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他们成为京剧观众,而不只是王珮瑜的粉丝

2020-01-09周青辰

南方周末 2020-01-09
关键词:京剧跨界

文 周青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瑜乐京剧课”入门导赏。

观众太新了,看戏时不知道怎么叫好

在综艺舞台上高频曝光了两年,2019年,王珮瑜突然从大众视线里消失了。

王珮瑜第一次在综艺节目中亮相,是《奇葩说》第四季,她把京剧的三个基本招式“惊提”“怒沉”“喜展眉”演绎得通俗有趣,又和京剧票友蔡康永切磋了《武家坡》中的名段“八月十五月光明”,一亮嗓,浑厚圆润,技惊四座。后又凭借在《朗读者》《同一堂课》等热播节目中担任嘉宾,一时间,京剧名角儿王珮瑜“出圈”了,粉丝暴涨,一度一张票价炒到两三千元。

有相当一部分人之前从未听过京剧,因为王珮瑜,头一遭走进戏院。王珮瑜渐渐惶恐起来,她认为这不是京剧该有的常态:“京剧应该是一百张票卖出六七十张,还有一部分一定是卖不掉的。”

新粉丝带来新问题。有好几次票早就售空,可是演出的时候,观众的反应却十分冷清。是自己的表演出了什么问题吗? 后来才了解,原来这些观众太新了,不知道怎么叫好,也不知道该在什么段落鼓掌。

王珮瑜开始意识到:“我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是引导他们成为京剧观众,而不是只顾做王珮瑜的粉丝,那样太浅薄了。”

2019年初,她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粉丝的“深耕”上,通过新的演出方式和新戏,把那些忠诚的粉丝凝聚起来。

她退回到最古老的戏台。在上海宝山顾村龙现代艺术馆里,一座建于清代中叶的徽派古戏楼,成了王珮瑜理想的试验田。2019年10月起,王珮瑜和她的瑜音社运营起这座古戏楼,给它起名“瑜音阁”。

她退回到做戏的最初,花大量精力做传统戏的挖掘:“以前跟师父学戏,学完上来唱,唱完回来再学、再唱,做的是重复、单调的工作。这其实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过程。现在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回来再看,觉得原来那个山山水水好珍贵。角度完全不同了。”

唱念做打里都有中国人的生活礼仪

1998年,刚从上海市戏曲学校毕业、初出茅庐的王珮瑜,看到当时演出的常态是演的人比看的人还多。台上演员七八十人,台下观众才坐了几排,且都是老年观众。她去学校里对中学生做京剧的传播和普及。学生问:为什么要看京剧啊? 当时她没法回答。

现在,说起京剧的好,王珮瑜滔滔不绝。京剧里面有中国文化,唱念做打里都有中国人的生活礼仪。中国人最讲礼,戏里有很多关于礼的表达。“比如说平辈之间看见了,作个揖;不知尊位驾到,有失远迎,当面恕罪,岂敢、岂敢,来一个客套;君臣之间,碰见了先不说话,撩袍跪下,叩见;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在家里见了面也要互相问个好;主客之间更要彬彬有礼,主人要主动站起来‘推个磨,眼睛上下打量表示关切,把他请到客位,客位在舞台的大边,我们叫大边,就是观众看上去的右手。这种礼都涵盖在表演当中,是很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不刻意。戏里的礼给我们今天的行为很多的滋养。”

王珮瑜发现,西洋演出特别注重导赏:演出前,艺术总监出场,简单介绍一下今天演出的内容,乐曲表达的重点,观众该带着何种情绪来欣赏。这给了王珮瑜以启发:“你在演出之前去做一个导赏,最后你会发现,解释本身也变成了表演,也变成了一种呈现。”

公益讲座“瑜乐京剧课”由此诞生。王珮瑜在每场演出开始前组织导赏会,为观众梳理戏中故事的来龙去脉。实践证明,有导赏的演出,观众明显多了起来。

火的不是王珮瑜,而是“跨界”这个概念

传播方式创新上最大的改变是2008年的“跨界”实验。北京奥运会这年,也是戏曲界的大日子,曲艺界泰斗马三立诞辰95周年,“梨园冬皇”孟小冬诞辰100年。借着两个大IP,马骞导演了《乌盆记》,第一次让相声、评书和京剧融合,讲述了一个包公智破命案的故事。马志明说相声,单田芳讲评书,京剧交给了有“小孟小冬”之称的王珮瑜。此前,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中,梅葆玖为“梅兰芳”配唱,而王珮瑜则为“孟小冬”配唱。

跨界京剧《乌盆记》很轰动,一时成了曲艺界津津乐道的盛事。王珮瑜明白,《乌盆记》火的不是王珮瑜,而是“跨界”这个概念。

她乘胜追击,和马骞联手,在2011年又推出了墨本丹青版《赵氏孤儿》。内容上,老戏新编,“马氏”跟“余派”结合,形式上,换掉传统京剧单调的舞台背景,代之以五幅水墨山水做天幕,声光电的视觉效果极为震撼。《赵氏孤儿》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连演三天,场场座无虚席,观众多是年轻人。

王珮瑜自此更加注重对京剧的包装。2013年,她在上海逸夫舞台做了10个月的传统骨子老戏展演,《朱砂痣》《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等几十年没有演的戏都跟观众见面了,上座率场场超过了九成。

2014年成立的王珮瑜个人工作室“瑜音社”,成员都是90后、00后。京剧年轻化,给了王珮瑜很多不一样的视角:“我有我作为专业从业者的骄傲跟底线,但是团队可以把这些东西用不同的语汇来表达。年轻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我给他们讲我不要什么,剩下都可以做。”

在团队的合力下,王珮瑜的个人品牌很快树立起来,她不遗余力地向一切时下受到年轻人青睐的、流行的传播手段靠近:在喜马拉雅电台开音频讲座、上小咖秀、把自己的表情变成表情包、上综艺、出书。

她也担任制作人,对传统艺术进行再造。从小剧场的《十两金》《春水渡》,到大剧场的《文图会》。《文图会》是2017年王珮瑜与马骞、马志明的再次跨界合作:传统相声《文章会》加汪笑侬老戏《张松献图》。马志明说《文章会》,王珮瑜唱京剧《张松献图》,马志明和搭档在《张松献图》中客串书童,再把马家传统相声《地理图》中的贯口放进戏里,用快板串场,老戏新装。

你永远不可能取悦所有人

从综艺舞台撤退回到专心于京剧艺术的传承上,她痛感到很多的不足。

一个是深度。作为余派唱腔的传承人,现在她发现几乎无处可学了——师承余叔岩的老先生们大多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也就两三人而已,因年岁已高,很多记忆也模糊了,一些腔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艺术传承应该有一个诚实的学术态度,不能瞎编,必须是依照这个流派的宗旨进行一些再创造,靠近余派的美学。但这一点跟观众又是没法说的:“他不管你美学的事情,好听就行了。这其实对艺术家来讲很危险,因为没有人质疑你唱得对不对。”

另一个不满足,是来自大众传播的广度。王珮瑜最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宣传方在一个视频标题中用了“网红”“中国第一女老生”这类词,王珮瑜不认可,可是对方坚持认为这样能引起关注,易于传播。“你永远不可能取悦所有人。”王珮瑜说。

展望未来,王珮瑜更愿意慢慢从演员转变成从事教育的人。“因为京剧这个行业是没有专职的老师的,很多老师都是演员改成的。我们这行缺乏系统的理论、方法。所以我们在做教育和传播,就是想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教育体系,而这是很花时间的。”

猜你喜欢

京剧跨界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红灯记(根据现代京剧样板戏改编)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Creative revisions of Peking Opera 京剧掀开新篇章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从“跨界”现象看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
许晴 影后跨界导演
跨界•匠杰
跨界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