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20-01-11宫长瑞祁悦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精准脱贫列宁党的领导

宫长瑞 祁悦

〔摘要〕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特点鲜明且符合俄国实际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列宁从生产力视角出发,强调布尔什维克领导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反贫困实践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大力提高生产力是脱贫之根本。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集政治性、人民性、继承性、发展性等特质于一体,对于当下我国精准脱贫事业仍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启示我们要继续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发挥市场要素的最大价值、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关键词〕 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党的领导;人民主体;精准脱贫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6-0024-04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苏维埃俄国的社会实际和发展状况,从多个角度全面认识和分析了“贫困在哪里” “何以贫困”“如何脱贫”等问题,细化和深入发展了经典理论,形成了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促进了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为世界上落后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道路,对当代中国脱贫事业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大力增加生产力是根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本就处于帝国主义链条薄弱端的俄国更加积贫积弱,源源不断的军备输出早已严重影响了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基本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社会矛盾骤激。相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反对,继续陷入战争泥沼。屡战屡败的形势宣告了临时政府战争决策的失败,此时激化的社会矛盾只能通过暴力革命加以解决。十月革命的爆发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在退出一战的国际战场之后,聚焦俄国人民的基本生活诉求——土地和面包,努力恢复并且发展本国生产力,保证日常物资供应,稳定人民的正常生活。列宁特别强调:“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2 〕623由此可以看出,列宁将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国家战略,大力提高生产力是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关键内容。

(二)堅持布尔什维克的领导是保障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建立了苏维埃俄国,但是新生政权在诞生初期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境地,对内是反革命势力的武装叛乱,对外是英、法、日、美等协约国的武装干涉,被层层包围下的俄国举步维艰。随后俄国内战爆发,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列宁被迫放弃了起初的国家经济建设规划,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应对危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求全国的经济建设必须服从布尔什维克的统一领导。列宁认为坚持布尔什维克的领导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他指出:“我们应当同过去诀别,着手进行真正的经济建设,改造党的全部工作,使党能够领导苏维埃的经济建设,取得实际的成就。” 〔3 〕列宁对加强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有着清醒的认识,始终强调和坚持党对经济建设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俄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统一规划、集中领导,统筹国内各种资源,为苏维埃俄国经济建设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三)进行文化革命是内生动力

列宁对贫困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他不局限于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经济落后状况,而是着重探讨造成贫困的内部机理——“何以致贫”。他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俄国落后的文化建设。俄国特殊的社会发展历程——经济文化建设落后,政治革命先于文化革命和社会革命,出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发展断层,这就必然导致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内生的脱贫意识和能力。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俄国就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此,列宁提出了文化革命的理论,他反复强调:“在伟大的政治变革和军事变革以后,要用很长时间在文化上和经济上消化它们。” 〔4 〕这就意味着俄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也要随之进行变革,以适应超前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进程,并且列宁认为:“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 〔2 〕774同时,列宁深刻洞悉本国实际,认为在苏维埃俄国经济、文化、社会都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的发展状况下,要想完成文化革命这一艰巨任务,需要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进行过渡。但是在这个缓慢的发展历程中,人民的文化水平会逐渐提高,脱贫意识和能力也会不断增强,只有解决了脱贫的内生动力问题,苏维埃俄国才有可能真正摆脱贫困。

(四)全体人民群众是参与主体

反贫困事业的关键在于提升劳动生产率。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总量才能提升,人民得以分配的社会财富才能增多,获得感也才会增强,这是保证苏维埃政权稳定的根本举措。列宁总结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2 〕3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调动全体民众的劳动积极性,使他们共同参与到反贫困实践中,因此,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就不仅仅是作为沧海一粟的共产党的事业,而是全体劳动群众的事业了。” 〔5 〕布尔什维克要带领全体劳动群众共同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洪流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根本任务之一,因为不这样就不可能最终地过渡到共产主义” 〔6 〕。而要调动全体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就必须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利,这从列宁之后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之中就可以看出,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农产品自由买卖、取消劳动义务制和支付劳动报酬等一系列举措,以及正确处理苏维埃境内多民族之间的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等等。这些都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凝心聚力,更好地汇集民众力量,为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作准备的。

二、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突出特征

(一)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统一

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贫困治理道路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地从资本主义制度出发来探讨贫困问题,论证剩余价值理论,最终落脚点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开辟了从生产力视角出发来认识贫困问题的路径。列宁在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后,更多面临的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要将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他指出:“德国革命的进程也在实际上表明,在那里,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更高的耕作技术的采用,农村劳动人民的联合,会比我国进展得更迅速、实现得更容易。” 〔7 〕列宁认为,只有把握住技术、方法和人才等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俄国贫困的现实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政治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并且坚持布尔什维克的领导,认为应当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对反贫困实践的领导,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领导队伍。同时,俄国反贫困实践始终关切并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为最终旨归——“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 〔8 〕546。列宁还指出:“只有在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能够表现充分的自觉性、思想性、坚定性和忘我精神的情况下,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才有保障。” 〔8 〕476“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9 〕由此可以看出,列宁始终将苏维埃政权的稳定、反贫困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联,深刻认识到依靠和团结人民群众的极端重要性,政治性和人民性始终统一于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中。

(三)局部性和整体性相统一

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注重扶贫过程中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俄国的扶贫建设侧重于经济层面,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社会生产量,但同时没有忽视政治建设——要建立一支坚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干部队伍,没有忽视文化建设——要提高俄国人民的文化水平和自身脱贫能力,也没有忽视社会建设——要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具体体现在新经济政策的一系列主张中,时刻关注人民关切,提高俄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列宁特别强调,“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俄国人民所追求的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苏维埃俄国人民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消除贫困” 〔10 〕。另一方面,俄国是多民族国家,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民族矛盾历来十分尖锐。因此,在社会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处理好多民族之间的关系,抓住主要矛盾,逐个突破,维护民族团结。“无产阶级不能支持任何巩固民族主义的做法,相反,它支持一切有助于消灭民族差别、消除民族隔阂的措施,支持一切促进各民族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促进各民族打成一片的措施。” 〔11 〕这样,才能动员并且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到经济建设中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三、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

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核心和精髓对我国如今的脱贫攻坚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我们要吸收借鉴苏维埃俄国的脱贫经验和教训,更为精准地实施脱贫政策,顺利实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12 〕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完全证明了坚持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党的领导是脱贫工作取得成就的首要政治前提,党始终把脱贫工作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认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13 〕,党对反贫困工作作了全局上的系统部署,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从上到下的与扶贫工作相关的机构,一以贯之地执行党中央的扶贫理念和行动规划。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合理分配与调度资源,缩小了地区发展差距,提高了扶贫工作效率。

(二)发挥市场要素的最大价值

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首先承认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贫困的现实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补充,其次列宁提出关键一点是承认商品和市场的重要作用。“列宁主要强调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要发展混合所有制,要学会做商业,要发挥市场、货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要敢于、善于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等等。” 〔10 〕在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中,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经济产业,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渠道建立持续發展的产业链条,融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潮,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下,更好地发挥资源的内生价值,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地区发展活力。帮扶只是“外部输血”,只有通过地区内部“自身造血”,经济发展才能如源头活水般有不竭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 〔14 〕

(三)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

列宁指出的加强国家文化革命,从根本上摆脱国家贫穷落后面貌的理论,对于经济不发达国家的脱贫事业仍具有理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扶贫要和扶智相结合,这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因此,要努力在政府有效引导下,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大力宣传相关脱贫政策,帮助贫困群众认清现实,培养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充分调动其主体能动性参加脱贫实践。要增强贫困主体的内生动力,首先要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在教育政策上有一定倾斜,扩大受教育人口规模,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代际转移的难题。其次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力度,包括农业培训和一些具体的就业技术培训,解决农民因缺技术导致外出打工难的问题。再次要继续为农民工生活提供便利,增强脱贫群众的实际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多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维护人民内部团结,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我们党领导反贫困的实际过程中,也需要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因为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地区发展方式也千差万别。因此,在扶贫的具体实践中,要因地区、因人而异,根据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确立恰当的发展规划,促进各民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且,要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来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于脱贫实践中。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1.

〔2〕列寧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

〔4〕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20.

〔5〕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5.

〔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7.

〔7〕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8.

〔8〕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1.

〔10〕华正学.列宁探索并解决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的理论与实践〔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2):84-89.

〔11〕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8.

〔12〕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8(01).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83.

〔14〕何毅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6.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精准脱贫列宁党的领导
科技看百年
拉美有多少“列宁”?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精准脱贫”要注重“三个结合”
朱景文: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张荣臣: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什么关系?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