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种水稻上热搜前沿科技融入农科大赛

2020-01-16陶玉祥盛利

农业知识 2019年24期
关键词:农学农科作物

文/ 陶玉祥 盛利

在很多人眼里,农学专业就是学种田的,甚至不用上大学,在家务农就可以学会如何将作物种活,让农田有产出。但在刘淏林看来,学习农学是想为国家农业发展做贡献,“农学教会我的是如何大幅提高产量,如何科学种田,如何培育新品种等,这与在家务农绝然不同。”

“这是大众对农学专业的误解,农学是用科学技术武装作物生产的一门现代科学。”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任万军说,种植是农学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但种植除了生产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为作物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研究、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打基础。

在比赛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种植领域的前沿科技,该学院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最新成果,应用到比赛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品种方面,结合杂交籼稻机插适应性和优质高效需求,比赛采用最新建立的以“日产量”和“优质食味”为核心的品种筛选指标体系;在育秧和栽插管护两个环节,又分别采用杂交稻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高效育秧技术和优质杂交稻保优提质绿色栽培技术。

每个环节的技术应用,学院都会组织专人进行培训。“培训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和掌握这些先进技术,帮助他们更好地培育水稻。”任万军说。

任何一项农业研究成果都需要实验室与田间结合、反复试验,在实验室种植得到结果后,还需要通过大田试验进行检验才能推广,需要比较长的周期。

学科交叉打造综合人才

“新农科的重点是用现代的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等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的农学专业,所以要着重将这些技术与现代农学相结合,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及实践当中。”任万军说,走创新和学科融合发展之路,既要将学科最新科研成果与现代高新技术融入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中,同时也要加深学科交叉,加强作物机械化栽培、精确栽培、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等新兴交叉领域建设,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实现农学的现代化,让高校引领新农科发展。

在该学院的培养计划上,既有像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这样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也设置了英语、思想政治、数学、化学、生物这样的通识课程,还包括农学专业学生“学农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教育的思政课程;同时,智慧农业技术与应用、农业经济与管理、植物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和作物生产机械化这样的交叉学科课程也被列入了培养计划之中。任万军表示,如今农业生产要走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等现代化道路,农学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学科,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专业,所以农业人才培养也应是一个系统化的综合工程。

创新创业担起振兴之责

“我们学院新农科中最具特色的即是培养学生‘肯干、能干、苦干、实干’的‘四干’特质。”任万军表示,农学专业本身有着较高的实践要求,在新农科背景下,对技术的掌握和应用需要让农学对实践性的要求进一步加深。因此,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该学院建立了“室内田间结合、科研转化教学、一二课堂协同、创新创业育人”为抓手的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路径。除了在校内开设杂交水稻种植与全生育期管护、种子质量检测、标本制作等各项技能大赛,学院还让每个本科生“人人进团队,个个有项目”,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老师的研究团队,参与科研项目,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该学院拥有30 余家校外实践基地和专家大院,可开展教学科研实践,供学生完成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在熟悉农业实际生产和工作的同时,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任万军说,学院将人才培养与西南丰富的作物资源和多元生产结构紧密结合,通过产学研共建共育,对接西南地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实行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着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型农学人才,培养出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担起乡村振兴的责任。

猜你喜欢

农学农科作物
《农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