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士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及对浙江的启示

2020-01-15吴高平胡侠陈良伟陈先春杨华陈博恺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瑞士农场

吴高平,胡侠,陈良伟,陈先春,杨华,陈博恺

(1.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浙江 杭州 310006; 2.浙江省林业局,浙江 杭州 310020;3.浙江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4.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 杭州 310025;5.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1; 6.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浙江 杭州 3100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粮食安全问题得到缓解,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农业总量供给不足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也存在着效益不高、环境不友好、生态保持压力大、农产品安全难管控、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等诸多新的问题,农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显。受制于资源环境约束,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要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数量与质量的有效供给,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1]。

当年,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资源和环境问题,瑞士、日本、英国等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2-4]。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正在朝着“高效、高产、优质”的方向转型,深入研究生态农业,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最早提出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目前,学界还没有关于生态农业的统一定义,但纵观不同研究提出的生态农业概念,其核心要义都在于遵从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通过采取各种生态友好方法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手段,结合产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保护、培植与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功效,提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5-8]。简言之,生态农业是一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与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农业清洁生产、多功能农业、环境友好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等概念互为表里。生态农业是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的科学选择,是保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9-10],也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

纵观全球,瑞士是较早开始生态农业尝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150多年前,瑞士还是一个贫穷的农牧业国家,直到19世纪中期,瑞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低,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但随着瑞士对农业结构实施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这种局面逐渐得到扭转。当前,瑞士的农业发展水平高,生态绿色特征明显,农业除了供给国民必备食物外,还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在国内旅游业发展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瑞士农产品在整个国际农产品市场中竞争力强,其有机农产品更是远销世界各地。瑞士通过倡导生态发展,不仅提高了本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使瑞士得以克服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经济发展劣势,成为世界上环境最优美、生活最富裕的国家。在国内,浙江作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和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近年来在生态农业建设、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先行先试,成效显著。“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浙江正处于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为此,特通过实地走访考察,深入总结瑞士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以期为浙江生态农业的实践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瑞士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瑞士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2018年人均GDP达8.28万美元。其发达程度不仅体现在制造业和旅游业上,更体现在现代农业上。瑞士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国土面积4.12万km2,其中,农业用地约占国土面积的35.9%,林业用地约占31.6%。瑞士水资源丰富,河湖面积达1 726 km2,占瑞士国土面积的4.2%,淡水资源占欧洲总量的6%,莱茵河、隆河和多瑙河等欧洲3条主要河流均发源于瑞士,充沛的水资源既滋润了土地,又保障了瑞士农业的发展。2018年瑞士总人口约852万人,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人口的1.8%,农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登记的农场数量约为4.7万个,平均农场规模约18.3 hm2。瑞士的畜牧业非常发达,畜牧业草场约占农业可用地面积的70%。2018年,瑞士牛养殖总量为154.33万头(其中奶牛68.96万头)、马7.99万匹、猪141.75万头、绵羊34.35万头、山羊8.05万头。瑞士国内消费的食品55%为本国生产,进口农产品主要是蔬菜,出口农产品主要有水果、糖、奶制品、谷物等。

2 瑞士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2.1 生态农业发展定位依法确立

瑞士在1999年通过议会讨论和全民公投,将严格的农业生态补贴和核查政策(prestations e′cologiques requises,简称PER)写入联邦宪法。联邦宪法第104条规定,瑞士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食品的有效供给、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和动物生存环境的保护等。据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具体的操作办法,将这一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推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在欧盟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近年来,瑞士越来越多的农场开始从生态农业向有机农业方向发展,热切追求达到更高的标准要求。

2.2 农业补贴政策生态导向明确

自1999年以来,瑞士联邦政府的补贴政策每4年研究调整1次。近8年来,补贴政策整体变动不大。农业补贴内容主要包括:土地补贴,包括耕地保护、自然条件较差地区的生产补贴、鼓励利用夏季草场等;保障农产品供给补贴,包括农业生产能力的保持、生态或有机农产品生产;生物多样性补贴;环保补贴,主要是维持农业生产环境的生态友好;生产性补贴,重点用于推广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以及满足动物福利的生产方法。农场申请政府补贴,须经政府核查,在完全符合PER要求的前提下,填写规定的表格,经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相应的补贴资金,其中90%以上来自联邦政府,其余来自州政府,政府会适时派出专员开展核查。据考察的某瑞士农场主介绍,其农场面积约70 hm2,年总收入约90万瑞士法郎,其中农业补贴约占农场年总收入(含农业收入、农业补贴和其他房屋出租等经营收入)的1/3,来自畜牧养殖和种植业的补贴约各占50%。

2.3 农业职业教育培训注重实效

瑞士广泛推行职业教育培训,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2/3的年轻人选择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在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上,政府教育机构和农场联手,制定并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在费用上,瑞士联邦政府支付公共教育费用的1/4,主要负责教育体系、师资培训、法规制度等宏观管理;州政府支付公共教育费用的3/4,负责具体指导和监督,包括学校监管、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体系计划和发展。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农场制订学习课程和具体内容,并具体组织实施。所开展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十分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学制3年,包括理论学习、农场操作培训等内容,重视实践操作,学生在农场实习后,由所在农场主发给实习证明,经培训考核合格,向学生颁发农业从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在瑞士全国通用,也是享受政府政策补贴的前提,并得到其他欧洲国家的认可,一般学生毕业后就具有直接从事农场生产经营的能力。

2.4 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元高效

瑞士生态农业普遍开展产业化多元经营,带动能力强。规模较大的农场都有自己的加工企业,如乳制品加工厂、果汁厂、蔬菜保鲜加工厂等,农产品经过加工后才能出售。有的加工企业除了加工自己的产品外,还带动周围比较小的农户,按农产品质量标准订单收购。瑞士的农产品主要通过超市、连锁店、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销售,并成立有全国性的农产品销售协会,各地区设有分会,会员包括生产者和销售者,定期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瑞士农民合作社和协会制度健全,农民都参加行业协会和合作社,协会为农民提供物资、技术、信息和销售服务,年终如有利润再返还给农民。据统计,瑞士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90%都由合作社销售。

2.5 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20世纪70—80年代,高强度的农业利用曾对瑞士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以及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湖泊蓝藻暴发等情况时有发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瑞士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措施,包括限制土壤中的养分输入量,严格处理动物废弃物;农场的一部分土地(约7%)必须保持休闲和不施任何肥料,一个农场必须生产4种作物以上;冬季土壤表面不能裸露;农药和除草剂必须按指定的方式使用。在畜牧业领域,瑞士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如在奶牛养殖审批方面,对草场面积有具体要求,必须保证奶牛有足够的室外草场和栏舍等配套设施,避免因草场过载而影响环境,以达到满足动物福利和保护生态的目的。在政府严格的政策控制下,瑞士的大型牲畜数量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造就了风景如画的农业农村风貌。

2.6 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管控

瑞士虽然没有加入欧盟,但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执行了比欧盟更高更严格的标准,85%的农场达到PER标准,15%的农场取得有机认证。以畜牧业为例,瑞士优良的动物品种、适度的养殖规模、规范的过程管理、先进的加工设施、高素质的农场主,造就了优质的畜牧产业,瑞士生产的牛奶、奶制品(如奶酪)等质量安全水平位居欧洲国家前列。在动物养殖领域,瑞士较早在饲料中停止使用抗生素。目前,瑞士有2家联邦政府认可的认证公司负责有机农业的认证工作。认证通过的农场,其出售的农产品包装上允许打上“BIO”标识,可以卖较高的价格。如非认证的大豆,每吨售价为700瑞士法郎,而认证过的产品,每吨售价为2 100瑞士法郎,是非认证产品的3倍。有机认证的牛肉价格也至少是非认证牛肉的2倍以上。瑞士各地均有专门售卖有机认证产品的专卖店。这些有机认证过的产品也可通过直销或其他渠道销售。同时,由于瑞士有机农业认证操作规范、信誉度高,欧盟和许多国家也对其表示认可。

3 瑞士生态农业发展对浙江的启示

瑞士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条件优越,常年没有自然灾害,并有政府优厚的支持政策,这些优势是难以复制的。立足浙江实际,对标瑞士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4点启示。

3.1 加快推进生态高效农业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

在瑞士,政府和农业部门都有很强的依法行政意识,当地相关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的。例如,在开展农业补贴时,瑞士强调依据联邦政府宪法、农业法和一系列规章制度组织实施,补贴的具体内容、范围、办理程序都公开透明,农场主对农业补贴的执行情况比较满意,政策实施效果明显。目前,浙江省尚缺乏系统完备的生态农业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农业生态建设和补偿资金投入不足,生产经营主体的生态环保责任落实不够到位,类似瑞士PER这么规范严格的农业生态补贴和核查机制尚未建立。作为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浙江可借鉴瑞士的经验和做法,推进制度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生态方面法律法规的制订和修订,加强普法宣传,严格执法监管;加快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引导与生态保护目标实现相结合的财政补助机制,形成项目补助、技术补贴、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支持政策;加快制定生产经营主体生态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各项政策规定更加符合生态农业的生产实际,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2 创新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

瑞士职业教育培训的目标性强,注重实践,政府、教育培训机构、农场共同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了重视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操作的良好氛围。借鉴瑞士职业教育培训的做法,浙江省可以从创新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着手,改变重理论宣讲和技术学习、轻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现状。探索农业类院校与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模式,按需设置学习课程,增加实践内容,规定实践时间,做到学以致用。加强对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指导和政策支持,扩大对农业相关专业大学生的补贴和免学费力度;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如通过浙江农艺师学院等平台加大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培训力度,推进分类分层培训,探索建立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资格准入制度,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

3.3 持续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瑞士通过20多年的努力,逐步实现了农业生态恢复和治理的目标。建议借鉴瑞士经验,系统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和趋势,解析污染成分来源,科学分析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施用吸收流失情况,依法规范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以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推动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转变。要继续扎实推进农药实名制、化肥定额制实施工作,推进畜禽养殖污水、养殖臭气、渔业养殖尾水治理,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回收处置。建议对推广应用生态环境治理新技术、新模式者给予直接补贴,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中。

3.4 多措并举促进农业绿色生态经济发展

借鉴瑞士的先进经验,浙江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因地制宜,着力增强生态优势,并将其持续转化为农业绿色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要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畜牧业要坚守养殖不污染环境的底线,加快推进生猪产业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规模化、数字化、基地化发展;种植业要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导向,通过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等新型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及清洁化、减量化、集约化等技术,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生态化生产。要着力打造生态农业新业态,依托森林河湖、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通过农旅互动,实现卖产品与卖风景的有机结合。要加强绿色生态农产品管控,全面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由政府主导生态农产品(含有机农产品)的认证管理,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培育绿色生态农业品牌,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整合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资源,总结绿色金融试点经验,强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突出生态农业领域服务重点;保持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的总体稳定,进一步发挥农信社(农商行)支农主力军的作用,深化普惠金融,创建一流社区银行,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足额、便捷、实惠的金融服务。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瑞士农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农场假期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农场
为什么瑞士巧克力这么出名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一号农场
瑞士镇迷阵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