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的律动

2020-01-11蒋杏芬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52期
关键词:矫正行为习惯小学生

蒋杏芬

【摘要】“少若成天性,习惯自然成。”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对未来的人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者的共同追求。本文试浅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并研究运用有效的矫正策略以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矫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2-0009-02

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更是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反射行为,不为意志所轻易转移,这就是习惯成自然。“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无论在家庭里还是在校园内,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促使小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同时还能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人格。

作为班主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仍未完全养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需要加以矫正引导。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及带班教学工作中观察发现,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判断能力较弱,还不具备自控能力。同时,模仿能力强且好奇心重,如不加以正确引导,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亲子间、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也难相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上不主动,课后不自觉

小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科,储备知识,打好科学文化基础,为将来升学做准备,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但在笔者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多有课上不主动,课后不自觉的不良习惯[1]。在学校课堂中,虽然大多数学生能保持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态度,但却存在回答问题不积极、发言表达不主动的情况,在课上不愿意与老师进行良好的交流互动,很少主动提出问题,老师得不到正向反馈,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生活不自理,事事要依赖

生活自理能力在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以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笔者在多年带班教学工作中发现,小学生在生活中存在作息不规律,不懂得照顾自己,不参与家务,甚至事事依赖家长的不良习惯。其次,不少小学生都不会收拾书包,每每来到学校才发现忘带课本、带错课本或作业本不见的情况时有发生,丢三落四,没有计划性,不做准备。而在班级劳动值日安排时,有部分学生不懂劳动,有部分学生逃避劳动,懒惰成为了许多学生的主要缺点。而其中更为突出的是,小学生甚至是高年级小学生,仍不懂得照顾自己,事事需要依赖父母,即使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不能完成,缺乏生活技能,依赖性太重。

(三)人际交往差,品德待提高

人际交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具备较好协调能力的表现。同伴交往是小学生人际关系的主体,但是他们在实际交往中又会因性格方面的因素、缺乏交往技能、学习成绩高低等的影响而导致产生各种各样的障碍。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

(一)学生因素

学生在犯错中一方面是由于自身不知道所做事情是错的,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在6-12岁之间,社会经验与生活阅历较少,仍在形成系统价值观阶段,受限于心理发展水平,认知事物以表面为主,易出现难分生活对错的情况,且家长出于溺爱,也会以委婉方式纠错,或是掩饰错误,导致其养成不良习惯[2];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存在侥幸心理,缺乏自制力。部分学生尽管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但缺少将良好行为转变为自身行为的自制力,明知道某些行为不正确,却为了能够和同学有共性行为,也会去做,认为法不责众。

(二)学校因素

学校大多数老师对于行为习惯重要性有所认知,但却对如何培养学生习惯认知不足,其教育方法对于学生养成习惯有一定影响。如若教师仅拥有培养学生的热情,却缺少细化教育方法,则会起到相反的教育效果。并且,教师将养成行为习惯通常认为是德育主任与班主任的工作,在其他学科教师则对此有所忽视,导致教育割裂,影响教育连续性。而在行为习惯教育中,也通常是以广播、讲座等形式说教,专家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缺少交流互动,难以获得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效果。

(三)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学生第一所学校,其品行也是通过家庭教育形成,父母是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老师。家庭环境优劣,亲子互动交流等均对此有所影响。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通常为工薪阶层,工作时间较长,早出晚归,每天与学生交流较少,在行为习惯方面也缺少精力和时间对此加以思考,更何况是付诸实践了。所以,父母对于学生生活与学习习惯培养较为随意,导致教育不太理想。并且,在教育过程中,部分家长更加注重学生成绩,行为习惯对其则是摸不着的东西,只要不违反伦理道德,不违法犯罪即可,没有更多要求,导致良好习惯成为优秀成绩的配角。

三、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

现代文学家傅雷曾说:“无论如何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良好的意识和高尚的性情养成,离不开好习惯的养成,而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矫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加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一环。

(一)强化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目标

理想是人生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缺乏理想目标,人生将找不到方向。在班级工作中,应多开展以理想抱负和责任教育为主题的学习,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班级活动,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道德情操,丰富兴趣爱好,找到为之奋斗的前进目标,以理想信念促使学生加强学习的主动能动性。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动态,要善于發现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激励他们求知向上的自信和勇气,使之积极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3]。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把主动学习、按计划完成作业、照顾自己作为目标,从每日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向目标靠近;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则把诚实守信、独立学习、体恤他人作为目标,“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将他律转化为自律。

(二)从细节抓起,培养好习惯

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获得,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重复良好的行为。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时应及时加以纠正,从细节抓起,鼓励学生的好行为,把细节放大,要利用好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努力,得到被肯定、被表扬、被奖励的自豪和喜悦,并长期坚持,使班集体中形成自觉行动、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4]。无论在课堂学习还是课后学习,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都应加强引导,反复训练,并适时地检查督促。如,在监督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准备学习用品的习惯,教师可每次下课提醒学生准备、收好学习用品,将其放在书桌左上角。当一段时间后,教师不予提醒,只用行为引导,让学生明确教师用意,能够迅速根据要求准备用品后,方让学生自由活动。长期坚持后,学生自然形成习惯,且及时与科任教师沟通,通过相互配合以深化实践效果。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积极备课,用心教学,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对学生存在的言行举止问题,不忽视细节也不放大问题,查原因找方法,适时适当地纠正和引导,借助行为规范,让学生学会自律,规范举止。

(三)家校共育,合二为一

教育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学习社会规则,将其内化为自身一部分,并将所学社会规则与品德外化至日常生活中。而真正的教育則需要基于学校教育与家庭合作构成合理,有助于学生培养行为习惯[5]。家校共育主要是由于尽管校园是小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主要阵地,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良好的家庭教育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里发生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中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因此要加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不可缺位,父母角色不可替代。家庭教育应密切配合学校教育,缩小学校和家庭之间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别,优化孩子受教育的条件,共同重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实现家校教育合二为一。因此,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可设置长期家校共育合作机制,小学对于家校沟通较为重视,但通常下放至班主任执行,缺少校级人员统筹管理,难以对合作事项加以指导。所以,小学可专门设置家长管理会,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的方式,做到双方有效沟通,以传递正确教育孩子理念。并且,还可展开“家长进校园”活动,优秀家长拥有一技之长,可为其他家长与学生进行讲座,以搭建平台分享经验;另一方面,则强化网络交流,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新平台,可以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建微信群或QQ群,有助于学校和家长能够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了解学生情况,或是借助此平台分享教育心得,增加家校沟通频率,以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统一标准,做好孩子有效管理工作。

(四)榜样教育,示范引导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榜样拥有无声的力量,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模仿的最佳年纪,因此,老师、家长严格要求学生、孩子能做到的,首先要自己做到。“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如沐春风,润物细无声的。在学校中常见学生“挑”老师情况,在主科老师与班主任面前表现良好,其他术科老师上课,则将此良好习惯抛之脑后,必定会影响小学生习惯养成。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先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保持良好的习惯和品行,在校园中给小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成为学生学习效仿的对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借此为小学生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意识。并且,加强教师培训,选择优秀一线工作者,如优秀教师与班主任,培训学校各科老师,改进其培养学生习惯方法,以此达成合力,通过全方位的渗透方式,以培养学生习惯。

结语

小学作为学生生涯的起点,是塑造学生品格,奠定未来基石的关键时期。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环境、校园文化、课堂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都可能在将来对人生的道路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矫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老师和家长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积极面对问题,追根溯源,采取方法,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把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规范到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轨道上来,使之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春雨.爱是教育的灵魂[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1年第4期.

[2][英]简·沃德尔.重复性行为变成习惯的时间研究[J].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2009年7月.

[3]任小娟.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矫正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102-103.

[4]景天鹏.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

[5]熊宇香.宽容与爱心促成长——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

猜你喜欢

矫正行为习惯小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改良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