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乳药用历史的本草考证

2020-01-10张红心竹剑平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陶弘景本草纲目性味

张红心 竹剑平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牛乳在我国使用已有悠久的历史,考古材料证实,在我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量的牛的骨骼。据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的甲骨文记载,牛已被当时普遍饲养,因此就有了牛乳的食用,出现了“乳”的文字。战国末年的《礼记·礼运》详细描述了以牛乳为原料制作奶酪的过程:“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第五卷详细介绍了乳牛饲养、挤牛奶以及各种乳酪的生产方法。牛乳作为中药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中:“微寒。主补虚羸,止渴下气。”以后本草均载有牛乳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和临床运用等,但内容互有出入,给牛乳的药用带来混乱。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著作,对牛乳的药用历史进行梳理,认为现代本草著作对牛乳的药用记载不够详细,且其中有误,现考证如下。

1 性味归经

有关牛乳的性味,自梁·陶弘景认为“微寒”以来,唐代《证类本草》沿袭此说,《千金要方·食治》更补充其味“甘”,以后历代大部分本草如《食疗本草》《本草备要》《要药分剂》《药性切用》《本草经疏》《本草分经》《本草求真》《本草易读》《本草新编》等,均持牛乳“性微寒、味甘”的观点。但《新修本草》却说它“性平,生饮令人利,熟饮令人口干,微似温也”[1]。《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随息居饮食谱》也附随此说,《重庆堂随笔》更谓其性温,不知依据何在?至于牛乳的归经,历代本草记载较少,《要药分剂》说它“入心、肺二经”,《本草再新》谓其“入肺、胃二经”。此外,牛乳的安全性,大多数本草均记载其“无毒”。因此,现代《中药大辞典》记载性味为“性味甘、平”[2]是不正确的,应该为性味“性微寒、味甘,无毒。归入心、肺、胃经”。

2 功能主治

有关牛乳的功能,陶弘景说它“补虚羸,止渴下气”,对其中的“补虚羸”,历代所有的本草均无异议。其它本草著作对牛乳“补虚羸”作用认定未变,只是更具体化了,如《肘后方》改为“润脏腑”,《本草拾遗》改为“润肤”,《药性切用》《本草新编》改为“滋润五脏”,《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本草征要》改为“润胃肠”,《日华子本草》《滇南本草》《本草经疏》改为“养心肺(血)”。对陶弘景所谓的“止渴下气”功能,大多数本草均沿引其说。《重庆堂随笔》改“止渴”为“补液”,《本草纲目》《本草征要》改“下气”为“利大肠”。由于牛乳性微寒,后世一些本草如《日华子本草》《本草分经》《本草备要》又增补了“解热毒”功能。

陶弘景未言及牛乳的主治,后世医家根据“补虚羸”的作用,认为牛乳可治疗“虚劳”(《千金要方》)、“病后虚弱”(《本草述钩元》)、“羸瘦”(《本草拾遗》);根据其“下气”作用,可治疗“小儿吐乳”(《千金要方·食治》)、“哕气呕逆”(《证类本草》、“冷气痃癖”(《本草拾遗》)、“气痢”(《本草纲目》)、“肉人怪病”(夏子益《奇疾方》);根据其“止渴”作用,可治疗“消渴口干”(《食医心镜》《本草述钩元》)、血热枯燥引起的便秘(《本草分经》)、“血少无痰”(《重庆堂随笔》);因其还能“解热毒”,故可治疗“风热毒气”(《千金要方》)、“黄疸”(《本草纲目》)、“噤口痢”[3](《本草备要》)等。此外,牛乳还可外用,如以牛乳少少滴入耳中,治疗蚰蜒入耳[4](《本草纲目》);牛乳饮及敷,治疗“蜘蛛伤”(《本草纲目》);牛乳拌云母粉、杏仁,夜涂旦洗治疗粉滓面(《圣济总录》);牛乳与朱砂抹口中,治疗“月内胎惊”(《本草述钩元》)等。

3 配伍应用

后世医家将牛乳与其它中药配伍,扩大了其证治范围,如与姜汁配伍治疗小儿热哕(《圣惠方》),与韭汁或姜汁配伍治疗“反胃噎膈”(《丹溪心法》),与硫黄配伍治疗“风毒脚气”(《肘后方》)、“风毒脚弱,痹满上气”(《补缺肘后方》),与荜茇配伍治疗“水泻气痢”(《本草备要》),与秦艽配伍治疗“黄疸、烦渴便赤”(《千金方》)、“伤寒、心神热躁、口干烦渴”(《圣惠方》)、“发背初起”(《本草易读》),与醋炙鳖甲配伍治疗“癖癥积聚”(《药性论》),与摩勒香配伍治疗“大风疠疾”(《圣惠方》),与钟乳石配伍治疗“虚冷人微溏”(《千金翼方》),与白石英配伍治疗“虚损劳瘦、皮燥阴痿、脚弱烦疼”(《本草纲目》),与雌黄、黄丹配伍治疗“癫痫、眼暗嚼舌”(《仁斋直指方》)等。此外,牛乳还被用作“药引”,如青木香丸牛乳下,治疗“气胀懒食(热者)”(《太平圣惠方》);踯躅花末牛乳调服,治疗“风湿痹痛,手足身体收摄不遂,肢节疼痛,言语蹇涩”(《太平圣惠方》);诃黎细嚼,以牛乳下,治疗“一切气疾、宿食不消”(《千金要方》),羊踯躅末,牛乳酒服,治疗“贼风走皮中淫淫痛,风湿痹痛,不遂言蹇”(《本草纲目》),四物汤用牛乳煎服,治疗“胃槁”(《本草备要》);橘皮汤用牛乳煎服,治疗“赤白下痢”(《祖剂》)等。《本草述钩元》还载有,用白茯苓末,以牛乳汁和膏,常服,能“不饥延年,肠化为筋,通神致灵”。

4 炮制辅料

历代本草还将牛乳作为中药炮制的辅料使用,如“槐实用铜锤捶破,乌牛乳浸一宿,蒸一伏时,晒干收用”[5](《雷公炮炙论》);“槐实,牛乳拌蒸”[6](《本草求真》);“不灰木烧要成灰,即斫破,以牛乳煮了便烧”(《本草拾遗》《本草品汇精要》);“木瓜切片晒干,黄牛乳汁拌蒸”[7](《本草乘雅半偈》);“莨菪子以头醋一镒,煮尽醋为度,却用黄牛乳汁浸一宿”[8](《本草易读》);“糜角,盛牛乳浸一日,乳耗再加,至不耗乃止”(《圣济总录》《炮炙大法》《本草害利》)等,而现代中药炮制已少有用牛乳作辅料,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5 注意事项

中药历来有所谓的“十八反”“十九畏”,即配伍禁忌,牛乳作为传统中药之一也不例外。如《证类本草》《食疗本草》就提出“越瓜不得与牛乳同餐”,《炮炙大法》认为牛膝“忌牛乳”,《雷公炮制药性解》认为威灵仙“忌牛乳”。历代绝大多数本草著作都认为秦艽畏牛乳。唐代《新修本草》说牛乳“生饮令人痢,熟饮令人口干”。因此《本草拾遗》提出服牛乳“必煮一二沸,停冷啜之,热食即壅,不欲顿服”,并“与酸物相反,令人腹中癥结”。故后世医家认为腹中寒冷者不宜服用,如“患冷气人不宜服之”(《食疗本草》),“凡人素有冷气虚膨者不宜服”[9](《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脾湿作泄者不得服”(《本草经疏》),“膈中有冷痰积饮者忌之”(《本草汇言》),“中寒肠滑者均忌”(《药性切用》)。但也有个别医家认为“若有痰火者,反能助痰滞膈而增病”(《重庆堂随笔》),这是误认牛乳性温之故。《千金要方》认为牛乳“合生鱼食作瘕”,所以《本草分经》提出牛乳“与酸物、生鱼相反”。《本草新编》认为牛乳“不可与米饭同食,恐生癥瘕也”,这是错误的。至于牛乳的品质,唐代《本草拾遗》认为“黑牛乳胜黄牛”,《随息居饮食谱》说“水牛乳良”,而现代均采用经高度选育而成的专门乳用品种如黑白花牛等产的乳汁,其产量虽高,但品质与我国传统的水牛、黄牛产的乳汁,尚缺乏药效方面的比较。

猜你喜欢

陶弘景本草纲目性味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陶渊明还是陶通明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陶弘景菜园求学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欲界仙都”的诗意栖居——陶弘景及其茅山诗文经典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