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区域发展规划政策的演变分析

2020-01-16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3期
关键词:区域间阶段规划

一、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政策,发挥了区域经济重心的带动与辐射作用,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斐然的成就。目前对我国区域发展规划政策的研究文献已不在少数。陆大道等(1999)将建国至1999年的区域规划政策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2、1973~1978、1979~1992、1992~1999),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实行不均衡的区域规划政策期间的政策效果、问题等并提出政策建议。[1]郭丽(2009)通过分析建国六十年来区域发展政策的变化,将建国后到2009年的区域规划历程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1949~1978年,公平优先但效率损失)、不平衡发展阶段(1978~1998年,效率优先)、协调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兼顾公平与效率)。[2]井雯(2012)研究了从建国到2012年期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探索的过程,总结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最开始重视均衡,之后为了解决普遍贫困的局面而重视非均衡,“八五”后为解决地区差距加大的问题而实施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思路。[3]范恒山(2012)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生产力均衡布局阶段(建国初~1978)、梯度推进阶段(1978~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4]。孙久文(2018)在文章中分析了自“九五”计划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理念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演进,自1995至2018年划分了三个阶段[5]。

二、我国区域发展规划政策的演变历程

区域经济政策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要素、资源在区域间合理利用与配置等为目的而实行的一系列措施、条例等。马先标(2016)提出过在计划经济体系下中国实施的区域经济计划为广义的区域经济政策,市场化改革后才有了通常意义上的区域经济政策。[6]本文经过阅读文献、梳理搜集的主要区域政策文件,以划分细致清晰为原则,将建国后的区域发展规划政策演变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一)均衡发展阶段(1949~1975;1976~1978)。均衡发展阶段为建国初的30年左右(1949~1978)。由于建国之初,我国刚脱离战争威胁,国内国际形势都不稳定,同时由于列强侵略的影响,致使我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国家为了平衡沿海与内陆的工业、生产力等资源分布,调整东部、内陆的发展差距,再考虑到战争等不稳定因素,强调均衡发展。《论十大关系》中专门针对“沿海”与“内地”的发展问题做出描述,提出将一部分沿海工业迁至内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为了加快国内工业发展,国家的投资重点大多侧重于“三线”,这使国内不同区域间的差距有一定程度的缩小。《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是文革之后对国内发展的重要规划方案,也相当于部署了“五五”的发展重点,强调沿海要积极发展,同时注意支援内地建设,是转向非均衡发展的过渡。所以本文将均衡发展阶段又细分为了1949至1975,1976至1978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为均衡发展布局阶段,后一时期是转向非均衡发展的过渡期。

(二)非均衡发展阶段(1979~1990)。非均衡发展阶段是1979年至1990年。经过前一时期的均衡发展,虽然国内的生产力、工业基础等在区域间有了一些平衡,但期间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及投资力度把控不适的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比较显著的提升,人民生活困苦,所以国家积极探索发展出路,开始了不均衡发展的路径。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强调允许部分地区、部分人的生活先好起来,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同年也决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策略。“六五”计划(1981~1985),指出积极利用沿海的位置优势和已有基础,建设经济特区,发展沿海经济。1988年“两个大局”发展思路的提出,明确了先沿海再带动内地发展的规划。从1980年开放四个经济特区起,由南向北又陆续规划了珠、长三角,浦东新区、满洲里口岸等等,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东部经济得到了快速持续发展。

(三)协调发展阶段(1991~2005;2006至今)。协调发展阶段为1991年至今。本文又将其具体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期(1991~2005)。“八五”计划(1991~1995)开始强调由沿海到内地,沿海要进一步开放,同时带动西部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个关键性的指导思想在“九五”(1996~2000)计划中第一次出现,国家指出要引导部分劳动、资源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也要加快对东北地区的调整和改造。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五”(2001~2005)阶段,强调东部继续在经济与对外开放方面领先发展,中部要起到连接东西的积极作用,同时推进西部大开发,先改善西部的生态与基础设施状况,然后进一步吸引投资资金。2003年,国家做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黑、吉、辽)的决策,至此,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不断实施,基本的区域发展规划格局形成。

第二个时期是深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期。“十一五”(2006~2010)规划指出要用“发展和改革”来解决问题,不仅注重速度,更强调质量、效益。在此期间,国家针对西部特色优势产业(能源、农牧业、旅游业等)、中部六省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扩大改革开放等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进入“十二五”(2011~2015年),国家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主旋律。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提出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战略。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在总体区域规划政策的基础上加强了政策细化,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十三五”(2016~2020)规划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健康发展,重视区域协作交流,逐步完善对口支援策略。我国2016年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17年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等都是持续优化东部发展的举措,同时也大力支持中、西、东北、革命老区、边疆等地区的健康发展。

三、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发展态势

目前我国的区域发展规划政策,在大的层面上以东、中、西、东北为四大区域,根据相应情况给予相应政策规划,在小的层面上有沿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省级规划等更具针对性的区域发展规划政策予以补充。不仅如此,国家还辅以主体功能区、自由贸易实验区(国家在2019年又计划增加云南、山东、河北等6个,国内目前为18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局部重点带动局部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等国家级片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十三五”计划指出,要以沿海、沿江、辅之“一带一路”,形成贯穿东西南北的发展轴带,促进区域间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2018年11月,国家《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强调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差别性区域政策来保证),努力消除区域间政策壁垒,推动区域间绿色协调、共享共赢发展。统筹发达欠发达、统筹陆海发展,推动省际交界合作、流域上下游合作、东西扶贫合作等。同时强调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注重协调发展的健康性。总之,国家在全力协调各区域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也积极利用重点、优势区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结语

区域发展规划政策是国家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案,文章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梳理区域发展规划政策,结合时间顺序划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分别是:① 阶段一:均衡发展阶段(1949~1978年)。其中又包括均衡发展布局期(1949~1975年)、均衡到非均衡过渡期(1976~1978年)。② 阶段二:非均衡发展阶段(1979~1990年)。③阶段三:协调发展阶段(1991年——)。这一阶段又包括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期(1991~2005年)、深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期(2006至今)。我国目前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发展态势是在全力协调各区域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利用重点、优势区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重视特殊地区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重视保护环境、生态,推动区域间绿色协调、共享共赢发展。在国家高度重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各个区域也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经济发展特色,形成各区域和谐竞争、协调共进的发展局面。

猜你喜欢

区域间阶段规划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我国包容性增长现状分析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试说幼儿园区域间各个区角学具制作与环境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