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初探

2020-01-10杨鹰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环节情境评价

文∣杨鹰

一、研究背景

如今的中学生都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一些信息技术应用方法与技能,但伴随着这种学习方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生被庞杂的网络信息吸引,沉迷于网络,声称“宅”就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学生喜欢呆在网络冲浪,对明星、偶像不仅津津乐道,也常常将对明星的喜爱展示在他们的信息技术作品中;在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方面,他们习惯于随手打开网络查找、下载素材,然后快速、简单地整合。这样的作品缺乏原创设计意识,没有个性,大同小异……这些日益普遍的问题对我们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身认知的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和研究范式, 具身认知强调人的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和相对应的行为活动方式而形成的。[1]具身认知提供了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考查学习绩效的视野,为教育教学转变认知和学习方式提供了指导思想。它强调身体、环境和大脑在认知中的作用,强调认知的情境性、动态性、生成性等。现以信息技术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七章第二节“多媒体作品的评价与修改”为例,谈谈基于具身认知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二、具身认知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具身认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环境的强调,认为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三者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基于此,教师可尝试以学生的身体感知和身体参与为重心,构建情境性、能动性、感受性的课堂,让学生用身体去感觉,用大脑去思考,用身体去行动。

(一)教学内容的情境性设计带动学生的自我认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结合我校举办的文化艺术节,学生信息部举办了一个校级的多媒体作品创作比赛。在作品评比阶段,我受到邀请负责组织活动的作品评比工作,而这时信息技术课堂正准备开始选修2第七章“多媒体作品的评价与修改”的学习。我以校文化艺术节这个大环境为契机,规划了一个课程活动专题:“我来当评委”多媒体作品评价专题活动,准备从学生中选出本次作品比赛的评委。本专题共规划了三个课时,参加选拔的学生可以小组的形式组队参加,要完成三个选拔任务:设计作品评价标准、修改两个原创作品、上台汇报展示。最终根据展示汇报的分数来选出前五名作为评委小组成员。

本次活动将课程融入真实的校园环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校园文化生活中,提高了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学生们参与热情明显高涨。

2.精选原创作品,促进学生的创意思维

考虑到学生的技术水平差异,为鼓励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在选择需要学生修改的作品时,我反复斟酌,制定了作品的选择原则:一是作品集成软件要相对简单,技术起点低;二是作品的原创性高,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三是作品设计比较粗糙,有较大的修改空间。最终我选择了四件应用PPT软件集成的多媒体作品作为待评价作品,具体的选择依据如表1所示。

这些富有情感、形象生动的作品主题均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作品中的精彩和不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选择这些作品的目的是引导网络时代喜欢明星、偶像的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事、发现身边事、思考身边事。这样的学习情境创设不仅让学习更生动有趣,也使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我想参与、我来设计、我做评价,这些想法通过思维和想象力的开拓不断地加强学生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教学环节的交互设计促进知识与思维的融合

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数字化世界)的不同,当今的学生思维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会乐此不疲地从网上下载音乐,上传照片,发送电子邮件。一些学生之所以不愿专心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与数字体验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单调而乏味。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足的与环境互动的机会,充分且恰当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觉经验,让学生在看、听、说、做中体验到学习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1.情感交互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在专题活动的第一节课中,我精心设计了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精彩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均是由上一届学生设计的优秀作品。因这些学生的成长背景相近,学习环境相同,兴趣爱好相投,故其作品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如在“青春祭”这个作品中,每一张图片均是由作者亲自拍摄并经过PS加工后的校园风景,悠扬的音乐和熟悉的画面让观看的每一个同学都沉浸其中。特别是在作品花絮中,设计者还将素材拍摄的过程和未处理的原图展示出来,由此引发了观看者的阵阵笑声。这种通过作品引发的情感交互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时,我适时加以引导:“当同学们上网无法找到满意的、可以表达自己创意的素材时,亲身采集、加工、制作不失为一种更有个性和效率的方法。”

第二个环节是待评价作品展示。这些作品虽然制作粗糙,没有背景音乐,文字图片排列零散,但其原创素材却不少。如有一段对物理教师的采访视频,被采访教师正是本届学生所在年级级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师。视频中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引发学生会心的微笑。此时,我问学生:“通过这个作品,你能清晰而强烈地感受、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吗?”学生明显有些迟疑,我接着引导:“同学们似乎有些犹豫。通过作品的这些素材,大家对创作意图还是能初步了解的,但作品的创意是否表达得清晰而富有感染力呢?”有的学生开始摇头。于是我趁热打铁提出:“我们前面欣赏了精彩的优秀作品,大家想不想也小试一下身手,试着修改一下这些略显不足的作品?” 众多学生开始露出跃跃欲试的表情。对比两个作品后,我提出专题活动任务——“我来当评委”。

2.合作探讨促进思维的碰撞

在专题活动第三节课,我设计了汇报展示和提问探讨两个环节。

在汇报展示环节,我对展示的内容和负责展示的人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展示时,各小组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展示,并安排本组的不同成员来负责解说。第一,结合评价的作品,阐述本小组作品评价标准的设计原则和思路。第二,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展示本小组对作品的修改,介绍修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三,在以上环节中,你的收获是什么?你对作品评价的理解是什么? 其中第三个问题,每个学生都要作答。

在提问探讨环节,提问小组根据展示小组的汇报情况提出问题,由展示小组成员回答,其他各组根据小组汇报展示的表现给出评分。每组的展示分数由各提问组和教师共同给出。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探究的氛围以此来引导学生自由表现,加强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会吸取他人作品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作品设计,提升学生设计多媒体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的生成性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具身认知反对单一的、线性序列概念的发展,强调学习内容应该从学习过程中生成而非事先给定。不可避免的是,具身认知方法建立的丰富环境会导致学生产生“困惑”,而这种状态是促进学习的最佳时机。在设计“我来当评委”专题课程时,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作品评价标准、点评并修改作品、成果汇报展示。为引导学生针对“困惑”主动探究,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步骤。

1.解析范例,明确探究的难点

本课程活动专题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指标评定法,进行作品评价。对于我给定的评价指标,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解读。他们会遇到哪些问题?设计出来的具体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客观、有效?这些均无法事先设定。故在展示了评价标准的范例后,我提出了问题:“作为评委的你,在评价作品时,是如何解读这些评价指标的?比如,怎样算‘表达形式新颖’?请各小组在展示汇报时做具体阐述。”听到此,同学们开始若有所思起来。而我则停止了对范例的进一步分析,留点时间给学生交流讨论。

2.展示研讨,交流探究的成果

某小组在汇报展示时提到:“我们的评价标准分为三个指标:一是创新性,二是艺术性,三是技术性。我们小组认为,创新性是一个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最重要的指标,同时创新也是新时代青少年必备的素养,如果作品的创新性强,就会增加作品的吸引力。二是艺术性,它是创新的体现,可以让作品看起来更舒服。三是技术性,它是作品创新性、艺术性的保障。因为技术掌握得好,应用得好,就可以使作品更完美地展示给观众。这个评价标准是我们根据老师提供的范例和我们的理解设计出来的。”学生的解说让我非常惊喜,他们关注了评价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各指标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这即是构建指标体系时的系统性原则。

任何知识都是一种个人知识与客观知识的互动、创造、转化、整合与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实际生产之中,学生成为与其他学生、教师进行合作的知识创造者。[2]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环境和大脑在认知中的作用,强调认知的情境性、动态性、生成性等。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特质、动机、意愿,将学生置于一个基于个人的身体、经验、实践、行动,以及与情境、生活等互动的学习环境中,进而带动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激发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探究,促进学生知识与思维的融合。

猜你喜欢

环节情境评价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