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仲凡治疗咳嗽经验传承*

2020-01-10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竹茹连翘

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浙派中医许仲凡先生,上世纪50年代即为杭州四大名医之一,1962年被浙江省卫生厅评准为“浙江省著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丰富而又独特,断人生死,历历不爽,在民间享有“半仙”之誉称[1]。八十年代,其嫡传楼狄老中医将许老治“咳嗽”验方无偿捐献给医院,并开发成多种院内制剂,疗效可靠,深受广大病友欢迎。自参加工作以来,笔者有幸聆听楼老教诲。2015年末到感染科工作以来,采用楼老所传许老先生心法辨治咳嗽病证,收效甚佳。兹总结如下。

1 咳嗽首辨寒热,治用轻宣

寒性咳嗽当畏寒发热、或不发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热性咳嗽当发热不畏寒,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数便结。然岁至丁酉,流感天行,发病早期即见舌红、苔干、口干喜饮、尿赤溲艰,又有肢体酸楚、困重乏力,脉见沉弦而燥数。此属燥湿相临之象,为《黄帝内经》“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之病[2]。病邪夹湿,内与热搏,外为寒束,徒清热难去其湿,徒散寒恐助其热,过用温燥又劫伤其阴。治当以调节“气机升降”为要[3],用药当外宣太阴寒邪,内清肺经气分郁热,兼用如苍术、滑石、薏苡仁等透达渗利之品,使湿热燥寒一并散去,则热退而咳止。

病在卫分,桑菊饮、桑杏汤为主;病在气分,麻杏甘石可投。若兼有肢体困重者,加苍术、防风等味,仿王海藏神术散意;舌苔白者,加薏苡、滑石之流;口渴甚者,再投芦根、花粉;咽喉痛者,加连翘、牛蒡子、银花最妙。有业医者一见“流感”温病,即谓“下不宜迟”,苦寒直折,如清开灵、大柴胡,甚者清瘟败毒、连花清瘟之剂。热势或减、或不减,然咳嗽必剧,病必缠绵。现代医学认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咳嗽咯痰可以延续2~3周[4],而过用寒凉者,常迁延难愈,甚至达数月之久。

若患者素有停饮,或阳虚阴盛,病从寒化,其人常言心中烦、胸中塞而背微恶寒,已成小青龙汤证。心中烦而脉数者,加入石膏,常能一剂喘平。若因见畏寒、脉紧,即云病在少阴,而妄投麻黄附子细辛之类,再加用抗生素静脉滴注,四五日热或退或不退,则必见舌红质干、苔黄甚或焦燥,咽痒咳逆不止,终将酿成“坏病”。

2 病性既明,当别上下分而治之

先生认为,流感咳嗽,患者常热退而咳不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辨上下,大剂寒凉,邪反内陷,反至迁延。先生云“上者咽喉肺系也”,属于现代医学的咽喉炎等;“下者太阴肺脏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下呼吸道病变,如气管炎、肺炎引起的咳嗽。以干咳为主,痰少或前2~3天有痰、3~4天后无痰多为“上部咳嗽”。咳嗽初期无痰或少痰、2~3天后痰量逐渐增多者多数下部咳嗽,这种咳嗽病人有痰就咳、痰出咳停,良久有痰再咳、痰出不咳。

治上部咳嗽以清肺润喉为主,治下部咳嗽以清肺化痰止咳为主。治上部咳嗽,先生常在桑菊饮、止嗽散基础上,结合不同病位加减用药。如肺窍不利,鼻塞流涕,喷嚏时作,伍以防风、白芷、苍耳子;若病在咽喉,咳嗽咽痛,宗仲景桔梗甘草汤义,加用桔梗、甘草、西青果。若见咽喉瘙痒,连声作呛,合以木蝴蝶、枇杷叶、白僵蚕、蝉蜕,严重者加用天竺子、白鲜皮、钩藤。病在咽喉以下,黄芩、桑白皮、浙贝母最为常用;痰多者则再加芦根、瓜蒌等品。

3 病位既知,当审邪之有无、肺之温凉,参伍以用

咳嗽之人,若痰多苔腻,多为邪浊在里。若见痰黄质稠如脓,痰热之象显现,方中选加1~2味清化痰热之品,如蒲公英、鱼腥草、山海螺、金荞麦、佛耳草等。若痰液清晰,色白多泡沫,此寒饮内停,干姜、五味子、细辛等能胜其功。若痰稠色白,湿浊之邪在里,则选莱服子、白芥子、半夏、橘红、海蛤壳之类加入方中。

若咳嗽无痰,咽干口燥,先生责之阴虚,北沙参、原麦冬常需伍入;凤凰衣能养阴清肺,诃子敛肺止咳,可用于久咳气喘、咽痛声嘶。若痰少久咳,舌上苔少或无苔者,内已无邪,不必一味清肃,当审虚在何脏,或以补气,或以健脾,或以温肾。惟痰咸脉细之人,群医皆谓甘能胜咸,先生则宗张景岳“肾经之痰”之说,认为“水泛为痰,无非虚证”[5],方中宜加入熟地、当归、五味子等味。

4 久咳不已,当审其脏腑,不可独治其肺

《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咳,非独肺也”。许多病人久咳之后,或见胸满气塞、胸痛如鲠,或见胁肋疼痛,或见咳甚呕吐,或见小便失禁,甚者腹满不欲饮食等表现。《内经》称之为心咳、肝咳、肾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等。对于脏腑之咳,先生用药也颇为精当。心咳者胸满气塞、如鲠不舒,瓜蒌、桂枝、冬瓜子常可收效;痰多苔腻,伍入远志常能取功;肝咳不已,方中加入黛蛤粉、天竺子,或中药汤剂送服黛蛤散;肾咳不已,腰痛胫酸,加五味子坚阴、补骨脂温阳,两药均有补肾纳气之功;胃咳之状,痰多者加半夏、竹茹,痰不甚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等;膀胱咳者,若气化不利,加桂枝、茯苓等药;若收摄无权者,则伍补骨脂、益智仁、桑螵蛸或合用缩泉丸治疗。三焦咳者,轻者加白术、厚朴等,重者再加丁香,或合用异功散、七气汤、木香顺气散等。

5 典型病例

王某某,女,27岁。住址:永宁街68号。门诊号91736。1963年4月30日初诊。咳呛自育产第2胎起,时愈时发。去年9月间生育第3胎,咳呛又作,经治半年未愈。咳呛频频,膈闷胸胁肩背疼痛连于筋脉,胃不欲食,四肢沉困,脉细数无力,苔薄白、舌绛。此系热毒蕴结肺胃,肺无清肃之权,拟清热解毒略佐透发。苏梗、炙前胡各6g,象贝9g,佩兰叶、炒竹茹、橘红各4.5g,紫花地丁12g,炒银花18g,青木香(后下)、白芷、生甘草各3g。5剂。

次诊:上方服后,咳呛诸症未减,胸腹及手反发出红粒许多,痒而难忍,状如风疹,此为热毒蕴结肺胃,肺无清肃之权,似无异议,仍宗前意出入再进。前方去苏梗、佩兰叶、炒竹茹、橘红;改象贝为12g,炒银花为9g;加连翘、荆芥各4.5g,苦丁茶6g,炙兜铃、保和丸(布包)各9g,甜葶苈1.5g。6剂。

三诊:服上方后,咳呛较缓,惟胸腹及手红粒发出更多,密而成遍,且波及脸面,仍抓痒难忍,再仿前意出入。前方去炙兜铃、连翘、荆芥、苦丁茶、保和丸、甜葶苈、青木香,加光杏仁、旋覆梗(布包)各9g,佩兰叶、炒竹茹各4.5g,嫩桑枝12g,制胆星2g。7剂。

四诊:服后疹粒仍不断发出作痒,而咳呛渐好,人亦感舒服。防过服辛苦之药化燥,仍照前意出入,略佐清润之品。炒玉竹片18g,元参、麦冬、象贝、花粉、炒银花各9g,川石斛6g,生甘草、炒竹茹各4.5g、青木香(后下)3g,茯苓、蒲公英各12g。7剂。

五诊:咳呛已趋愈,惟疹粒仍多,色转紫黯作痒,仍照原意出入再进,以善其后。地肤子、贯仲炭、花粉、人中黄(布包)、光杏仁各9g,苦参、白前各6g,青木香(后下)3g,紫花地丁、象贝、煅紫石英各12g,连翘壳3g。8剂。

狄按:咳嗽原因甚多,根据临床分析,该患者的咳嗽似属前贤所谓疹毒咳嗽,故先生初治以清热解毒略佐透发之药。然二诊时咳呛诸症未减,反出皮疹,先生审其病机未变,守法微调,“先治其里,乃攻其表”,不徐不疾,缓急有序,最后才以治疹毒为重。经治5次,得以收全功。

6 结语

咳嗽一病,罹患者众;咳嗽诸症,常日夜不休。虽非至危至重,亦损人正气,扰人生活,颇令人烦恼。业医者需得审其寒热虚实,有邪无邪,病位上下,脏腑相连;谨记邪在外重在透表,用药贵在辛润轻清;邪在内重在疏导,或宣或降,药忌峻猛;正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6]是也。久病虚咳,视其何脏虚衰,温之和之,补而不滞。切不可闻咳即镇,见痰即清,见热直折,妄投大剂清热、解毒、消导攻逐之品。如此,方能不引邪入里、不犯虚虚实实之禁也。

猜你喜欢

竹茹连翘
竹茹的本草考证❋
竹茹的临床应用及用量探究
经典名方橘皮竹茹汤历史文献考证与分析*
饮一杯尧羽连翘茶 品太行山河之精华
以《中国药典》为引考证竹茹止血功能
保和丸中连翘的作用撷菁
刘军平:连翘叶“炒”出致富路
关于连翘茶你知道吗
2015版《中国药典》连翘项下连翘苷、连翘酯苷A测定方法的改进
总裁出场自带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