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期中职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

2020-01-14高明珠

职业·中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传统文化教育

高明珠

摘 要:后疫情时期,学生的思想会处于变化的“拔节期”。学校应结合疫情期间国人勇于担当、无惧困难的典型事例,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自觉弘扬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认同民族精神,以期望他们未来能够在社会生活和国家事务中承担自己的责任。

关键词: 后疫情时期    传统文化教育    思想拔节期

庚子岁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生活的节奏。中国人民风雨共担,众志成城,攻难克疫。在疫情即将结束时,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在这场疫情中,我们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显然,我们失去得太多,但更收获了担当与大爱、坚韧与团结、国家认同、民族精神,这一切都将成为后疫情时期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动的教材。教育作为社会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修养的承载,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其实都构成了一个公民在关键时刻的行为角色。后疫情时期,学生也会处于大疫之后思想变化的“拔节期”,学校必须深入而全面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结合疫情时期中国人民勇于担当无惧困难的典型事例,将这些美好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植根于学生心中,以期望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国家事务中担当自己的责任。

一、构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

为什么要建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呢?首先,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糟粕并存,如果不加辨别地让学生学习,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需精选有代表性优秀文化编纂成系列学习教材,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教育课程,保障传统文化精华的承传。其次,许多课程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如语文是入选古代经典诗文最多的一门课程,但语文并不等同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上不能完全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整体风貌,学生从各门课程中获取的认识呈碎片化、割裂化状态,加之学生正处于一个互联网开放的时代,各种文化思潮乱象丛生。缺少传统文化深厚滋养的青少年,就有被各种外来文化同化的危机。因此,亟待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建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认知。

如何建设?应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门真正的课程去做,以中华美德和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精心选择经典内容,编写教材,确定讲课人和讲课时间,保证有教材、有教师、有教学时间,才能取得实效。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环境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

古人曰: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要让中华传统文化细雨无声般落入学生心灵,就必须营造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生活学习氛围。首先,从学校的校训校标设计入手,体现传统文化的元素,彰显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其次,要让学校墙壁、报栏甚至校园的花草树木都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说话”的场所,随时可见可读。广播站、国学文化和艺术社团都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学生可听可说,日久天长就入脑入心了。第三,在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多以传统文化中的立志、做人、行事的经典名句辅之以班规班训。第四,将传统文化中崇德修身的价值理念融入学校师生文化管理建设之中,构建平等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学生就会闻传统文化之香,化传统文化于心。

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

学校课程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担当。把传统文化作为主流元素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以涵养学生品格,使中华文化基因成为学生精神成长之根。

思政课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战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一是以当代中国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为例,阐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的内涵。二是搜集这次疫情中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从中感受举国抗疫的爱国精神、逆行者的奉献与大爱,真正从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场中懂得什么是爱国、担当、仁爱,体悟其中蕴含的爱国担当、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三是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对照传统美德进行自我行为的反省,生活中是否见贤思学,学习中是否好学深思,班级工作中是否主动担当等。学与做的结合才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学生成长的“钙”。

语文课程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如何发挥语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呢?第一,诵读经典诗文,可用唱读、表演读等形式激活学生的兴趣,加深诗文内涵的理解。第二,要挖掘诗文背后的人文故事、历史故事。学生或受到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或钦佩历史人物的勇于担当,或理解了艰苦奋斗的坚韧,或吸纳了自然与人生的哲理等等。第三,联系现实讲解古诗文,如从《无衣》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感悟众志成城共抗疫情的民族精神,从《国殇》一诗中为国赴难的战士形象,联系抗疫牺牲的英雄,增强学生对“国殇”-----为国献身的深刻体悟;以疫情中捐赠诗文为专题探究,让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在现实中找到映照点。第四,开展专题研究。如“孔子与《论语》”“司马迁与《史记》” “苏轼与黄州”等。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心路历程及思想精神,获得战疫克难的精神力量。

四、践行体验,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必由之路

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成为学生行动的准则、生活的习惯?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纸上谈兵”向践行体验的层面转变。在课外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价值深植于学生的内心。

举行中华传统文化故事比赛、古代诗歌朗诵比赛和课本剧展演。讲故事,让学生对古代俊杰和英雄人物中体现出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诗歌朗诵,再现诗歌情境,学生与诗人心灵气息相融,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情怀精神。把古诗文改编成经典短剧,如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改编表演。学生在角色表演中,对儒家的礼乐治国以及天下大同的理想就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还要抓住疫情时期中国人民勇于担当无惧困难的典型事例,让学生编剧演剧,更能深入体会抗疫英雄身上体现的传统文化美德与精神。

重视中华传统节日活动实践,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和行为的自觉。如今年的清明节,组织學生观看国家为悼念疫情死难英雄和同胞的降旗哀悼仪式的直播,让学生对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认知。此外,端午节、国庆节和中秋节也可组织一些扎实有效的活动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

五、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滋养学生成长的源头活水。学校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要把握好学生后疫情时期思想变化的“拔节期”,将疫情时期中国人民勇于担当、无惧困难的典型事例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为他们未来建设国家奠定深厚的文化与精神的根基。

(作者单位:鹤壁市机电信息工程学校)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期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心理资本,弯道超车成“黑马”
后疫情时期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后疫情时期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策略探究
后疫情时期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疫情防控与上海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体系现代化
后疫情时期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行动路径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