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农村初中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的构建

2020-01-15郑旭光

教师·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郑旭光

摘 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薄弱也一直为诸多研究者所关注。文章提出以摘抄、记诵、文本细读和古典文学赏读的指导来构建优质的语文课外阅读校本课程,以更好地促进语文学习中语言建构、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和审美鉴赏四大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文本细读;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1-0028-02

一、甄选课外阅读内容

语文学习不外乎两方面内容,一是将外在的语言内化成学生的积累,二是将学生内部的语言转化为外在的表达,二者是纳入与输出的关系。那么,该如何通过摘抄达成语言的有效纳入呢?学习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才是有效的。在任何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学生在阅读时的理解力就不同。因而,在指导其进行课外阅读时,也要注重潜在的“篮球架效应”——架子太低,太容易投入,会使玩者失去兴趣;而架子太高,难以投入,又会使玩者失去信心。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学习者的动力。所以,教师向学生推介的课外读物应该有指向性、层次性。第一,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所推介的文章应由叙事性向说理性转变。七年级推介学生阅读《西游记》《海底两万里》等,八年级推介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九年级推介学生阅读《艾青诗选》《儒林外史》《简·爱》等。这样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大量阅读摘抄课外读物,知识意义的建构才是有效的。第二,立足课内,着眼课外。坚持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的思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帮助理解课内章节的前后连接;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一滴水经过丽江》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阿来的《尘埃落定》,这样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做好摘抄,便于理解课内教读课文;在教学诗歌单元时,指导学生对课外读物中的诗歌进行摘抄,如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雪》,可以指導学生阅读摘抄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教学余光中《乡愁》,可以摘抄阅读席慕蓉《乡愁》进行对比;在教学写景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作品时,指导学生阅读并摘抄更多描写景物的佳作,尤其是一些名段、名句。这样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拓展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在作品的熏陶、感染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唤醒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钱梦龙在其文章《“唤醒”的艺术》中这样谈道:“当他们求知的欲望被激发出来的时候,语文课堂就不再枯燥无味,学生就不会无精打采,而是思维活跃,生气勃勃,学习效率也将大大提高。而获取知识以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又会进一步激励学生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引发更强的求知欲。”课外阅读的丰富性无疑为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奠定了良好的先天条件,但作品内在的、深邃的、有哲理的、有质感的精髓,并非我们一遍两遍走马观花所能够领会的,需将其摘录为自己的私藏,并且不时将其调出、把玩、推敲、品味。这就要求记诵摘抄的内容。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形象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但积累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摘抄材料,而应是对所摘录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体会、品味,加深认识,增进理解。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课外阅读必须以摘抄的形式精选,然后落实到背诵的层面,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知识的有效纳入。

三、撰写思考感受

文学文本不同于自然科学类文本,没有什么现成的结论。文本解读是用具体分析的方法,将其在抽象过程中牺牲了的特殊性、唯一性、不可重复性还原出来。尊重学生个性理解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规范。就当下而言,“不管在中学还是在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因为所有的文本解读有效指导的前提,是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语文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为前提,为学生细读文本提供可供仿效与学习的范例,使之得以从课内延展至课外,让学生在进行广泛的课外经典文本的阅读时,不再仅关注故事情节,而能从思想情感、人物命运、创作技法等高度进行独有的微观分析,领略文学作品独特的美感,并产生个性的思考与感悟,这样必定就成就了阅读个体言语思维的发展。

例如,孙绍振在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讲道:“当他写到‘载一船星辉,要唱出歌来的时候,好像激动得不能控制自己似的,但是,他又说,歌是不能唱出来的。这里出现了一个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性的矛盾:既是美好的,值得大声歌唱的,但是又不能唱,‘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因为这是个人独享的。这句雄辩地表明了这是诗人的默默的回味,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这种自我欣赏是秘密的,不能和任何人共享。”如果学生的摘抄与记诵建立在对文本的类似的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那么,他一定会对这首诗念念不忘,享受这一阅读与记诵的过程,并在生活的某些情境中情不自禁地予以表达,这也就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言语思维的发展。

四、注重创设良好的古典文学阅读氛围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古典文学是汉语的根。要实现一个人对汉语文学的审美鉴赏,实现一个人精神的涵养,古典文学何其重要。《论语》第一章开宗明义,就涵盖了一个人生活处事的各个方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做学问,做事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的是做人,讲的是生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做自己,讲的是精神。”因而,农村初中学校应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环境先天不足这一现实,在以课堂为依托,构建课外阅读的校本课程时,应重视营造古诗文诵读学习、摘抄积累的氛围,先读点古代诗词,再讲点《论语》,然后再选点历代名家散文。由浅入深,破除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陌生感,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有机会靠近,并浸淫其中,为其更高一层的语文学习积蓄能量。在诵读中体会、在摘抄中积累、在评析中感悟,通过把玩、仿写等多种方式加深对古诗文、历代名家散文、名著等古典文学的理解、感悟和运用。将简单的阅读摘抄系统化、模式化,这样学生的诵读、摘抄不停留于形式,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若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好处,逐渐将其转化成自己的一项阅读习惯,就会逐渐消除年轻一代学生因时间距离而对古典文学所产生的天然屏障,这样不管在课堂还是在课外,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那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终身学习目标的树立都是十分有利的。

语文学科课外阅读文本卷帙浩繁,初中的学习节奏又日渐紧张,如何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的阅读,让阅读真正服务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这是语文课外阅读校本课程构建中应严肃探讨、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