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殖和生产模式变化

2020-01-12

中国蜂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巢脾益母草冬青

安徽芜湖市弋江区江岸明珠东苑1-1-401室

因疫情,杨青蜂友调整了放蜂线路。原先他是在老家采完白菜型油菜马上转场至江苏扬州采甘蓝型油菜,然后转至河南商丘采刺槐。今年情况特殊,不得不调整计划,家乡的油菜谢花,蜂场原地不动等待刺槐花期,采集零星的杂花,到4月中旬刺槐开花,并有楝树、泡桐、蚕豆等零星蜜源,采完刺槐进入5月,益母草花绽放。益母草从5月初见花,一直开到5月底,这期间可以育王换王。益母草进入尾花期,冬青(女贞子)已经开花,冬青花期将近一个月,直至6月中旬,冬青还未结束。此时需要转地,因为辽西的荆条已经开花,蜂场运到辽西绥中采荆条,花期为整个7月。7月底8月初,蜂场继续北上去内蒙古采荞麦和向日葵,之后再从内蒙古南下返回老家秋繁,已是8月底9月初。也就是说上半年居家,下半年转地,上半年繁殖为主兼顾生产,下半年生产为主兼顾繁殖。

为什么这样安排呢?6月6日冬青进入盛花期,杨青蜂友要为蜂场转地做准备。他先找到平箱里的蜂王找到,之后开始调整子脾。他强调,蜂群装车前一律调整为这种模式,即平箱双王两边各放3框,继箱放5框。紧接着将平箱巢脾上的蜜蜂抖落,用起刮刀将巢脾边角的雄蜂房和自然王台一律割除,上梁及堆积在巢框上的赘脾一律刮净,并把平箱中的封盖老子脾调到继箱。将继箱中可产卵的空巢脾调至平箱,多余的封盖老子脾还可补给其他弱群。整群蜂没有赘脾,每张巢脾都没有自然王台,没有雄蜂房,干净整洁,构成“下六上五”,平箱共6框蜂,2只新产卵春王,继箱5张脾。最后将平箱6张脾对应的箱外铁钉钉入,从而将平箱框梁固定。

对于割去雄蜂房和自然王台我没有异议,尽管是春夏培育出的新王,但因蜂数多,气温高,原先的下八上五,甚至下八上六的模式显得拥挤,容易产生分蜂,转运前的准备工作必须要消除分蜂热。将平箱外的钉子钉上,继箱不钉,平箱已经固定,继箱仍可操作,离装车转运至少还有1周时间,可以进行王浆生产。

将原来的下八上五一律调整为下六上五。已经过去的四大蜜源:油菜,刺槐,益母草和冬青,前2个是大宗蜜源,可生产蜂蜜和其他蜂产品,繁殖和生产交织进行,前期繁殖为主兼顾生产,中期生产为主兼顾繁殖。而益母草花期则应以繁殖为主兼顾生产,通常益母草只能用作繁殖,遇到好年景也是可以收蜜的。眼下是过渡期,由繁殖期向生产期过渡,繁殖和生产是不同的概念。下面8脾蜂,言外之意就是以繁殖为主,而要想蜂群以生产为主,只能是“下六上五”的形式,这是长期摸索出来的最佳搭配脾数,主要考虑让蜂群发挥最大生产效能及管理操作上的方便。

冬青进入盛花期,正在流蜜,蜂场就要转地,做好转地前的准备工作,一是固定平箱;二是调整平箱和继箱的巢脾,即调子;三是割去所有雄蜂房和自然王台,消除分蜂热;四是清除赘脾。这样平箱留下6张脾,继箱保留5张脾,“下六上五”模式(平箱双王,每边3框,继箱5框),为典型的繁殖模式转换成生产模式。

我仍有些困惑,为什么下八上五就有利于繁殖,而下六上五有利于生产。杨师傅解释说,这是优选的结果,全场都换新王,群势均衡,方便管理。再有繁殖期应充分给予蜂王产卵巢房,一边4框,保持2张封盖子,并不断将封盖子调至继箱或抽调到别的弱群中。以强补弱,让新分弱群快速壮大,这种运行模式就要让蜂王始终有充足的产卵空间,没有歇息的机会,蜂群处在采集、产卵、哺育的繁忙中。这就是以繁殖为主,兼顾生产,让蜂王旺盛的产卵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蜂尽其能,繁殖期保证蜂王积极产卵,巢内工蜂积极工作,有充足的蜜粉,蜂群进入兴奋状态,蜂王多产卵,快产卵,让蜂群尽量多培育幼蜂,为下一个蜜源的到来准备充足的采集蜂。下八上五的意义就在于此,作为辅助蜜源的冬青,蜂群处于繁殖期,在不断地间隔“调子”下进行繁殖模式,为接下来转地辽西绥中做准备。

采荆条,属于典型的生产阶段,如果还按繁殖模式不变,势必影响蜂蜜产量,所以必须调整为生产模式。“下六上五”是最佳搭配,尽可能压缩蜂王的产卵量,暂时不调子。有大量采集蜂,巢内哺育任务减少,只要外界有大蜜源,采集蜂全力以赴倾巢出动,将蜂群的采集力发挥到极致。荆条大流蜜期间,三四天取1次蜜,继箱5张牌一次可收获5kg蜂蜜,200群一次摇蜜1000kg。遇到荆条大年,可取蜜六七次,中等规模蜂场可收获6000~7000kg蜂蜜。

总之,养蜂人需要不断探索蜂群的管理,掌握管理技巧,提高管理能力,要善于摸索,不断研究,掌握规律。采用下八上五,还是下六上五,要根据每个蜂场的具体情况考虑,繁殖和生产,其模式是不同的,杨青蜂友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巢脾益母草冬青
益母草中的1个新二萜苷
及时纠正桶养蜂群的偏位脾
蜜蜂巢脾及其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花光卉影
益母草的毒副作用
谈中蜂咬脾应对措施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英国冬青
益母草到底能治疗哪些妇科病?
冬青叶治口腔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