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缙:墨书飞雪忆风流

2020-01-15王子乾

中华瑰宝 2020年1期
关键词:解缙小楷永乐

他是举世闻名的神童翘楚,也是博学多才的翰林学士;他是《永乐大典》的总纂修,也是明朝第一任内阁首辅;他深得皇帝宠幸,却又惨死狱中。解缙一生短暂,风流纵逸,留下许多佳话传奇,但他的书法成就却往往被人忽略……

解缙(1369—1415年),字大绅、缙绅,号春雨,与杨慎、徐渭并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解缙之名,不少人都熟悉,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相声大师刘宝瑞在传统相声《解学士》中塑造的聪明睿智,以对联戏弄权贵的神童形象尤为深入人心。

历史上真实的解缙确实称得上天才,不仅聪明绝顶、学识渊博,而且为人刚正,不畏权贵。他不仅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还是书法造诣深厚的书法家。这与他的家庭出身和少年经历有很大关系。

鉴湖神童佳话传

江西吉水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人文荟萃。明洪武二年(1369年),解缙便出生在风景秀丽的吉水鉴湖之畔。解家是世居鉴湖的书香门第,在当地至今仍流传着关于解家与鉴湖的传说。

解缙的祖父解子元曾在元朝为官,死于元末战乱。解缙的父亲解开为当地名儒,不喜做官,在元末、明初两度辞官不受。他隐居鉴湖,潜心研究古文辞和诗歌,致力于著述、办学、培养人才,因博学被人们尊称为“筠润先生”。解缙的母亲高妙莹是位多才多艺的大家闺秀,对经史、传记、天文、地理、医药、女红、烹饪皆有研究,尤其精通书法。她的小楷娟秀清丽,颇有书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读书、写字、作画已经成为孩子们的乐趣和习惯。解缙自幼耳濡目染,诗词和书法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解缙天赋异禀,聪颖绝伦,自幼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气。他五岁成诵,七岁能文,十岁可以日诵数千言,十二岁熟读“四书”“五经”,贯通义理,应答如流,有“神童”之誉。解缙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教其读书习字,母亲在地上画沙为字,教他辨识,他过目不忘。小解缙不仅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而且才思敏捷,实践能力也十分突出。七岁的时候,解缙已经可以自己撰写文章和诗赋。他写字时,饱蘸浓墨,吸墨很厚,经常是一挥而就,下笔不休。

更可贵的是,解缙学习不知疲倦。哪怕父亲刻意加大功课数量和难度,他依旧应付自如,而且佳句频出,流露出与众不同的思想抱负。见儿子如此优秀,一向淡泊名利的解开决定让解缙求取功名。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参加乡试,名列榜首(解元);次年,进京会试,与兄长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一门三进士”传为佳话。

少年得志亦轻狂

解缙不满二十岁便高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即便在才子云集的明初,這也是非常罕见的。解缙凭借卓越的才华博得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经常侍奉在其左右。

朱元璋喜欢解缙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解缙写得一手好字。解缙的小楷工稳细腻,清雅秀丽,连当时以书名世的中书舍人詹孟举都称其书法“用笔精妙,出人意表”。朱元璋经常让他起草抄写政令公文,在他写字的时候,朱元璋甚至会“亲为持砚”。朱元璋曾对解缙说:“我和你虽然是君臣,但是情同父子,你可以知无不言。”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解缙的信赖。

解缙提出不少政策建议,秉笔直书,直陈利弊,阐述自己治理国家的政治见解,特别是献《太平十策》,得到朱元璋的赞许。朱元璋称其有安邦济世之才,并在朝堂上当众宣读解缙的奏表,一时间解缙名满天下。年轻气盛,踌躇满志的解缙并不知道,这已经为他的仕途之路埋下了危机。

初入官场的解缙锋芒毕露,口无遮拦,刺痛了很多人,其中包括兵部尚书沈潜、御史袁泰等人。于是,便有人说解缙的坏话。即便是朱元璋对他欣赏有加,但闲言听得多了内心也会动摇。朱元璋意识到解缙虽然是可造之才,但是缺少官场的圆滑,有意让他回家闭关思过、磨炼心性。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以解缙太年轻为由,让解开把儿子领回家。自此,解缙回到原籍,一待就是八年。

这八年里,解缙隐居鉴湖,侍奉父母,潜心治学。闲时除了修订《元史》《宋书》《礼记》等前代典籍,就是写诗作赋,研习书画。这段时间是解缙艺术成长的黄金时期,他对自己的前途依旧满怀希望。

修成大典身埋雪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解缙进京吊唁,欲尽人臣之礼,却遭到了袁泰的阻挠。新登基的建文帝不加辨别,便把解缙又贬至河州。建文四年(1402年),在礼部尚书董仑的举荐下,解缙重回京城,被授翰林待诏。解缙毕竟与众不同,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坐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明成祖朱棣素闻解缙之名,在其即位后,召解缙为侍读学士,让他伴随身边。后解缙与黄淮、杨士奇等人入直文渊阁,进翰林学士,参与机务。因为他博学多才又书法精湛,朱棣委任他为《永乐大典》的总纂修。《永乐大典》不同于普通书籍,在当时这种经典类的书籍都是通过手工缮写誊录的,因此需要编修之人有扎实的书法功底,特别是精于台阁体楷书。永乐初年,在朱棣身边有影响的书家中,解缙“书小楷精绝,行草皆佳”,被推为第一。明代吴宽在《匏翁家藏集》中称:“永乐时,人多能书,当以学士解公为首,下笔圆滑纯熟。”可见此时解缙的书法已达到极高境界,可惜他的性格并没有如书法那般圆滑成熟。

永乐五年(1407年),旷世文典《永乐大典》告成,解缙晋升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一时诏令制作,皆出其手。修《永乐大典》这段时间,解缙专心于修典治学,在皇帝身边度过了短暂的“蜜月期”,也是其人生最高光亮丽的时刻。朱棣甚至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无解缙。”这与当初朱元璋对解缙的许诺何其相似。但是,《永乐大典》完成不久,解缙便被人构陷,先贬广西参议,后改贬交趾(今越南北部),但屡遭贬谪的解缙并没有吸取教训。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因私见太子,被以“无人臣礼”罪下诏入狱五年。永乐十三年(1415年),皇帝在囚籍上看到解缙的名字,便问:“解缙还活着呢?”于是,解缙被锦衣卫用酒灌醉,扔在雪地里冻死,时年四十七岁。

一个天才就此陨落,他的功绩与才华也被大雪掩埋。只留下他的诗作和书法,令人读之扼腕,追思不已。

亦工亦草亦精神

从解缙的传世墨迹来看,他的书法确实达到了随心所欲、圆融通达的境界。如果他为官也像书法一样,或许不至于落得如此悲慘下场。但是历史没有如果,解缙能够参透书理,却看不透官场世故,不能够圆滑处世。

关于解缙的书法师承,明代史学家何乔远说:“解缙学书得法于危素、周伯琦,其书傲让相缀,神气自倍。”解缙自己则说其“稍闻笔法于詹希原”。后人考证,危素、詹希原等都是次要的,他的师承主要源自元代的康里巎巎一脉,而康里则上承怀素。只是因为解缙自学能力很强,又富有创造性,书法个性强烈,所以书法作品中康里的痕迹已经不是很明显。

解缙精小楷与行草,一工一草,两极化分明。他的小楷为适应宫廷需求而变化,追求工细精雅,具有典型的台阁体特征。而他的草书狂放豪宕,独树一帜,被认为开创了晚明的狂草之风,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解缙的小楷传世罕见,有《黄庭经》《金刚经册》等。王世贞在《黄庭经》跋文中言其书法“能使赵吴兴失价”,百年后都很少有人能追得上。赵吴兴即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王世贞把解缙与赵孟頫相提并论,这是对解缙书法极高的评价。又说其小楷,有王羲之笔意,“婉丽端雅”“骨骼少逊”,不输于詹希原等名家。但是,他对解缙草书的评价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言其“纵荡无法,又多恶笔”。为什么同一人的评价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解缙的大草作品多为悬挂于厅堂的大幅立轴,突出气势和视觉冲击效果,狂放不羁,连绵盘绕,满纸画圈,个性强烈,文字几不可识。如《草书文语立轴》,用笔“圆滑纯熟”,重视形式上的艺术化,章法营造有一种极端倾向。当然,这种大胆的艺术尝试会招来一些非议,甚至被一些人视为异端。但是,解缙并不是不通法度之辈,他的行草作品《自书诗卷》《跋李邕古诗四帖》等,均写得翰墨奔放,法度谨严,颇具风姿。因此,解缙的书法是具有多面性的,他会根据不同的创作环境和创作需求来改变自己的风格,这也是一个成熟的书法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王世贞对于其草书的论断未免有些片面,我们要看到,解缙的书法两种对立的风格是相融共生的,而且其书风多变,不能以一时一作而定论。虽然他的草书还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正是这种探索精神促进了草书的发展,对晚明草书产生了积极影响。

解缙去世后,他的侄子解祯期在明仁宗时因善书被选为天下第一,召为中书舍人,评者认为“不失春雨(解缙)门风”,解氏书风后继有人。

600年后的今天,我们面对解缙的书法作品,依然能够想见这位旷世奇才当年意气风发的神采。只是那场历史的雪太厚了,我们无法让他复活。

王子乾,就读于浙江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解缙小楷永乐
彩色笔动起来
神童解缙
神童解缙
锋芒毕露的才子解缙
小小书法家
张建书法艺术
浅谈文征明小楷书风的形成
洪亮主编《历代名家校楷系列》16本出版
《永乐大典》流失何方
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疑案:《永乐大典》流失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