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应存教授运用敦煌疗风虚瘦弱方治疗腔隙性脑梗塞验案举隅

2020-01-13季文达李鑫浩李应存吴新凤李俊轲曾志威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风病独活气虚

季文达 李鑫浩 李应存,2Δ 吴新凤 叶 红 李俊轲 曾志威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敦煌医学与转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4.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1

敦煌医学是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包括医理、诊法、本草、方剂、针灸等,这些以隋唐时期为主的医学卷宗,历经整理,日渐完善,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已显现出方药、针灸在脾胃、肝胆等疾病的治疗上有诸多优势,将敦煌医学广泛地应用在教学、科研、临床等领域,对于发扬特色以及促进医疗保健有重大意义[1]。李应存教授是我国著名敦煌医学专家,敦煌医派代表人物之一,长期致力于敦煌医学文献的发掘、整理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尤其擅长运用敦煌古医方治疗常见病及疑难杂病。

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缺血性微梗死或软化的脑梗塞类型,梗塞好发于小动脉[2],患者多有心脏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病史,而高血压尤易使穿通支动脉脂质受到损害,从而引发腔隙性脑梗塞,故高血压成为腔隙性脑梗塞发生高危因素的榜首[3]。该病具有三高(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一低(治愈率低)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中风”的范畴,古代医家多责之于虚、风、痰、火、瘀所致,李教授认为:该病病机错综复杂,随着现代人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多见于气虚血瘀、心脉痹阻和痰瘀阻络三种证型。敦煌古医方——疗风虚瘦弱方在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病上切中病机,临床常获殊效。

1 中风病与气虚血瘀的关系

中风病的发生多与人体正气不足,气血亏虚有关。对中风病历代医家皆有所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清任所提出的“气虚血瘀”论。正如其所著《医林改错》所云:“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4],王清任认为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言语不利等症皆因元气亏虚而起。中风病多发于中老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5]人体脏腑气血渐衰,元气逐渐不足。由气虚立论,气为血之帅,气不足则血不行,血流不畅而留瘀,如《读医随笔》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6]且气能摄血,元气不足,血不受气摄而离经外溢,亦成瘀血。由此可见,元气亏虚而致气血运行不畅、逆乱,进而精微不得布,瘀阻脑络,脑窍失养继发成中风病。

2 敦煌疗风虚瘦弱方概述

疗风虚瘦弱方来自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敦煌医学卷子编号P.3930,原文为:“治产后风虚瘦弱,不能立、无力、短气方[7-9]。取当归、生姜各四两,黄芪、芍药、芎藭各三两,桂心、甘草各二两,羌活一两,干枣三十枚,擘破,羊精肉三斤。右(上)已(以)上并切,以水二升,先煮肉,取汁一斗。去肉下诸药。复煎取汁二升半,即去滓,分作三服。服别如人行十里,进一服即(差)。”方中以当归、芍药、芎藭(川芎)养血活血;黄芪、甘草调中益气;桂心、羌活温阳解表散寒;羊精肉乃血肉有情之品,可助复元阳,大补精血,治虚劳,《黄帝内经》曰:“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温之以味”[10]。生姜、大枣升发脾胃之气,使气血化生有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活血、助阳解表散寒之功。与早期或同时代的文献方药进行比对,此方是由《金匮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汤、黄芪建中汤以及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而成[11]。原方本无名,李教授据其原文治疗主症描述及组方之意,将其命名为疗风虚瘦弱方[12]。

3 临床运用心得

李应存教授善用敦煌疗风虚瘦弱方化裁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以及产后虚寒腹泻、头晕恶心、四肢无力、面部湿疹等病症,皆获显著疗效[13]。李教授运用此方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经验如下:中风多见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患者肢体感觉障碍及运动障碍等症状,病症可见于中上焦及肢体经络,桂心多用桂枝代替以起温阳通脉之效,阳虚甚者则可兼用肉桂温下焦元阳;芍药多以赤芍活血养血,行血中瘀滞而使经脉得畅;羌活常以防风代替,以防羌活燥烈之性伤其正气及津液,补之不及反损之也,防风实为风药润剂,东垣曰:“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14]。”脾胃虚弱者,以防风疏木则土得运,祛风药中当首选之;羊精肉则嘱患者以汤久煮服用。本中风证气虚血瘀,常合四君子汤补气扶正;若瘀血重者加桃仁、红花、汉三七;若兼肝阳上亢者,则以钩藤、代赭石、磁石平肝熄风;若兼风痰上扰者,加天南星、白僵蚕祛风化痰;若伴有头疼肢痛者,则用予敦煌药对“当归-白芷”活血祛风止痛;若有眩晕、头目不清者,加蔓荆子、菊花疏风清利头目;若语言謇涩者,加远志、石菖蒲化痰开窍;若上肢瘫痪者,加桑枝、羌活祛风通络;若下肢软弱无力者,加怀牛膝、石斛补肝肾强腰膝,法藏敦煌医卷(编号P.2115)张仲景《五脏论》有云:“脚弱行迟,宜求石斛。”[15]若风湿痹阻,肢体痉挛屈伸不利加秦艽、独活祛风除湿。以上等等,皆可在疗风虚瘦弱方之调补气血法上,灵活加减化裁。

4 验案举隅

患者,女,71岁,于2019年1月13日就诊。患者一周前出现眩晕,头痛,痛如针扎,今晨突发性晕厥不省人事,醒后左侧肢体麻木,步履不稳。随后由家人搀扶来门诊治疗,刻诊: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利,口角流延,恶心呕吐,面色晦暗无华,平素易感冒,乏力气短,自汗,纳差,大便溏,每日2~3次,舌质淡暗,苔白,舌下静脉青紫、怒张,脉沉细涩而弱。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头部CT示:左侧海马区及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颈部超声示: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并左侧多发斑块形成。西医诊断:腔隙性脑梗塞。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证型为气血双亏,血瘀阻络,虚风扰窍。治疗以调补气血,疏风活血为法。予疗风虚瘦弱方加减:黄芪30 g,桂枝10 g,防风15 g,川芎15 g,当归25 g,赤芍20 g,熟地黄20 g,党参20 g,茯苓15,麸炒白术15 g,蔓荆子20 g,菊花20 g,白芷10 g,秦艽15 g,独活15 g,鸡内金20 g,焦神曲20 g,浮小麦30 g,大枣20 g,炙甘草25 g。6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9年1月19日二诊:患者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利减轻,口角流延、恶心呕吐止,头晕、头痛、乏力气短,自汗皆有所缓解,食欲较前好转,但仍纳食不运,大便微溏,每日1~2次,舌脉同前。守方增炒鸡内金至25 g,加木香15 g(后下),共奏消食助运之功以养后天脾胃。上法续服6剂。

2019年1月25日三诊:药后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利明显缓解,患者已无需搀扶自行步入诊室,精神转佳,大便稍成型,日一行,余证皆较前减轻,舌象同前,脉沉细涩,较前有力。调气活血络自通,肢麻、无力已缓解,故守方减秦艽、独活至12 g。续服6剂,用法同前。

2019年2月1日四诊:药后病情已趋平复,肢麻、无力、自汗已消,劳累时稍头晕、头痛,纳食较前好转,但多食则胃脘略有痞塞感,舌淡苔白,舌下静脉青紫、怒张较前减轻,脉沉细。建议服用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2周固护脾胃,逐加体育锻炼。

笔者于2019年7月29日电话回访,患者自述状况良好,近半年来诸症未再犯,精神明显好转,纳食正常。

按:本例患者突发性晕厥,醒后左侧肢体麻木,口角流延,是为中风在经。患者脾胃虚弱,食而不得运化,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而可见气虚、卫阳不充诸症,故患者平素易感冒,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脾主升清,水谷精微之气不得上升,且血虚不可濡养肝木,虚而生风,脑窍失养,内风鼓动而眩晕不止;营血不足而形失所养,则出现肢体麻木无力、舌质淡。气虚血瘀型中风多为因虚致实,气虚无力助血行,行滞则留瘀;气不摄血,营血离经而成瘀血,故由望诊可见舌质淡暗,舌下静脉青紫、怒张,脉诊见涩而不利,并结合现代医学CT、超声检查示:颅内多发腔隙性梗塞、颈动脉斑块,多诊合参提示有血瘀之证。气血亏虚,瘀阻脑络,兼夹虚风上扰导致脑窍失养,经脉阻滞,故见中风诸症。治当以调补气血,疏风活血通络为主,李教授古方今用,方选疗风虚瘦弱方并灵活化裁:方中重用黄芪,《证治准绳》有言:“卒仆、偏枯之症,虽有多因,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病者,故黄芪为必用之君药,防风为必用之臣药”[16],以黄芪合四君子汤共奏大补脾气之功,并以25 g炙甘草以调补心脾之气,李教授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气足则助周身气运,气行则血不滞也,配以神曲、炒鸡内金消食化积;白芍改用赤芍,与当归、川芎、熟地黄、大枣一同养血活血,而不用一味破血逐瘀之药旨在固护正气,虚不可加耗也;防风、蔓荆子、菊花皆为清轻上升之品,可清利头目、疏风定眩,亦可载药上行,助药行滞;白芷配当归祛风活血止痛,乃敦煌张仲景《五脏论》对药,卷述:“当归有致(即止)痛之能,相使还须白止(芷)。”[17]白芷-当归常用配伍比例为1∶1或1∶2,临床上治疗头痛效尤佳;桂枝可温通经脉,合味辛善走出窜经络的秦艽、独活,共达通络除痹止痛之效,独活善治虚人中风,如《小品方》一物独活汤所载述:“中风治产后中风,虚人不可服他药者:独活三两。”[18]配秦艽润而不燥,《本草征要》言之“长于养血”[19];随证加浮小麦以益气敛汗。

5 小结

气虚血瘀证中风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李教授认为辨证总属虚实相兼,并依据此证型中风病的发病规律及特点,以调补气血,疏风活血通络立法择方,活用古方,不拘泥于原书之用,积极发掘疗风虚瘦弱方的临证运用范围,赋之以新的生命力,并通过大量的临床运用验证其佳效,向各位同道推此敦煌瑰宝良方。

猜你喜欢

中风病独活气虚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独活寄生汤与针灸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价值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等风来
推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金元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证治概述
独活入味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