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科护士培养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衔接的现状

2020-01-11李雪珠李国宏

护理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专科

李雪珠,李国宏

(1.东南大学医学院,江苏 210009;2.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专科护士(speciality nurse,SN)指在某一特定专科护理领域完成了专科护士所需的教育课程,具备专科领域的护理技术和知识,并取得相应资格认证的注册护士[1]。2010 年,国务院开始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的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专科型、高层次”临床护理人才。《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2]中指出:建立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护理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的紧密衔接。现阶段,专科护士培养和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核心能力体系构建、培养方向等环节具有共通性和关联性,将专科护士培养与护理专业学位教育进行有效衔接,是培养以专科为导向的临床高级护理人才的有效途径,既可促进护理专业学位教育与护理人才评价制度以及护理行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又有助于明确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的职业定位,体现护理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优势。本研究通过梳理专科护士培养与专业护理学位教育的现状,以期为探索两者培养衔接的可行性方案提供参考。

1 专科护士与MNS 培养现状

1.1 专科护士与MNS 的角色定位及培养目标

1.1.1 国外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专科护士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解决复杂临床问题、改善病人结局、缩短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5]。Broody[6]指出,专科护士是某一专科领域具有较高护理水平,可以在临床护理、教学、会诊研究等多方面发挥业务技能的人才。美国高级实践护士(APN)[7]定位于急慢病的护理及促进健康的临床决策,同时将教育、科研、管理、领导与咨询功能与临床功能相结合,与护理同行、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员形成团队合作发挥角色功能。美国护士协会(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ANA)公布了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架构[8],包括健康问题管理能力、建立并维系护患关系能力、教育指导能力、质控能力、领导与磋商能力、文化能力、个人专业发展能力,其培养目标涵盖直接提供临床服务、领导与决策、教育与指导、科研4 个方面。

美国护理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AACN)制定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具有各专科领域护理特长的高级实践护士及护理指导者,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更好地服务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人群[9],其中APN 包括护理麻醉师、护理助产士、开业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等不同的岗位角色。

1.1.2 国内 国内专科护士培养属于继续教育,培养目标聚焦于专科护理实践知识与实践技能。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目标为例,梁园园等[10]研究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3 个维度指标,包括危重症护理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管理学基本知识,临床护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定位于培养危重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应用型人才。

国内MNS 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常见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将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位于专科型护理人才,即毕业时业务水平达到高级专科护士的初级阶段,但是没有界定和细化各专科方向的MNS 培养目标。

国外专科护士内涵丰富、角色多元化及培养目标明确,美国护理硕士教育已形成了专业特色明显、培养目标清晰、课程设置合理的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9,11‐12],直接实现培养APN 的目标;国内专科护士角色内涵模糊、培养层次不清晰、培养目标无统一标准,护理学硕士教育与专科护士培养间尚未建立有效衔接关系。

1.2 专科护士培养与MNS 教育的课程设置

1.2.1 国外 美国各高校护理学院都设有专科护士培养计划,但根据专业不同,课程设置存在差异。AACN[13]的专科护士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和专科课程3 个方面,培训内容包括理论课程学习和临床技能实践。以美国疼痛专科护士[14]为例,课程设置采取学分制(理论和实践),理论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疼痛专业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是必修科目,内容有护理理论、护理研究、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高级健康评估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包括:①疼痛护理学基础,即疼痛护理学、疼痛管理的哲学、疼痛管理的相关概念、疼痛管理伦理学、安乐死及疼痛的病理生理学等;②疼痛管理的临床应用,即疼痛药理学、急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儿科疼痛、临终病人疼痛评估和管理以及疼痛管理后的质量评价等;③疼痛管理相关理论,即疼痛支持性护理理论、疼痛管理模式等。临床实践安排在医院和社区完成,使学员适应不同模式下的病人管理。

美国护理硕士课程包括核心课程、高级护理实践核心课程和专科课程三大板块[15],核心课程是必修科目,如健康和社会政策、临床证据评估等;高级实践护理核心课程是根据不同专科方向制定的,如高级生理学、高级药理学、高级护理实践等课程。澳大利亚护理专业学位课程设置采用“四维课程开发框架”,包括国际护理实践展望类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类课程、教学和评估类课程、护理制度完善类课程[16]。

1.2.2 国内 《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规定专科护士的培训应包括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和专科课程,具体的教学大纲及课程由各培养单位自主设置[17]。国内学者对不同专科领域的专科护士培养课程设置指标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专科护士培训课程体系。邱莹等[18]构建了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课程指标,涵盖了8 个一级指标、35 个二级指标、125 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围术期护理概论、围术期病人术前护理、围术期环境、手术病人安全、感染控制、麻醉护理、手术切口愈合、手术基本技术。丁岩等[19]建议手术室专科护士课程涵盖护理概论与护理技术、临床解剖学、病理生理学、手术室护理学、手术配合和操作技术、手术室职业安全与防护、手术室安全管理、急救护理技术、护理管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医学统计学、循证护理学等16 项。

关于MNS 课程设置,国内院校多由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组成,公共必修课一般包括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医学统计学、体育等;专业必修课一般包括护理理论、护理研究方法等,选修课则根据学校不同会有所差别。周碧云等[20]构建了MNS 理论课程,由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必修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学术活动四大部分组成。专业必修学位课程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论、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新进展、专科护理理论与实践和循证护理理论与方法;专业选修课程包括高级健康评估、评判性思维与临床决策、临床护理与诊疗技术进展、人际沟通与交流;学术活动包括人文与科学素养系列讲座至少8 次、学术研讨活动至少2 次和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 篇。第二军医大学MNS 课程在此基础上增设了教学实践部分,北京协和医学院MNS 课程由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方法课和专业课4 个部分组成[21]。谭静等[22]以临床实践为导向、以服务病人和健康人群为目标,构架了“平台+板块+模块”的课程设置方案,值得借鉴。

由此可见,欧美国家已形成与专科职业岗位契合性较高的护理专业学位教学课程设置框架,国内课程设置体现了MNS 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但未实现与专科护士培养课程设置的一致性和紧密性。

1.3 专科护士培养模式与MNS 教育模式

1.3.1 国外 发达国家专科护士培训包括两种形式,一种为院校教育,需要经过2 年的护理研究生全日制学习,其护理硕士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相衔接,澳大利亚开业护士以及英国高级护理从业者都属于APN 角色,其培养模式都要求完成规范化的硕士或者博士的学位教育,通过国家资格认定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另一种是2~4 年的在职学习,其中日本培训周期为6~12 个月[23]、英国为32 周(约8 个月)[24]、德国为9 个月[25]。美国护理硕士学位教育将学生按照不同的方向进行培养,如APN 方向、公共卫生方向、感染控制方向、护理管理方向等,APN 方向培养直接服务于病人的高级护理人才,其学制一般为2 年,少数学校为1.5 年。

1.3.2 国内 国内国家级及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大多采取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部分专科方向采取与境外医疗学会联合培养的方式[26]。不同领域专科护士的培训时间大多为2~4 个月。李曲温等[27]初步构建了感染控制专科护士的培训模式,培训时间3个月(理论学习2 周+临床实践10 周);临床实践环节包括重症监护室2 周、消毒供应中心2 周、感染管理科4 周、自选与专业相关的科室2 周。江苏省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28]对每个学员实行跟踪管理,采取脱产分阶段集中理论学习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包括3 个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培训(3 个月)以及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糖尿病中心临床护理实践(2 周),培训时间为4 个月。

我国MNS 的学制一般为3 年,培养方案以临床实践为主,临床实践时间一般为12~18 个月[29],围绕临床实践能力开展科研、教学、管理等核心能力的培养。韩凤萍等[30]认为不同工作经历、不同研究方向的MNS 临床能力有差异,建议采取分层培养模式,构建科学、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也有学者建议将医院制定的培养方案和MNS 培养方案相融合,将高校资源和医院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同时借鉴专科护士临床实践环节,制定满足MNS 临床实践需求的培养方案。为了实现我国护理学科与国际接轨,实现MNS 培养成为高级实践护理专家的目标,不少专家学者都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MNS 培养方案[31‐33],已有部分院校尝试把临床实践作为专科护士与MNS 衔接培养的切入点。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MNS 与专科护士衔接培养模式已趋于一致,国内目前存在专科护士培养机构不统一、培养模式不规范等现象,同时MNS 培养方案各高校尚未达成统一。

2 专科护士培养与MNS 教育衔接的初步构想

2.1 明确并细化培养定位和专业方向 我国专科护士培养与MNS 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范畴的不同层次,在培养角色定位和涉及的专科领域方面存在许多相通之处,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等方面存在相互可取之处。但国内在两者的概念及职业角色、专业方向设置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这为两者的衔接培养带来了不确定性。在MNS 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各大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学位培养科学化、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脱节的现象,轻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MNS 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专科护理能力相对薄弱,达不到专科护士的业务水平,毕业后难以胜任临床专科护理的岗位,国内专科护士存在角色定位模糊、专业方向细化不明确,同时MNS 培养方向设置宽泛,如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的MNS 专业方向分为护理教育、社区护理、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四大方向,与专科护士培养岗位不匹配的专业方向设置为两者的衔接培养带来了挑战,不利于临床实践环节两者的有效衔接,也不利于实现专科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明确并细化两者的培养定位与岗位职责/角色、统一两者的专业方向设置,更有利于培养模式的衔接。

2.2 构建基于核心能力的衔接培养课程方案 科学、严谨的课程设置是保证衔接培养质量的基础,将护理硕士教育课程涵盖专科护士课程内容,使护理专业学位课程内容最大化地满足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要求。Millberg 等[34]指出将专科护士培训课程提高到MNS 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专科护士应对临床复杂护理问题的循证能力,这为专科护士与MNS 培养衔接提供了思路。Scott 等[35]基于核心能力构建了MNS 过渡到重症监护室专科护士临床实践课程,包含医学基础知识、职业发展、诊断学、药理学、护理程序、机械通气、疑难病例管理、临终关怀及病人安全9 个维度。钟清玲等[36]研究中建议在培养能力框架下重新整合专科护士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训课程。将不同领域专科护士培训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内容融入衔接模式下MNS 培养体系,这是实现两者衔接培养的关键环节。

2.3 构建教育资源融合、共享的培养方案 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应加强协作沟通,尤其是护理学院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护理院校可以和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之间尝试资源共享,将地区优势的专科培养领域与高校资源相结合,在细化MNS 专科培养方向的同时,搭建培养合作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以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具有地区特色和优势的专科护士和MNS 培养衔接方案。已有部分院校在招收MNS时招收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这种方法值得借鉴。未来的研究要进一步关注及推动培养衔接相关管理者对政策的了解,解决如何择优选择与护理专业学位培养衔接的专科护士培养类型等问题。

3 小结

推进护理学专业硕士教育与专科护士培养衔接,本质是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需求衔接,此举对培养我国高层次专业护理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教育实践探索。因此,在相关政策支持指引下不断进行实验性研究,弥补现有培养现状的不足,抓住契机,形成科学、统一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角色及职责岗位标准框架,逐步构建适应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的、可行的、系统的专科护士与MNS 衔接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实现两者衔接共赢的障碍也不容忽视,求同存异、妥善协调两者间的差异,为专科护士与MNS 培养衔接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专科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安徽省医学会专科分会战“疫”在行动
重庆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成立大会召开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