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疑《愚公移山》

2020-01-16刘小玉陈文平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王屋愚公移山智叟

刘小玉 陈文平

一、愚公何曾移山

移,《说文解字》:“移:禾相倚,移也。”徐灏注:“戴氏侗曰:移,移秧也。凡种稻必先苗之而移之,迁移之义取焉。”移前是生长着的禾苗,移后也会是生长着的禾苗。将禾苗拔出饲喂牛羊或扔进垃圾堆,就不能说是“移”苗了。同理,移前是太行、王屋二山,移后也应该是太行、王屋二山,即使不叫太行山、王屋山,但至少是山,才能称为“移”。在本文语境中,“移”与“搬”“挪”同义,都是改变物体的空间位置,移山即搬山、挪山。

愚公头脑里压根儿没有移山的想法。愚公提出的是“我与汝毕力平险”的主张,而非“吾与汝毕力移山”的建议。平险:挖平险峻高山,指铲平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愚公对太行、王屋有深仇大恨,年龄将九十了,仍对两山耿耿于怀,不把心中的主张说出来仿佛会死不瞑目,并且说出来就要立刻行动。

愚公行动上更非移山,是将土石“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运到渤海之尾造山吗?非也,是把两山的土石沉海。既然太行、王屋二山把愚公一家害苦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那么愚公怎么会损人利己,把山移到其他人家房屋的旁邊呢?“隐土”是地名,但其字面意思耐人寻味,“隐土”意为“使土隐”,即让太行、王屋两山的土石看不见。于是“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凭着微薄的力量,花大量的时间辛辛苦苦将土石运到很远的地方。愚公家族行动的最终结果是让两山从大地上消失,这也是山神恐惧而向天帝告状的根本原因。如果愚公只是想把山移动一下位置,山神未必会恐惧、会告状。硬要固执地把“移”这个字放在愚公身上的话,愚公移的只是山的土石。

《愚公移山》标题是后人加的,遍观文言文正文,找不到一个“移”字。文中对山的处理用词是“毕力平险”的“平”,“损魁父之丘”的“损”,“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的“毁”,“何苦而不平”的“平”,“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的“负”。除了“负”字意为“移”外,其他的“损”“毁”及两个“平”都会要太行山、王屋山的“命”。

移山的是天帝,虽然是夸娥氏二子动的手。天帝移山是不是益愚公而损他人呢?天帝是智慧地处理两山归宿,考虑得更加全面,更加和谐,更加人性化。首先满足愚公的心愿,使两山在愚公家门前消失。其次没有按照愚公的意愿毁山填海,只是将山移了一下地方,太行仍是太行,王屋还是王屋,不损害山神的利益。山神异地为神,不会有意见。另外,也考虑到了迁入地人民的利益。两山在原地是紧挨在一起的,移后分开了,一座放置在朔东(相当于现在山西北部一带),一座放置在雍南(相当于现在陕西、甘肃一带),现在属不同的省份,分开后的两山对人们出行负面影响相对要少一些。对当地人民而言,是祸是福,文章没有明确说明。只知道移山之后,朔东、雍南没有人再提出“平险”的要求了。天帝移山的意愿其实也是作者的意愿,是读者的意愿,喜剧的结尾,圆满的结果。

愚公虽未移山,但也不能说文章标题不可以用“愚公移山”。愚公决定平险,不论是谁出的力,最终结果是移山,因此标题可以取为《愚公移山》。解读移山的主人公是谁以及愚公、天帝对两山的不同处置,对我们全面、深入解读文章很有帮助。

二、操蛇之神的“蛇”是什么

搜索查阅相关资料,操蛇之神有的说是山神,有的说是龟蛇合体的真武大帝,还有的认为是夸父。但在《愚公移山》中应当指的是掌管太行、王屋两山的山神。操蛇之神形象在文章中有些矛盾,外貌凶猛,性格柔弱。由成语“毒蛇猛兽”可知,蛇可与猛兽并称,不是弱者善物。文学作品中神或人所选择的坐骑、宠物等常与其形象性格相匹配,美丽善良的嫦娥以白兔为伴,性情温和、坚韧不拔的老子骑青牛,大禹乘龙。能降服蛇,随时拿着蛇的神仙理应孔武威猛,能力超常。这样勇猛的神得知愚公要毁掉自己的山这样的事,自己理应有能力解决,哪里用得着上告于天帝,求天帝处理?操蛇之神的行为难配其高大猛的形象。“操蛇之神的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得到毁山消息是“闻”,随即心里就“惧”,采取的行为是上天去“告”。从操蛇之神行为上分析,其性格是胆小、无能。这形象跟夸父、真武大帝不沾边,跟一般影视剧里的土地神差不多,慈眉善眼,苍颜皓发,胆小怕事,唯唯诺诺,逆来顺受,行缓力弱。这种性格的神怎么可能会以阴险凶狠的活蛇来作伴儿?

在《西游记》电视剧里,孙悟空唤出了土地神,土地神拄着的是蛇头拐杖。猜想,难道所谓的操蛇之神操的只是蛇头拐杖或者蛇形拐杖?只有这样,操蛇之神的形象跟行为才不矛盾。

三、愚公答疑

《愚公移山》中愚公之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明明是两个问号,提出了两个问题,但只回答了第二问题:“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其妻提的第一个问题“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并没有回答。每每上课讲到这里,常有学生对此感到疑惑。其实第一个问题在文章后面有答案,采用了蒙后省。河曲智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一并回答,语长而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通过人数的增加来换取两山高度的降低。为了使文章在此不显得突兀,回答愚公妻子第二个问题时不用愚公回答,而是“杂曰”,即多个家人来回答,这回答的内容也是愚公的意思。

回答愚公妻子和智叟问题时语气态度是不相同的,这是由于愚公妻子和智叟提问时的语气态度不相同。愚公妻子是担心和关心的态度,众人对愚公妻子的回答是平静而真诚。智叟是嘲笑、奚落、蔑视甚至是辱骂态度,“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对智叟的回答也不客气,予以回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的语言体现了他刚毅、智慧的性格,既然对阻挡他出入的两座山不客气,对阻挡他挖山的智叟同样不客气,怼得有理。

无论怎样对《愚公移山》进行各种各样的解读,师生都要牢牢抓住其积极的主旨,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师生应适当拓展,通过了解众多神话故事等,感受古人想象的古代——那个人神共存的奇妙世界,丰富古代文化知识,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作者通联:四川南充市芦溪中学]

猜你喜欢

王屋愚公移山智叟
王屋琴书
——散落在王屋山间的曲艺之花
愚公新传
那个感动天帝的老头儿
愚公和智叟新传
愚公移山
点 炮
点炮
对说唱艺术发展中现存问题的理性思考
——《王屋琴书》论
《愚公移山》——杨福东影像新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