中秋节:“喜见中秋,急载酒、登楼邀月。谁料得、狂风作崇,浮云为孽。孤负阑干凝望眼,不教宝鉴悬银阙。但筵前、依旧舞腰斜,歌喉咽。”(《满江红·中秋邀茶漕二使者,不见月》)

在现代的成都地区,由于中秋节作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许多奔波在外的人会在这一天回家,在满月之下团圆。和京镗笔下的成都一样,赏月依然是中秋节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在成都地区,人们除了赏月之外,灯会也被传承了下来。在中秋之时,人们涌向灯会展,在五光十色的灯会中穿越时空,回望过去,在灯谜中窥见古人的智慧,在月与灯交相辉映的夜中与家人相守。

四、成都重阳映像:车马喧阒管弦沸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京镗共有重阳词四首,在词人的所看、所思、所感中展现出重阳节的风俗画卷。如《雨中花·重阳》:

玉局祠前,铜壶阁畔,锦城药市争奇。正紫萸缀席,黄菊浮卮。巷陌联镳并辔,楼台吹竹弹丝。登高望远,一年好景,九日佳期。自怜行客,犹对佳宾,留连岂是贪痴。谁会得、心驰北阙,兴寄东篱。惜别未催鹚首,追欢且醉蛾眉。明年此会,他乡今日,总是相思。

词人描绘了锦城重阳节的繁华热闹的场景:药市兴盛,玉局祠前,铜壶阁畔,各种药草争奇斗异;人们插茱萸、赏菊饮酒;丝竹声里,尽情游玩;登高望远,健身祛病。

又如《木兰花慢·重九》:

算秋来景物,皆胜赏、况重阳。正露冷欲霜,烟轻不雨,玉宇开张。蜀人从来好事,遇良辰、不肯负时光。药市家家帘幕,酒楼处处丝簧。婆娑老子兴难忘。聊复与平章。也随分登高,茱萸缀席,菊蕊浮觞。明年未知谁健,笑杜陵、底事独凄凉。不道频开笑口,年年落帽何妨。

词人除了描写重阳节这天,蜀人从来好事,遇良辰、不肯负时光。他们登高望远,凭栏听曲,茱萸缀席,菊蕊浮觞,欢度佳节。更是提到了重阳药市的繁华盛大,可谓“药市家家帘幕”。据《成都古今记》记载:“一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可知九月药市是宋代成都每月满市之一,又有《四川记》记载“成都九月九日为药市。诘旦,尽一川所出药草异物与道人毕集。……是日早,士人尽人市中。相信以吸药气愈疾,令人康宁。”可见成都的重阳药市规模盛大,吸引大多数人观赏行乐,正如田况诗所说:“成都府门重阳市,远近凑集争欣”(《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重阳日州南门药市》)。

而京镗的《洞仙歌·重九药市》则更详细地描写了男女老少纷纷赶锦里药市,市场上车马喧嚣管弦沸,人们争着来到这座西南大都会游玩行乐的情景:

三年锦里,见重阳药市。车马喧阗管弦沸。笑篱边孤寂,台上疏狂,争得似,此日西南都会。痴儿官事了,乐与民同,况值高秋好天气。口不羞华发,不照衰颜,聊满插、黄花一醉。道物外、高人有时来,问混杂龙蛇,个中谁是。

京镗的这几首词再现了宋代成都重阳节的情景,描写了成都地区重阳节当天的重要习俗。在烟雨朦胧,秋来初霜时候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吹竹弹丝等,别有一番韵味。重阳节,又称“踏秋”,现在的成都人也很喜欢在重阳节这一天去登高、赏菊、插茱萸,以求健康长寿,传达美好祝愿。同时,也表现了成都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正如京镗词中所写“蜀人从来好事,遇良辰、不肯负时光”,体现了成都人知足常乐的生命观和人生态度。

五、结语

在成都任职的京镗,既有“心驰北阙”的爱国之心,又有“兴寄东篱”的诗情画意,他游山玩水,赏花品酒,与民同乐。京镗以淳朴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宋代巴蜀人民多姿多彩的节日风俗、活动盛况,词中蕴含着浓厚的成都文化气息,呈现出成都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从中也可窥见成都节日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西华大学“西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品京镗词,知成都文化》成果。

猜你喜欢

成都
成都之旅
《成都览胜图》
诚诚&嘟嘟成都的生活
诚诚 & 嘟嘟的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