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析

2020-01-11冯艳军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52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冯艳军

【摘要】大学语文中包含了古今中外先贤的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对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先天的良好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无疑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良好素材。如何将之潜移默化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实施好“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  教学路径

【基金项目】武威职业学院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路径实践探索研究》(编号:XZ2019Y10)。

【中图分类号】H193;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2-0024-02

一、大学语文具有实施“课程思政”的天然资源优势

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有很多“中国系列”品牌内容,所选编的文学作品都是不同历史阶段优秀人物的智慧和思想结晶,通过此类作品进行“课程思政”得天独厚,可以使学生在各类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的同时,提升文化底蕴,丰富精神世界,培育健全人格。虽然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暂时不是刚需,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软性的、隐形的课程思政教育,更容易使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产生认同感,让学生在人生的大赛道上脱颖而出。在教育部2020年6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大学语文课程设计本来就注重学生人文素质、人文情怀的培育,这与《纲要》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对于高职学生的终身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对象分析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一项根本任务。高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自制力较弱,但他们的思想力、创造力较为活跃。从去年开始,00后进入校园,作为网络原住民的一代,他们的兴趣爱好、关注焦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何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以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高职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要以其乐见的方式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从而拓宽道德教育领域,实现与学生课堂内外、上下的有无与互通,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机会参与相关的思政教学活动,积极参与对高职学生具有学习的潜在价值和意义,对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具有决策指导意义。

三、“课堂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堂的路径

(一)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大学语文一般开设在第一学期,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影响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及敬业精神。一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体例模块化、内容专题化、实践项目化”来构架。高职学生此时刚刚入校,学习的理论课程相对较多,大学语文是其中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这时要帮学生系好入学的第一颗扣子,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课本中的优秀经典文化案例进行教学,将“三全”育人、“工匠精神”纳入到日常课堂教育,用思政来引领人文素质教育的航向。二是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选用,通过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法,力求在思想教育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课堂教育、实践教育、日常教育的全过程。三是坚持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相统一,构建以课程思政为主体的育人机制。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原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选择教育意义大,引领价值高,对学生受益终生的内容,做到每课有思政,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四是充分发掘大学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注意教学内容选用适宜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的熏陶感染,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力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促进专业成长和职场发展。五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人文性,让学生乐于接受課堂思政的先进内容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融会贯通,引领生活。

(二)课上课下多样化路径渗透“课程思政”

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具备相关的经验。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探讨使用多样化、鲜活化的教学方式,用启发探究的方式唤醒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除了语文课堂上常用的诵读、鉴赏之外,还可以将一些自媒体平台上精彩的短视频引入课堂,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下,课程思政也不再是单一的说教,育人效果也更加明显。二是在课下让学生参与一些劳动实践,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体味以物化人、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动人的人文涵泳内在。三是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鼓励学生不仅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社会、参加实践,以提高其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鼓励高职学生参加一些广泛的社会活动并发挥重要作用,在经验丰富的老师鼓励下,他们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并承担责任。四是学生偏爱大众传媒的学习资源表明,他们不再严格局限于从单一途径理解课程,而是拥有从其他来源搜索信息的自由。五是以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抓手,以强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和引领价值为核心,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文化自信为目的。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涵,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管理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浓厚氛围,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与浓厚人文素养的合格人才为宗旨。

(三)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是大势所趋,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充分采用“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进行建构。在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只能在学校实现的过程,学习可以在学校以外进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大院校开设网上教学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鼓励学生在校外与学习之间建立联系,尝试“直播课堂+云作业+学习群点评”三位一体的在线教学模式。在一项针对学习方式的调查中显示,约33.6%的参与者首先选择了互联网,高于29.4%的教科书和28%的与朋友和老师讨论,这意味着更多的学生更愿意从互联网接收学习信息。随着世界日益全球化和多样化,信息和技术必然要进入到学习领域,采用线上线下教学丰富了“课程思政”的涵养模式,对网络一代的学生来讲也更加乐于接受。教师通过学习平台查看并统计学生预习情况,分析测试成绩并统计学生对课程内容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运用学习通平台,组织学生在手机上学习,用好一平三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进行督促学习,每次上课发布统计数据,提高对学生课堂纪律的管控水平,保证学生全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四)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深入强化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思路更多提倡螺旋式上升,追求小步子、扎实的思路。翻转式课堂提倡的是一种知识贯通式学习,让学生在比较、分析、判别等批判性思维引导下了解事物本质。把学生参与度、获得感作为检验课程思政实效的标准之一。在对学生的访谈中显示,他们更愿意通过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互动活动来学习相关知识,而不是通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来学习。这表明,尽管课堂教学通常被认为是提供教育的主要媒介,但应考虑教育环境以外的更广泛的背景,采用能调动学生自主性与积极性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渠道,促进学生对社会事务和道德发展的日益关注,深化课程思政的育化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思政引领,学生在参加“我的中国梦”经典爱国诗文诵读大赛、各类主题演讲比赛以及主持人大赛时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选用爱国主题材料的比例大大增加,爱国情怀显著提升。

(五)强化反馈机制

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之后,要注意及时反馈,强化学习效果。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建一个学习团队。每6—8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以此为单位组织课堂教学。改善大课堂普适性教学无法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弊端。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点评,以及小组之间取长补短,强化了学习的效果。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体会思想与知识碰撞的重要性和乐趣,并将这种见解正向地融入到课堂学习和日常思辨中去。三是教师在组织设计课堂教学时,应给予学生一个分享其学习经验和成效的空间和平台,着力于营造自由开放、力争上游的课堂学习环境和自由轻松的交流氛围。在学习通平台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自由互动无疑是加强了反馈机制。

(六)打造业务精、有觉悟、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在“三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实施课堂思政教学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增强课程设计能力,实现课程建设与自身提高的同步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对每一名教师既是机会,又是挑战。教师要立足学生,响应国家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加强自身学习,增强课程思政的设计能力。育人先要育己,牢固树立立德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不忘教育的初心,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内在契合,相得益彰是课程思政的最高要求。这就要求每个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本领域挖掘具体的专业知识点,开发其中思政内涵,做到大学语文课程与课程思政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七)构建教师和在校学生的学术交流合作利益共同体

教师作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引路人,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连贯愿景和多种实践的潜力。因此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打造一个学术共同体,淬炼与强化了师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和谐的关键是课内课外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携手的目的是寻求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与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科学真理和路径和社会进步的真理路径。教育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明学科研究方向,厘清学术发展前沿,严谨科学思维逻辑。大多数在校高职学生经历过与老师有学术方面的联系,例如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等之后 学生认为在与老师的合作中学会了许多,例如信心、责任感、尊重、合作和批判性思维等。这也是“课程思政”育化在课堂,成效在课外的有力佐证。

高职教育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通过对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6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2 %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育对坚定理想信念,培植爱国主义情怀有促进作用;33%的学生认为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育人效果,注重了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团队精神、就业能力。强化知行合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价值观,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体验国家发展的速度,增强“四个自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邵茜,李月梅.“大思政”背景下学生获得感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J]. 文教资料,2019(9):19-21.

[2]王國庆.课程思政冶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大学语文教育[J].文教资料, 2018(6):28-29.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