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山歌与深圳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

2020-01-11蒋慧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51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融合发展

蒋慧芳

【摘要】客家山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既是深圳乃至广东最具特色的音乐类“非遗”之一,也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推动其与深圳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既有利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可以为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对此应通过明确目标原则、选择科学方式、开展实践活动等系列举措,促成这项融合与互动,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关键词】客家山歌;小学音乐教育;融合发展

一、客家山歌与深圳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需要

深圳客家山歌包括石岩客家山歌、大鹏山歌、盐田山歌和龙岗皆歌、龙华山歌、观澜客家山歌等,而且很多山歌都入选了市级和省级“非遗”名录。但是即便是如此丰富和悠久的艺术,也在近年来遇到了传承危机,并突出表现为后继无人。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也是塑造“文化个体”的奠基阶段。引导他们了解、认知和亲近客家民歌,近距离体验、感受其独特魅力,提高他们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正是缓解后继无人危机的重要突破口,将对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二)音乐核心素养提升的需要

近年来,基础音乐教育提出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培养新目标。三项核心素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且都是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基础的。客家山歌作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文化,正是对当下教材资源的重要补充。通过对客家山歌的了解、学习和体验,不仅可以让音乐课更加生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的怪现象,还可以使学生音乐审美素质、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有针对性的强化和提升,实现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新目标。

二、客家山歌与深圳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明确目标原则

促进客家山歌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并不是兴之所至和偶尔为之,而是一项长效工程。对此必须先对目标和原则进行明确。

首先是目标方面。将客家山歌引入到小学音乐教育中,其最终目的并非是让学生记住几种山歌的名字或学会演唱几首山歌,而是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要通过对客家山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起对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的珍视感与自豪感,在让客家山歌伴随他们一生成长和发展的同时,自觉主动的传承和推广客家山歌,并在校园和社会上引起良好的反响,这才是最终目标所在。

其次是原则方面。多项基本原则的树立,可以保证这项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第一是地域性原则。之所以选择客家山歌而不是其它,原因就在于其是与深圳小学生距离最近、与音乐学习关系最密切的“非遗”类型,具有和小学生生活和成长环境的区域便利性,这也是两者融合的前提。所以在融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这种地域优势。第二是适宜性原则。并非所有的客家山歌都适于引入到音乐课堂中。要结合小学音乐教育实际,选择最典型、最合适、最优秀的客家山歌资源为我所用。条件成熟后,则可以推出主题和系列课程。第三是实践性原则。要避免单纯的音乐理论知识讲述,而是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由此获得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选择科学方式

在面对丰富的客家山歌文化和小学音乐教育、小学生心智發育实际特点时,科学而灵活的方式无疑是保证两者融合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欣赏。可以选择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山歌、歌舞曲目,如《杯花声声迎客来》《七盏灯》等,作为音乐欣赏资源,让学生获得对客家山歌直观的认识,先知道什么是客家山歌,其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并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学习。应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难度适中、内容适宜的代表性曲目教学生演唱。并鼓励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以演奏、伴奏等各种形式参与其中。

3.收集。为了让客家山歌成为学生长期关注的对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对客家山歌进行采集和归纳,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等等。这个主动去关注、辨别、保存和展示的过程,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极为有益的。

4.展示。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专项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搜集成果进行展示,并对成绩优异者予以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喜悦。

5.表演。学生在经过欣赏、学习、收集和展示四个阶段后,已经具备了演唱客家山歌的能力,对此学校应举办专项演出,给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的兴趣得到充分巩固,并在社会上起到相应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良好的氛围,让更多人参与到关注、保护和传承客家山歌的队伍中来。

(三)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包含客家山歌在内各类“非遗”的基本属性,也是其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推动客家山歌与小学音乐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要将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校内活动是指将一些各家山歌艺人、传承者等请进学校,聘请其担任学校的音乐辅导教师,并协助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比如,可以以边讲边唱的形式举办客家山歌专题讲座。也可以举办校内客家山歌歌唱比赛、合唱比赛等,并效仿电视节目中的淘汰机制,经过层层比拼后产生总冠军。还可以在校园网、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定期发布一些客家山歌实践活动的资讯和视频,在全校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校外活动则可以去一些客家山歌的发源地进行实地采风,亲身实地的了解客家山歌的起源和发展。也可以参加歌唱比赛或公益演出等,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而是重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精神。通过校内校外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近客家山歌,让他们不再觉得“非遗”是陌生的、遥远的,而是近在眼前的,自己更是可以亲身参与其中的。而且当下,广东省多地的小学都与地方文化部门联合举办了一系列校内外“非遗”活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提升师资水平

在推进客家山歌与小学音乐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音乐教师无疑是最重要的引领者和执行者,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将对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从当下的实际来看,多数音乐教师对客家山歌都是较为陌生的,未曾进行过系统和专业学习,在相关活动的开展方面往往力不从心,也不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所以,有必要对音乐教师进行认识和能力方面的专项提升。

首先是认识方面。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引导教师真正认识到客家山歌和小学音乐教育融合的意义和价值,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文化使命和责任。同时,这对于音乐教师今后的个人发展也是有益的,可以使教师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与提升。

其次是能力方面。学校一方面要给教师提供专项学习的机会。比如可以邀请客家山歌艺人、传承人进入校园,开展系列培训课程。也可以鼓励教师拜师学艺,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另一方面,还应该鼓励教师将客家山歌作为一项长期研究课题,支持教师参加教学比赛、申报课题等。只有教师真正成为客家山歌“达人”,才能为教学和各项活动的开展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近年来,“非遗”进校园的价值和意义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并开始从高校朝着基础教育发展。小学生正值成长的关键阶段,引导他们了解“非遗”、喜欢“非遗”,对于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为“非遗”培养出了更多“准传承人”,为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推进客家山歌与深圳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真切希望在深圳小学的校园内,可以听到更多的客家山歌,这不仅是音乐教育质量提升和客家山歌传承的需要,更是一份文化责任和义务所在。

参考文献:

[1]章戈宇.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及传承现状研究[J].黄河之声,2017(22):46.

[2]刘丽.客家山歌在音乐校本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黄河之声,2018(1):24.

[3]张建.“非遗进校园”的忧与思[J]. 中华手工,2018(2):88.

[4]曹静娜.小学音乐课中民歌教学的有效融合[J].北方音乐, 2020(1):110.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教育融合发展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分析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小学音乐教育中流行歌曲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