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与马王堆医书中的黄帝思想❋

2020-01-13商晓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医书素问黄帝

商晓辉,张 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托名黄帝的术数和方技类书籍数量非常之多,遗憾的是所有书籍都已经遗失,只有《黄帝内经》一书流传于世。因此考察战国中后期术数和方技类书籍当中黄帝形象和言说方式以及主要思想只能依靠此书。幸运的是,上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大批帛书,内容涉及许多古医书,以及对《黄帝四经》有过许多专门研究。但是将传世古医书《黄帝内经》与马王堆出土古医书二者进行对比,进而讨论黄帝言说方式和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想的文章和著作却鲜有其人。大部分学者将关注点放在《黄帝内经》与先秦诸子二者之间的关系上。主要是与儒道两家的关系。传世古医书与出土古医书的对比研究,一方面需要有相关医学知识的背景,另一方面针对出土帛书还需要有古文字的知识。因而增加了研究的难度。这里笔者打算将传世古医书《黄帝内经》与马王堆出土古医书主要为《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而涉及对黄老道家著作《黄帝四经》和相关道家传世文献的考察,挖掘其中所展现的黄帝形象及其思想。在继承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1 黄帝思想在两部书中的体现

战国中后期的许多书籍都托名黄帝而立说,当时的书籍如《大戴礼记》《礼记》《管子》《庄子》《商君书》《慎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汉初的《淮南子》都提到了黄帝。上述书籍涵盖儒道法各家,从此也可看出言必称黄帝是当时的一大风尚。其中原因无非是“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考察《汉书·艺文志》便可知道,方技类以及数术类当中都有许多书籍托名黄帝,这些书籍大部分都已经失传了,其中只有方技类之中的《黄帝内经》流传于世。因此,考察数术方技类书籍当中的黄帝言说方式及其形象与出土古医书的关系,我们以此书作为出发点。

1.1 天人一体思想

天人关系是一切哲学思想的基础,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在面对浩瀚的天空之时,人类内心有着怎样的想法,以及怎样处理天人之间的关系。如《黄帝内经》中有大量关于天与人和谐统一、天人一体、人的身体状况要遵循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思想材料。如“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灵枢·经别》)。认为人的五脏六腑都要顺应外在的五音﹑五味﹑五位等,“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 身形亦应之……人皮应天, 人肉应地” (《素问·针解篇》),并明确提出“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认为人与自然天道是互相对应的关系,人的五脏六腑各个身体器官都与自然天道互相应合,因此自然天道的演变符合人身体的发展变化,这是典型的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观点,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土古医书中也有许多关于人的身体变化同于自然规律的发展,人若欲长寿就要遵循天地的变化发展的资料:“君若欲寿,则顺察天地之道。天气月尽月盈,故能长生。地气岁有寒暑,险易相取,故地久而不腐。君必察天地之请(情),而行之以身” (《合阴阳》)。认为若想长生久视,应需体察天地的运行规律,这与《黄帝内经》思想是如出一辙的。

1.2 气论思想

对于人自身以及世间万物的构成,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已经开始思索。虽然其中有不同的观点,但许多思想家认为气是世间万物组成的最基本物质元素。《管子》四篇当中即有“精气”的说法,最有名的当属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的论断。《黄帝内经》也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所生化和产生的,气构成了世间万物的本原。“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神气舍心, 魂魄毕具, 乃为成人” (《灵枢·天年》)。与此同时,气对人体的健康还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气色可以判断人身体的健康与否。“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素问·疏五过论篇》)。世间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气色的不同反映了人身体内部的健康与否。出土古医书对气的理解为“善治气者,使宿气夜散,新气朝聚,以彻九窍,而实六府。食气有禁,春避浊阳,夏避汤风,秋避霜霧,冬避凌阴,必去四咎,乃深息以为寿” (《合阴阳》)。“故善治气拷精者,以无征为积,精神泉溢,吸甘露以为积,饮瑶泉灵尊以为经,去恶好俗,神乃溜刑”(《马王堆汉科·合阴阳》)。又涉及到聚气为精的说法:“治气之精,出死入生,驩欣美谷,以此充刑(形),此谓拷精。治气有经,务在积精,积盈必泻,精出必补”(《合阴阳》)。人的健康与否与是否善于集聚气有很大的关系,若想长寿的话就要在人身体之中集聚更多的气。

1.3 阴阳和谐思想

在此基础上,受到当时阴阳思想的影响,《黄帝内经》又提出了气的运动转化其内在动力为阴阳思想。认为阴阳的和谐统一是最高的目标,对身体的健康与否至关重要,并将此理论作为全书的理论思想基础。把握阴阳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人自身的长寿。“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黄帝内经》之中对阴阳思想的认识,构成了后代中医学的理论指导思想,出土古医书中对阴阳思想的描述则更为多见,也是将阴阳的和谐统一作为人自身健康的重点。“天师曰:(尔)察天地之请(情),阴阳为正,万勿(物)失之而不(继),得之而赢。食阴(拟)阳,稽于神明”(《十问》)。认为对于人自身而言,最为重要的是阴阳,阴阳的和谐统一是人自身健康与否的关键所在。尧问舜人世间何为最贵,舜回答生为最贵。尧又问怎样治生,舜回答“审夫阴阳”(《十问》),明确提出人的身体健康与阴阳和谐与否有密切关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战国中后期阴阳思想大盛,儒墨道法各家思想都受其影响,从中都能找到受影响的痕迹。因此也可以说,黄帝学说与阴阳五行思想具有某种联系是不成问题的。可惜的是,阴阳家思想的著作后代基本遗失,致使现代人无法详细全面了解其思想全貌。

1.4 形神关系思想

古代中医的治疗手段是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其中的望是指将观察人的气色作为判断病因以及病情的主要方法,这就涉及到对人的形体以及气色的考察,可以理解为对形神的考察。《黄帝内经》也对形神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形是“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素问·八正神明论篇》),即通过观察病人的形体变化来判断身体的健康与否,这就是形。而神则是“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是一种不能够用言语所表达的东西。人的健康要护养形神,“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 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素问·八正神明论篇》)。 如果不对形神加以维护的话,则会减损寿命甚至英年早逝,“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出土古医书也有对形神关系的论述:“接阴之道,必心塞葆。形气相葆……可以长寿,通与神明” (《天下至道谈》),认为除了阴阳之外,形与神的协调统一对于人体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黄帝内经》中的思想与出土古医书有很多相通之处,两者均集中讨论了天地自然的发展规律与人体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世间万物由气所化、怎样养气与集气、阴阳的和谐顺畅与否对身体的影响,以及形神关系等问题,问题都与人的健康长寿紧密相关,二者之间不管是采取论说方式还是内在的具体思想都有相同和一致性。

2 黄帝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我们从《汉书·艺文志》中考察古医书的分类即可知道,托名黄帝的古医书都属于方技类书籍。《黄帝内经》属于方技类中的医经类,而出土古医书属于方技类中的房中类。在分析古医书中包含思想的时候,我们提到其中包含许多阴阳五行的思想,而阴阳五行思想在古代属于术数范畴。因此,可以说古医书中也包含有大量的术数方技之学。古代与术数方技最为密切的当属道家学说,因而黄帝的形象便与道家产生了联系。同时,《汉书·艺文志》道家类中也有许多托名黄帝的书籍,如《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等,虽然大部分都没有流传至今,但是说明道家类书籍具有喜欢托名黄帝而言说这个传统。普通人提到道家或者后世道教更多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理解。道家或者道教中固然包括一些富有哲理的思想,但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道家以及道教思想与民间术数方技之学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古代道家是以养生为本,养生的背景知识是方技,而方技又是以数术为前提。也就是说,除去治国﹑用兵这样的‘外景’,它还有养生延命﹑顺乎天道的‘内景’[3]。以《老子》一书为例,《老子》一方面固然与《韩非子》一样被有的人称为帝王之术,其中包含的一些思想,通过特定的诠释直接影响到后世的法家和兵家思想,反映了与道法思想的紧密联系。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将老子与申不害、韩非等法家人物放在一起列入《老庄申韩列传》,恐怕不是巧合。这也类似于上面提到的“外景”。

但与此同时,《老子》思想还与医学养生房中思想关系密切。汉代注释《老子》著作《老子河上公注》以及《老子想尔注》等,多是从这一角度进行诠释,不同于王弼的注解。这又类似于上面所说的“外景”。考察《老子》本身,当中涉及许多这样的术语与思想,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老子·第六章》)。这些思想让人很容易与养生房中思想产生联系,并从这个角度进行特定的诠释,而这些思想都属于数术方技的范畴。《庄子》一书中也有许多涉及养生房中思想的材料,最为典型的是《庄子·在宥》。黄帝向广成子求长生久视之道的材料:“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形乃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这里涉及到形神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保持阴阳思想的和谐与统一的问题,在古医书中均能找到相对应的地方。与古医书同出的还有公认为是黄老道家的代表作《黄帝四经》以及帛书《老子》等,都属于道家类的著作。古医书与这些书同时抄录于帛书之上,并且随墓主一起下葬,两者之间应该不会没有任何关系。这些又可以从侧面说明古医书中的思想与道家思想关系密切,应该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这种理解之下,我们就会看到道家文化与古老的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以长生升天为宗旨,包括了养生﹑辟榖﹑导引﹑房中﹑巫祝﹑阴阳﹑神仙等多方面内容”[4],道家思想包括的范围如此之广,上面所说的这些方面,从《黄帝内经》以及出土古医书当中都能找到相关的材料。因此说古医书中托名的黄帝形象和其中包含的数术方技思想与道家思想关系密切,且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3 结语

《黄帝内经》与马王堆出土古医书都托名黄帝而立说,采取黄帝独自言说或者君臣问答的形式展开论述。两种古医书之间不但都托名黄帝而立说,书中所涉及的思想还具有相同之处。如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气化思想﹑阴阳思想和形神关系的讨论,这些思想都属于术数方技的范畴。而道家思想与数术方技思想最为密切,黄帝形象及其思想因此也与道家思想产生密切关系。“马王堆汉墓帛书,包括《导引图》《却谷食气篇》《养生方》《五十二病方》等与《老子》《黄帝四经》《周易》等放在一起,这不是偶然的,它应该是与道家学说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内容。或者说,本来就是道家学说中的养生术。这些养生术包括导引﹑辟谷﹑去疾和治病等诸多方面,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完全可以将其称为西汉初年的医学大百科,尽管它当时也许就仅仅是道家学说的养生健身术而已”[5]。这些思想都奠定了后世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医学与道教医学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机制这一特殊关系”[6]。道教的形成以及中医学与道教的相互影响诚然是秦汉以后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古代中医学与老庄道家以及黄老道家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两者都对后世中医学与道教思想的结合无疑起了奠基作用。

猜你喜欢

医书素问黄帝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神医的秘方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白蜡树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