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王檀教授治疗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用药规律※

2020-01-10胡少丹孙艳平郭恒恒蔡冬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间质性频数证候

胡少丹 仕 丽 王 檀 孙艳平 孙 峰 郭恒恒 蔡冬杰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指以肺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组疾病群,其病变不仅局限于肺泡壁,也可波及到细支气管等组织[1]。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而且对发病原因知之甚少,因此在临床诊治中存在诸多困难,其发病率、病死率高,病程长、预后差,中位生存期短,故针对ILD 的防治越来越受到关注[2]。王檀教授为吉林省名中医,潜心研究间质性肺疾病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3],对本病的治疗有着自己独到且系统的认识,选方用药时密切联系该病患者特殊的生理及病理特点,临证每多取得良效[4]。

本研究收集王檀教授辨治符合研究标准的600 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有效首诊处方,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客观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挖掘王檀教授治疗ILD 的核心药物、药类、证候分布及高频药物组成的聚类方组,客观分析王檀教授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学习和继承王檀教授治疗ILD的用药经验,也可为今后中医理法方药规律研究提供一个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资料来自2014 年1 月—2018 年12 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檀教授诊治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病历及中药处方,共收集病例600 例。病例资料内容均由王檀教授本人亲诊,学生记录存档,具体内容包括每一位就诊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相关理化检查、诊断、证型、治法及方药等。

1.2 资料筛选

1.2.1 纳入标准(1)符合间质性肺疾病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肺痹中医诊断标准;(3)病例数据记录完整。

1.2.2 排除标准(1)无确切诊断依据者;(2)仅以中成药或西药为治疗方法者;(3)因各种因素而数据不完整者。

1.3 资料整理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资料、病例信息及中药处方中所涉及的药名、药类、证候进行统一规范化整理。

药名的规范:对医案中出现的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具体参照《中药学》[5]教材。具体内容包括:(1)使用中药的正规通用名代替中药的俗称和别名;(2)合写的中药都统一拆分;(3)加工、炮制后的中药仍用原名。

药类的规范:参照《中药学》[5]教材对中药药物进行规范分类。

证候的规范:参照《中医药学名词》[6]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7],对在本研究病案资料中出现的证候名称进行规范化整理。

1.4 研究方法 将规范化整理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证候、治则、方药组成录入到新建Microsoft Excel 97-2003 工作表,建立患者数据库资料,并在中药的配伍及组成中,采用二值量化处理,对开立的中药记为“1”,未开立的中药记为“0”,并将规范化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一转换,以方便进行下一步数据统计分析处理。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正版SPSS 22.0 软件,主要运用以下数据挖掘方法。(1)频数统计:计算医案中高频药物的频数分布,并计算其占医案的百分比;(2)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频数分析 在本研究纳入的600 个病例处方中,共得到中药210 味,其药物使用总频次共计8656 次,平均每个处方中包含14.56 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大于50 次的中药共有53 味,这53 味药物的累计使用频次为6805 次,累计使用频率为78.6%,故在本研究中将前53 味药物划分为治疗本病的高频药物。根据频次大小排名,位于前十的药物分别是甘草,桃仁,麻黄,干姜,没药,白术,人参,熟地黄,蜂房,白芍。详见表1。

表3 中药频数及频率分布表(频数>50)

续表3 中药频数及频率分布表(频数>50)

2.2 药类频数 对本研究中出现的53 味高频药物进行药类频数统计,并将各类功效中的所有药物的使用频次加和并进行排序,结果显示53 味药物中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解表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其中补虚药占总用药频率的34.1%,为治疗ILD 的主要药物,提示在ILD 的治疗中,多以补虚为本,以祛邪除痹通络为标。详见表2。

表2 药类频数统计表

2.3 证候分布 本研究共纳入600 例病例信息,共涉及27 个证型,其中证型数目大于30 次的证型有8 个,分别是肺肾亏虚证、寒饮伏肺证、脾经伏火证、肝阳上亢证、肺脾气虚证、痰热蕴肺证、瘀血痹阻证、痰瘀互结证。其中肺肾亏虚证128 例,所占比例最大,达到21.4%,提示该病的主要病因为阳虚肺寒、肺肾亏虚,症型排名第2 位的是寒饮伏肺证,提示在诸多导致ILD急性加重的因素中,仍是以寒邪为主。详见表3。

表3 患者证候频数分布表

3 讨论

通过统计600 例ILD 患者的处方,将53 味中药中出现频次大于50 次的高频药物按照《中药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得到王檀教授使用中药汤剂诊治ILD 患者时,最常使用的中药可分为7 类,分别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理气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临床上,ILD 患者以体虚为常见病机,而寒饮、瘀血、痰浊、湿邪等则是使其致病或急性加重的因素,若风寒湿邪挟凝滞之痰饮、瘀血阻于肺络,痹阻不通,则成肺痹,故在治疗ILD 时,王檀教授以“痹”论治本病,辨证准确,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补虚药中共包含15 种中药,总使用频次为2318 次,占总用药频率的34.1%,提示王檀教授治疗ILD 时以补益肺气、调补脾胃为中心,同时平衡机体阴阳的用药思想。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使用频次分别为852 次、744 次、691 次,占总用药频率的12.5%、10.9%、10.2%,这几类药使用频次相近,提示王檀教授在治疗ILD 时兼以泻郁火、通内络、除痹阻。解表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频次分别为628 次、568 次、509 次,占总用药频率的9.2%、8.3%、7.5%,提示王檀教授在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中同时注重散外邪、畅气机、止咳喘,体现了王檀教授在治疗本病时注重标本同治的思想。

通过对600 例ILD 患者的证候进行频数分析发现,临证中共涉及肺肾亏虚证、寒饮伏肺证、脾经伏火证、肝阳上亢证、肺脾气虚证、痰热蕴肺证、瘀血痹阻证、痰瘀互结证等8 个主要证候。肺肾亏虚证及寒饮伏肺证为临床间质性肺疾病最常见的分型,频次出现90 次以上,占总证候的36.5%,本病基本病机为“虚寒”,其或因风寒湿邪外侵,痹着皮毛肌肤,经久不去,内归于肺,或因阳气不足,肺中虚冷,寒湿内生,痹着于肺。寒湿痹着日久,损及肺络,血行不畅,留而为瘀,终成阳虚肺寒,肺络瘀阻之证,“虚寒络痹”贯穿于间质性肺疾病的始终[8-9]。对于肺肾亏虚证,王檀教授立助阳补肺之法,对于寒饮伏肺证,王檀教授立温肺化饮之法,治疗有显著临床效果。

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王檀教授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探索王檀教授治疗ILD 的核心药物、药类、证候分型等,总结其独到的用药规律及辨治经验,发挥中药在慢性难治性疾病中的优势,为总结王檀教授学术思想奠定基础,对于继承和发扬王檀教授治疗ILD 的学术经验有重要意义,为间质性肺疾病中医临床治疗经验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间质性频数证候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
间质性肺炎不可逆转吗?
间质性肺炎不可逆转吗?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医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频数和频率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