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实践、探究的能力

2020-01-11李显亮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51期
关键词:感受反馈内化

李显亮

【摘要】从小学生认知规律来看,其认知结构是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之间的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活动而实现的,培养学生实践、探究的能力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我校利用在本社区开展的“治理污水,还河水清澈”的社会体验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增强学生环保、爱家乡的意识。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四个步骤进行:激发动机阶段、实践感受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反馈外化阶段,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形成了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

【关键词】激发;感受;内化;反馈

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智慧、思維的发展,是通过儿童主体的认知结构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之间的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活动而实现的。根据这一理论,结合当前社会现象,班主任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本社区“治理污水,还河水清澈”的社会体验实践活动就是通过活动不但使学生增强了环保、爱我家乡的意识,而且使学生对环保、治污的知识及其行为习惯形成内化,然后,学生的行为反馈外化于社会。这为发展学生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活动过程主要遵循了体验教育活动的四个步骤:

首先,在活动开始前做好启动工作。这一阶段主要要求学生通过日常的观察,发现家乡的河涌出现了什么现象,长期下去会怎么样,作为少先队员应怎样做呢?经过教师适当的方向性引导,言语上适当的激发,激发了学生对这一方面的探究和进一步体验的兴趣,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

其次是进入实践感受阶段。全班分成若干个小队,各小队分别进行实地观察,然后讨论造成污水横流的原因,这些现象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对现象产生了更清晰的感性认识,这是体验的第一过程,为下一阶段的展开而作铺垫。

再次是体验内化阶段。这个阶段是体验的关键阶段。个体通过反思、同化或顺应等的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觉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成为自身行为或观念的过程。教育专家班华指出:“内化必须经过体验,偶尔有些认识、体验、行动,不能算是内化,内化必须在反复实践,多次体验中才能逐渐实现”。班级组织各小队进行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如,收集资料的接受性体验,让学生到学校图书室收集、到家中询问长辈收集、到社区去向干部,群众去收集等,组织学生不定期地进行寻找污水源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还就这一主题内容进行系列化的班队活动,利用班级墙报、小小演讲家、我给爸爸妈妈讲环保的故事等进行深化教育。同时结合社会上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对学生们进行再教育。经过系列化的教育,关于治理污水的知识、观念、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内化。

最后是反馈外化阶段。这阶段主要是进行维持、强化与应用。学生在上一阶段的深入社会调查、了解,接受社区教育后,在这一阶段继续深入了解社区治理污水的行动。学生经过调查、了解,进行不断的反思,一致认为,治理污水必须自觉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教师在此时注意保护学生行动上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强化自觉性,让他们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参与到治理污水的实际行动中,如,不往河涌扔垃圾,提醒家长不往河涌排污水等。同时,对自己的家长讲述污染的危害,从而引起社会的重视。在寒暑假,班级还要求各队员自觉地从日常生活做起,做到不制造河涌垃圾,劝阻、制止向河涌排污和扔垃圾的行为。这是上一阶段的升华。他们的行动得到了社区群众的一致赞扬,这一行动,对他们的思想意识、环保知识及治污效果均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一队员深入社区的教育活动,体现了以自主教育为前提,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活了创造思维,个性得到全面自由发展,成为一名社区“小义工”,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这种体验实践教育活动从提升生命价值的角度看,它是贯穿人生整个生命历程的教育,生命不息,体验不止,探究不停。

猜你喜欢

感受反馈内化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对“未来教室”的初步探索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