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安理学对《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之影响❋

2020-01-13杰,王键,黄辉,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客观存在经文新安

唐 杰,王 键,黄 辉,李 净

(1. 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 合肥 230038; 2.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合肥 230038)

吴崑字山甫,号鹤皋,参黄子,生于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约卒于泰昌元年(1620)。今当属安徽歙县澄塘人,为新安医家代表人物之一。吴崑一生业医,功绩卓越,硕果累累,其代表作《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下文简称《素问吴注》)成书于明万历22年(1594),是其花了6年时间在43岁时完成的。其校注、研究《素问》,在众多注解《素问》的医家中独树一帜,是对王冰《素问》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后世亦影响深远。

新安理学(程朱理学分枝)是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之学派之一。因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的祖籍均在新安江畔的徽州(旧称新安郡),又在徽州传承发展,故以“新安”定名。理学之始,无论二程还是朱子都给“理”以神秘性和主观性的规定,将理规定为实有而非象、本无而不空的精神绝对体。然而后辈的新安理学家在诠释“理”的过程中,对“理”进行了解构,扬弃其至上性、神秘性和主观性,而赋予“理”的客观性和规律性[1],使“理”有了鲜活的生命。在新安的影响下,成就了新安理学从“实”的学术风格,诸如“自然之节”“太极”“元气”“道理”“文理”“条理”“纹理”“礼文”等实“理”。新安理学之实风盛行,为新安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成就了千万计的桃李杏林。吴崑受其影响舍仕成医,其在注解《素问》时对实“理”亦有发挥。本文浅谈新安理学中之实“理”对《素问吴注》经文阐释的影响。

1 “自然之节”之理与《素问吴注》解经以“节”

实“理”之解始于程洵。程洵是朱熹内弟,新安理学大家,其观点为理是“自然之节”,即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即是“理”。“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且“理”是客观存在的,“不为言之有无而损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认识的任务就是认识、体会“道”或“理”,也就是认识规律。若符合自然规律则叫“中其节”“自然之和”[1]209,中医养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亦是此理。

吴崑注解《素问》以“节”解经,对其理亦有发挥。如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言:“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故言天地气交。阳气施化,阴气坚成,故言万物华实也。[2]”吴崑以夏至后阴阳二气的自然变化规律来解释经文,通俗易懂,发挥得当,使人一目了然。又如注《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中:“西方者……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言:“依于山陵而居,故多风;金气肃杀,故水土刚强……水土刚强。肤腠肥密,故邪不外伤,而病生于内。[2]67”吴崑以西方之地自然环境及其规律解释经文为何缘此,文义大明。再如注《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中“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言:“丑寅二月少阳旺,其时阳气方盛,阴气犹存,故乍数乍长而阳,乍疏乍短而阴也。[2]97”吴崑亦以丑寅二月之时少阳经旺的自然规律来解释经文,以其阳气方盛、阴气犹存将脉象之异阐述得明明白白,令人称道,皆此类也。

纵观全经,吴崑在注《黄帝内经素问》时,以“自然之节”来解释自然经文266处,天人合一思想寓含其中,文义顿明,旨意晓畅,经文中医理一目了然,所谈之处无不令人称道,颇具实用价值,为后世解经树立了典范。

2 “元气”“太极”之理与《素问吴注》注文以实

“元气”“太极”之理,是朱熹再传弟子程若庸承其“太极即理”的实理观点。程若庸认为“元气”与“太极”是理的主要内容:“元气”为“一气穄然,充塞太虚,动静周流,造化发育,是曰元气”,其赋予“元气”物质性涵义,“充塞”一词充分表明元气的物质性特点,是客观存在的。“太极”为“至理浑然”,无形无象,“造化枢纽”,品汇根柢,极至之理,宇宙本原是分阴阳亦是实物。联系其对“元气”内涵的解释,大意是:元气生万物,以太极统之,确有其物。即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太少,不离其宗,中医亦是遵循此理。

吴崑受其影响,注经发挥得当。如其对《内经素问》中“真气”一词的解释,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有“呼吸精气,养天真也”之说;在《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有“天一生水,真元之气根于肾……本立而水生也”之说;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有“真阳之气依于元精”之说。可见吴崑承认真气客观存在,真气于人等同于“元气”于万物。又如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言:“天气,风、寒、暑、湿、燥、热也。鼻受无形之天气,故天气通于肺……地气,臊、焦、香、腥、腐也。口受有形之地气。斯皆地之所生,故通于嗌。[2]36”将天气物质化为风、寒、暑、湿、燥、热,地气客观存在化为臊、焦、香、腥、腐,是为明解。再如注《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扌忽统坤元”言:“‘太虚’,天也。‘寥廓’,大而无际也…… ‘化元’,化工元始也。物受元气以生,是资始也。五行更代,运于太虚,是终天也。‘真’,天真,悬象于天者,皆有真;‘灵’,地灵,委质于地者,皆有灵。《易》言。‘地道顺承乎天。’是可见天之总统《坤》元矣。[2]283”吴崑用客观存在的天、元气、物之生、天真、地灵来解释玄妙的“太虚”“肇基化元”“布气真灵”等,使得晦涩难懂的经文顿时明白晓畅,精解之妙令人称道。

纵观全经,其注解《黄帝内经素问》有193处经文本于“无极而太极”“一阴一阳,互为其根”客观存在之道,使人读之豁然开明,受益匪浅,值得称赞。

3 “道理”“纹理”之理与《素问吴注》 注经以法

“理,道理也”,是朱熹四传弟子陈栎对“理”的升华诠释。“理者,纹理之谓也”,是陈栎弟子朱升对“理”升华的诠释。他们师徒二人对“理”的理解颇有相似之处,亦略有不同。他们皆认为“理一分殊”“道主统而理主分”,但绝非虚无缥缈空论。陈栎之“理”偏于人性道德,其从朱熹“理一分殊”出发,言性言命,皆是言理,进一步把性命之理贯通而为道德本体,即仁义礼智;而朱升则更偏向于自然系统之“理”“理行乎事物之中,如身体之脉理,如枝干……无不至到……纹理皆不一也,而皆必有统会之处”[1]136。朱升之“理”类似于自然系统论,系统之上复有系统,大以统小,归于至道,二者皆將抽象的“理一分殊”进一步物质化、条理化和系统化。

吴崑受其影响,注解发挥得当。如注解《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其言:“……此五句,旧在《痹论》‘上为清涕’之下,今次于此。[2]18”吴鹤皋將第四十三篇《痹论》中的一句移到了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中,令人费解不已,但其自有章法,此句于《痹论》上下文皆谈各脏腑之痹因中显得突兀不已,不符文义。经其改动后《痹论》原文通畅,加在《生气通天论》中,承接上文失道之因,引起下文阴阳之要,理法盎然,条理清晰、逻辑分明,使人读之畅快不已。又如注《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中“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言:“此下五条、言过用者之损阴也”[2]117。吴崑洞悉至理,仅以一“过用损阴”即道明五脏汗出之理,大道至简,方法明确,令人称道。再如注《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中“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吴鹤皋言:“此五色之见,枯而不泽,故死”[2]60,皆此类也。

其在注解《黄帝内经素问》必本于“理一分殊”的“道理”“纹理”,共出校语151处,移错讹、辨阙文85处,条分缕析,方法明确,学问殷实,大道至简。纵观全经其中亦有165处一理以彰万物,一言而明经文,令人称道,对后世影响颇深。

4 “礼文”之理与 《素问吴注》 谦卑恭逊

理是“礼文”“是人事中之理”,是朱熹五传弟子倪士毅对“理”的弃扬诠释。倪士毅继承朱熹“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发展而成,“千万个理只是一个,如事君忠是此理,事亲孝、交友信也是此理,以至精粗大小之事皆此一理贯通之”[1]122。他认为“理”不是抽象的精神实体,而是具体的“礼文”,使人有规矩,如冠礼、婚礼等社会礼仪都是理的体现,亦属自然之节。

吴崑受其影响,其注解《黄帝内经素问》时亦是有规有矩,谦卑恭敬,礼文盛行。如吴崑为《素问吴注》写序之时,署名参黄生,而不用参黄子,我辈皆知参黄生、参黄子皆为吴崑号。盖“子”为古时对先贤之称,吴崑岂敢用之。又如在《素问吴注》自序中吴崑自谦曰:“不肖束发修儒,无何徙业,居常晷度有熊,日求其旨而讨论之,不揣管陋,释以一得之言,署名《内经吴注》。[2]10”吴崑以“不肖”自称,谦谦有

礼,“不揣管陋”,儒士雅风顿行。再如注《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中“中肝者,九日死”言:“旧无此句,崐僭依上文补之。[2]80”注《决生死论篇第二十》中“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言:“此节旧在下文‘真脏脉见者胜死’下,僭次于此。[2]113”

纵观全经用“僭”107字,此类改动不言褒贬,就其谦卑态谨慎度而言可见一斑。其一,“僭”原指不在其位而强谋其政,超其本分、越俎代庖之义,吴崑用之乃是自谦之词;其二,改动之处必与原文之下,以小字于校语以别原文,使人有据可查一目了然。其有规有矩,谦卑恭敬,礼文盛行,皆此类也。

5 结语

综上所述,新安理学实风对新安医家的产生影响十分深远,即使由于种种原因走出徽州,这种从小耳濡目染的熏陶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且伴其终身[3]。吴崑在新安理学“自然之节”“太极”“元气”“道理”“文理、条理”“纹理”“礼文”等广泛而深刻影响之下,遍访名师,其在注解《黄帝内经素问》解经以“节”,注文以实,注经以法,谦卑恭逊,方法明确,学问殷实,影响深远,对后辈多有启迪。我们不但可以吸收吴崑研究《素问》的成果,而且从其《素问吴注》的注解文字方法中,可以窥探其治学方法、思想渊源以及其精神创新源泉,如何儒医合一、继承创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要在学中思,在思中行,在行中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尚可有所得到。但本研究尚浅,仅望为后世中医古籍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猜你喜欢

客观存在经文新安
界限
经文
新安滩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张新安教授简介
新安滩
音乐作品中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表现
空相
自然法是客观存在还是价值追求
新安讯士Q6155-E PTZ摄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