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疝气的效果

2020-01-13林涛李自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5期
关键词:疝气修补术腹股沟

林涛 李自芳

腹股沟疝也常被称之为疝气,多见于中老年群体,主要腹腔中脏器经腹股沟缺损部位突出体表,腹股沟出现可复性肿块,形成疝气,病情早期采取手压方式可将其回纳,随着病程加重,肿块不断增大,影响患者正常劳动、行走,生活质量下降,一旦患者病情严重,出现嵌顿,还可能造成患者肠坏死。以往疝气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而常规手术对患者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恢复时间长,预后效果不理想,因此,探寻安全、有效的疝气治疗手段成为临床研究重要课题[1,2]。本研究特收集本院收治的100 例疝气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疝气患者,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与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腹股沟疝相关诊断标准符合;②临床资料齐全,年龄>18岁,无既往腹部手术史;③意识、精神正常;④所有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全身性疾病、血系统疾病;②心脏病及肝肾、肺功能障碍;③精神疾病、沟通、认知障碍;④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疾病及手术不耐受者;⑤妊娠、哺乳女性;本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24 例;年龄最小24 岁,最大73 岁,平均年龄(48.5±8.2)岁;病程2~31 个月,平均病程(16.5±4.9)个月;腹股沟疝类型:斜疝12 例,直疝10 例,股疝9 例,原发疝8 例,复发疝11 例。观察组男25 例,女25 例;年龄最小25 岁,最大70 岁,平均年龄(47.5±7.6)岁;病程4~33 个月,平均病程(18.5±4.9)个月;腹股沟疝类型:斜疝11 例,直疝13 例,股疝10 例,原发疝6 例,复发疝1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取腹股沟韧带上外环及内环投影部位作切口,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开,对疝囊进行游离及高位结扎,内环口使用内环口圆锥形补片进行填充固定,在腹横筋膜前精索后方位置放置平补片,调整好松紧度,做好耻骨结节、腹内斜肌、几肌腱、腹直肌鞘外缘、腹股沟韧带、精索补片固定,再对腹外斜肌腱膜进行缝合,将切口逐层关闭。观察组接受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取脐孔合适位置作穿刺,建立人工气腹,压力控制在13 mm Hg(1 mm Hg=0.133 kPa),将Trocar、腹腔镜置入,对双侧腹股沟区域进行观察,观察患者疝气类型,确定是否存在隐匿型疝;借助腹腔镜,在患者脐平行锁骨中线交叉位置作穿刺孔,大小控制在5 mm 左右,将Trocar 置入,从疝囊颈上端位置使用电剪刀切开腹膜,对腹膜瓣内环进行游离,疝囊从腹膜位置将其打开,从输精管至精索血管剥离疝囊,使精索腹壁化;经腹膜前间隙分离腹壁下动脉、输精管、精索、耻骨结节、coopers 韧带,使其充分暴露,经穿刺孔置入补片,完全将耻骨肌孔覆盖,补片使用蛋白胶做好固定,将腹膜缝合关闭,将二氧化碳排空,并对穿刺孔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疼痛评分)、临床效果、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疼痛情况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评分,满分为10 分,0 分表示无痛,10 分为剧烈疼痛,患者疼痛越严重得分越高。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切口愈合良好,未见感染、皮下积液情况;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切口未完全愈合,未见感染、皮下积液情况;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剧,有切口感染、皮下积液情况[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并发症包括皮下积液、阴囊血肿、性腺损伤。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36.74±8.15)min、术中出血量(10.74±6.19)ml、下床活动时间(4.73±1.52)h、进食时间(6.03±1.55)h、住院时间(5.06±1.67)d、疼痛评分(2.75±0.8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43.65±7.23)min、(21.12±8.23)ml、(17.45±5.14)h、(20.94±2.74)h、(9.18±2.41)d、(4.19±1.3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485、7.127、16.780、33.491、9.936、6.552,P<0.05)。

2.2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对照组中显效21 例(42.00%),有效18 例(36.00%),无效11 例(22.00%),总有效率为78.00%(39/50);观察组中显效37 例(74.00%),有效11 例(22.00%),无效2 例(4.0%),总有效率为96.00%(48/50)。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62,P=0.007<0.05)。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中有1 例出现阴囊血肿,1 例出现性腺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4.00%(2/50),复发率为0;对照组中有3 例出现皮下积液,5 例出现阴囊血肿,4 例出现性腺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24.00%(12/50),复发率为8.00%(4/5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复发率0 均低于对照组的24.00%、8.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06、4.167,P<0.05)。

3 讨论

目前,腹股沟疝临床主要以无张力修补术治疗为主,在治疗过程中补片选用人工生物材料,在腹股沟后壁修补过程中,尽量避免手术对正常组织结构造成损伤,降低周边组织张丽,患者术后疼痛感、异物感、牵拉感更轻,虽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腹股沟疝患者临床症状,但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恢复时间长,难以达到理想预后效果。随着现代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广泛应用于腹股沟疝临床治疗,该术式属于常用微创手术,操作步骤更为方便,手术时间更短,对患者机体创伤更小,对患者机体血运不会造成较大损伤,术中出血量更低,切口美观度更高,患者并发症、复发率更低,疼痛程度更轻,恢复更快,安全性及生理舒适度更高[4]。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在操作过程中采取后入路经脐部进入至患者腹腔中,再将患者腹膜打开,进入至腹膜前间隙,分离腹膜前间隙,充分暴露精索周围结构,手术视野更加清晰,能更准确的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隐匿性疝,借助腹腔镜进行补片置入、固定,实现疝气覆盖、修补,临床效果更为理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复发率0 均低于对照组的24.00%、8.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张国强[5]研究中收集62 例疝气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结果发现,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患者术中出血、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与本研究结果表现一致,进一步证明,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在疝气治疗中更具有优势,对患者病情康复、并发症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但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也存在一定劣势,如在腹腔镜手术前,患者需接受器官插管全身麻醉,对医院麻醉相关硬件设备、技术要求较高,还会影响患者心肺功能,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另外,本研究应选取患者样本数量有限,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不足及局限性,后期可大量收集研究对象,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以提升研究结果准确性。

综上所述,疝气患者采取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患者恢复时间更短,疼痛程度更低,可有效降低患者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疝气修补术腹股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改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56例临床疗效分析
疝气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正确治疗
高频电刀对疝气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效果观察
疝手术后注意事项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和TEP手术对疗效对比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化脓性感染的诊治一例
宝宝得了疝气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