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批评与借鉴

2020-01-09周建永

唐山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朱光潜弗洛伊德潜意识

周建永

(唐山学院 文法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在20世纪上半期,朱光潜是对弗洛伊德理论介绍较多的学者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唯一一位专修过心理学的文艺心理学学者。朱光潜在香港大学学习期间,就已经对弗洛伊德理论产生了兴趣,并著有《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一文。在留学欧洲期间,朱光潜对弗洛伊德理论作了专门的研究,在其著作《变态心理学派别》和《变态心理学》中对弗洛伊德理论作了大量的介绍,并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价值作了充分的肯定。朱光潜注重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实证性,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也很注重实证性;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研究关注艺术与人生,弗洛伊德也关注艺术与人生。这些共同点使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尝试着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借鉴。同时,由于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文艺创作与欣赏,而弗洛伊德理论的出发点是癔症和神经症,这使二人在一些理论问题上有根本的分歧,由此导致了朱光潜对弗洛伊德一些理论的批评。

一、朱光潜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研究

朱光潜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早期论文《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和专著《变态心理学派别》及《变态心理学》中。他1921年发表的《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一文,介绍了弗洛伊德理论。文章从“隐意识与梦的心理”“隐意识与神话”“隐意识与神经病”“隐意识与文艺和宗教”“隐意识与教育”“心理分析和神经病治疗学”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弗洛伊德的隐意识理论,具体涉及到弗洛伊德的隐意识理论的宗教观、神话观、艺术观、梦的理论和自由联想法等内容。朱光潜对弗洛伊德理论在文艺研究、宗教研究和伦理研究等方面的贡献持肯定态度,在当时介绍弗洛伊德理论的文章中,他的这篇文章是比较全面的。

在《变态心理学派别》和《变态心理学》中,朱光潜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研究更为深入。这两本书参考了弗洛伊德英文版的《释梦》《日常生活的精神分析》《性学三论》《超快乐原则》《图腾与禁忌》《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以及《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等几部重要著作,具体介绍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隐意识理论、梦的理论、压抑理论、升华理论、精神病理论和宗教理论。朱光潜在《变态心理学》的自序中说自己“学力浅薄”,不能对各家学说妄加批评,这是一种极为明智的态度。但在介绍弗洛伊德理论的同时作一番评价已成为当时国内多数学者的习惯,朱光潜也是如此。在肯定弗洛伊德理论贡献的同时,朱光潜认为,弗洛伊德理论存在泛性论倾向、缺乏生理依据,以及对隐意识、梦的解释过于牵强等问题。这些评价是否客观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回到弗洛伊德理论本身去寻找答案。

弗洛伊德是一位极为严肃的学者,自其精神分析理论诞生后,一直致力于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所以弗洛伊德理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在《论潜意识》《自我与本我》和《精神分析纲要》等著作中,弗洛伊德对自己的早期观点进行了大量修改,对本能的衍化,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关系,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都作了更进一步的论述。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弗洛伊德指出:本能包括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每种本能都可以衍化成其他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死的本能遵循的不是快乐原则,而是不快乐原则;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之间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也同样可以进行转化[1]。在《文明及其缺憾》中,弗洛伊德分析了文明与人的本能之间的关系:文明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人的本能形成压抑[2]。同时,书中对文明社会的弊端和宗教的虚伪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如果参考上述弗洛伊德后期著作中的观点,就会发现,死的本能的提出和对文明作用的重视,说明弗洛伊德并不是泛性论者;对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关系的进一步说明使潜意识和梦的理论也显得不那么牵强。至于说弗洛伊德理论缺乏生理依据就更是对弗洛伊德本人及其理论了解不够全面的表现,因为弗洛伊德早年就是做神经科学研究的,而且其著作对现代生物学理论的借鉴之处颇多。所以,和弗洛伊德在著作中运用大量证据和详细论述相比,反倒是朱光潜对弗洛伊德的批评显得有些证据不足了。朱光潜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后来的《悲剧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中,他一再强调弗洛伊德理论是有大量病例和医疗效果作证据的,要驳倒弗洛伊德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朱光潜的弗洛伊德理论研究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介绍较多,但对他的研究方法分析很少。在《癔症研究》《精神分析引论》和《精神分析新论》中,弗洛伊德介绍了自己研究精神病的方法;在《释梦》中,他介绍了自己解梦的方法;而有时他也会主观臆断。弗洛伊德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主要方法可以概括为病例分析法、内省法、经验分析法和逻辑推演法。朱光潜专修过心理学,在文学和哲学方面也造诣颇深,但他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家,苛求朱光潜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则勉为其难。朱光潜对中国弗洛伊德理论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介绍上。

二、朱光潜对弗洛伊德文艺理论的批评

在《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著作中,朱光潜把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运用到了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对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心理现象作出了全新的阐释,这是朱光潜对中国现代文艺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尽管朱光潜对弗洛伊德理论认同之处颇多,但还是对弗洛伊德文艺理论的偏颇之处进行了批评。在提出自己的美感经验理论时,朱光潜对弗洛伊德的文学是欲望的满足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在提出自己的天才观时,朱光潜对弗洛伊德的文学与精神病同源的观点进行了批评。朱光潜批评弗洛伊德的文艺理论,主要原因在于二人建立自己文艺理论的方法和出发点不同。朱光潜早期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文学、哲学和心理学三者的融合,他的出发点是文艺心理现象的特殊性,而不是普遍性。弗洛伊德建立自己文艺理论的方法是“平移”,也就是把自己的心理学理论直接应用到文艺研究中,通过其心理学理论的强大阐释力,来证明其心理学理论同时也可以是一种文艺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其心理学理论只是改变了应用领域,而理论本身并没有任何改变。换个角度看,弗洛伊德文艺理论的出发点不是文艺心理现象的特殊性,而是文艺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共性。

(一)美感经验理论中对文学是欲望的满足观点的批评

美感问题是美学史上的一个难题,对于什么是美感在美学史上存在着诸多争议,美感与快感的关系更是争论的焦点。朱光潜美感观念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他在1923年发表的《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一文中就已经认识到了“美术”的超功利性,后来留学欧洲八年,他又接受了克罗齐、康德、尼采等人的一些美学思想,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美感经验理论。朱光潜所说的美感经验是指人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产生的心理活动[3]115,他的美感经验理论是“形象直觉论”“心理距离论”和“物我同一论”的融合。他认为,美感经验中的直觉是一种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是“凝神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中,知觉和概念都不起作用,直觉的对象是形象;艺术品虽然和现实、人的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因为它以特殊的媒介为手段,所以拉开了人与现实、经验的距离,这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物我同一”是在心理距离和形象直觉的作用下物的情趣与我的情趣的往复回流。综合上述三点,朱光潜认为美感经验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在凝神观照中实现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美感与快感有着本质的区别。弗洛伊德对美感的看法与朱光潜完全不同,他从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出发来解释美感。在《作家与白日梦》中,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欲望的满足,这种欲望往往和性欲紧密相连,文学作品本质上是化了妆的欲望,写作和欣赏文学作品时获得的美感实际上是生理上的快感,或者说是性快感。从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认为: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不是对现实的超越;欣赏文学作品满足的是潜意识的欲望,不存在物我两忘的境界;欣赏文学作品获得的是潜意识中的性快感,这种快感就是美感。

朱光潜的美感经验研究始终结合着艺术实践,弗洛伊德的美感理论则是直接出自他的心理学,朱光潜正是看到了弗洛伊德对艺术实践特殊性的忽视,所以对弗洛伊德提出了批评,否认弗洛伊德所说的原始欲望的满足就是艺术所给予我们的特殊感觉。这种批评本质上是不认同弗洛伊德把快感等同于美感的观点。

(二)天才论中对天才与精神病同源观点的批评

文艺天才的成因是艺术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在文艺理论史上众说不一。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一书的第十四章中指出:首先,文艺天才既与遗传、环境和个性因素有关,更与后天的个人努力密切相关,所以天才要先掌握媒介的知识、传达的技巧,而且艺术创作实践也必不可少;其次,文艺天才还要有诗人的心灵。可见,朱光潜的天才观强调的是技艺的修养和心灵的修养,二者结合才能有文艺天才的诞生。弗洛伊德并没有明确地表达过自己的天才观,他的天才观主要体现在《作家与白日梦》和他对一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分析中。他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实际上是潜意识欲望的表达,有一些艺术家是在精神病状态下完成创作的。艺术家和精神病人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把本能的欲望升华,并且能够找到回归现实的路,而后者不具有这样的能力。可见,弗洛伊德认为天才和精神病同源,同时也并没有把艺术家和精神病等同。弗洛伊德对天才的这种解释是从专业心理学角度出发的,他的天才观是他的心理学理论向文学理论领域的跨界平移,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心理学理论没有任何改变,而且完全忽视了艺术创作的特殊性。朱光潜从艺术创作实践的角度出发,不认同弗洛伊德的天才观并提出反驳:天才可能有时患精神病,但是也有不是精神病的天才,至于不是天才的精神病更是不可胜数[3]308。这是对天才和精神病同源的否定。朱光潜的这种反驳是有力的,一语道出了弗洛伊德天才观在逻辑上存在的矛盾。

三、朱光潜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借鉴

朱光潜不同意弗洛伊德把他的性理论和精神病理论扩大化的做法,但对弗洛伊德的矛盾情感理论、宣泄理论和潜意识理论却比较认同,并在研究悲剧快感和灵感时借鉴了上述理论。朱光潜借鉴弗洛伊德理论有四点原因:第一,20世纪之前的悲剧快感研究多采用形而上学的方式,朱光潜认为这种方法过于抽象,也不符合近代心理学的要求。朱光潜想为悲剧快感研究找一个符合心理学标准的基础,而弗洛伊德理论以病例为基础,注重形而下的研究,这恰恰符合朱光潜的要求。第二,朱光潜对内省的方法非常重视,认为心理学研究绝对不可以忽视内省的方法[3]18。而内省的方法恰恰是弗洛伊德建立自己心理学理论的主要方法之一。第三,悲剧快感中确实包含弗洛伊德所说的矛盾情感,而且悲剧快感确实也有宣泄的作用。第四,灵感和潜意识确实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一)悲剧快感理论中对矛盾情感理论和宣泄理论的借鉴

《悲剧心理学》是朱光潜的主要学术著作之一,是他文艺思想的开端,同时也是“《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萌芽”[4]4。书中,朱光潜以近、现代心理学理论和艺术实践为基础,对悲剧快感进行了描述和阐释,提出了自己的悲剧快感理论:悲剧快感是“痛感中的快感”;悲剧净化是情绪的缓和;悲剧是生命力的体现,和崇高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证明悲剧快感是“痛感中的快感”,朱光潜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矛盾情感理论。在《图腾与禁忌》中弗洛伊德通过对塔布(Taboo)的分析,指出塔布一方面是禁忌,另一方面也是原始部落居民欲望的指向,原始部落居民对塔布有一种既爱且恨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一部分是属于意识的,另一部分是属于潜意识的。这种情感弗洛伊德称之为“矛盾情感”,它代代相传,在现代人身上仍然有所体现。朱光潜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矛盾情感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中忧郁的快感和弗洛伊德所说的“矛盾情感”是一样的,是“忧郁中的快感”,并进而推断,悲剧中的快感也是“忧郁中的快感”[4]164。从中可以看出,朱光潜正是通过对弗洛伊德矛盾情感理论的认同,来证明悲剧的痛感中包含着快感。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朱光潜所说的“痛感中的快感”和弗洛伊德所说的“矛盾情感”并不完全相同,弗洛伊德所说的“矛盾情感”中包含着潜意识的成分,而朱光潜所说的痛感和快感都是呈现于意识中的。这说明朱光潜对弗洛伊德的矛盾情感理论并不是照搬,而是按己所需,进行取舍、改造,以解决具体的文艺心理学问题。

朱光潜用弗洛伊德的矛盾情感理论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悲剧快感的存在,接下来他又用弗洛伊德的宣泄理论来解释悲剧欣赏中的“痛感中的快感”。宣泄理论并不为弗洛伊德理论所独有,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已经包含了宣泄的含义,但弗洛伊德却是对宣泄理论阐释最为系统的人,正是他使宣泄理论成了现代心理学的一部分。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一种愿望得到充分的表达时,就会得到一种快感,艺术是愿望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升华”,其满足的是潜意识的愿望;当一种痛苦得到表达时,也会产生快感。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对悲剧快感作了如下解释:在悲剧中,当痛苦得到宣泄时,欣赏者内心强烈的情感也到了释放,从而使内心的紧张感得到缓解,并产生一种“生命力感”;这种混合着痛感的快感,一方面和怜悯、恐惧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悲剧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有关[4]169。把朱光潜的解释和弗洛伊德理论进行比较,很容易就会发现朱光潜是在用弗洛伊德的宣泄理论来解释悲剧中的快感。但朱光潜没有仅仅停留在宣泄的层面,而是把悲剧快感提高到了生命力的层面。这种生命力是什么呢?按朱光潜的说法,它是心中神圣的火花,是不甘失败勇于冒险的精神,是高尚宏伟的气魄,是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崇高[4]206。这其中能够隐约看出康德崇高理论的影子。最后,朱光潜又给出了悲剧快感产生的另两个原因:其一是怜悯和恐惧,其二是悲剧的艺术美。朱光潜正是把弗洛伊德的矛盾情感理论、宣泄理论和康德的崇高理论结合起来,对悲剧快感进行了阐释,而其中能给悲剧快感以真正现代心理学阐释的就是弗洛伊德的理论。

(二)灵感理论中对潜意识理论的借鉴

灵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艺术创作中的灵感现象更是引起了众多美学家的关注,柏拉图所说的“迷狂”、严羽所说的“妙悟”都和灵感有着紧密的联系,但这些理论或者是对灵感现象的描述,或者是对艺术创作灵感来源的主观推断,都缺乏科学的依据。朱光潜从艺术创作实践和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灵感,当然是想给艺术创作灵感一个科学的解释。在朱光潜写作《文艺心理学》的年代,能用来解释艺术创作灵感而且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理论就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朱光潜认为,艺术创作灵感就是潜意识所酝酿的意象呈现于意识之中,朱光潜所说的“潜意识”英文对应的是subconscious,它大体相当于弗洛伊德所说的unconscious和preconscious之和。他认为灵感活动有两个特点:第一,灵感活动是潜意识的,它大半依靠联想,不受意识和理性的节制,活动更为自由,且杂乱无章;第二,潜意识背后的深层心理动力更多的是情感[3]300。上述朱光潜对灵感酝酿的描述,在弗洛伊德对潜意识活动特点的描述中都出现过,比如弗洛伊德也强调潜意识的形象性、情感性和非理性。所以可以推断,朱光潜是借鉴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来解释灵感的。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前意识理论极其复杂,如果把其直接运用于对灵感的解释,势必导致灵感问题的复杂化。如前所述,朱光潜借鉴弗洛伊德理论来解释灵感,反而使灵感变得更易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又何在呢?其实,朱光潜并没有完全照搬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前意识理论,而是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了修改,并且去除了其中与性有关的成分,然后用过滤后的弗洛伊德理论对灵感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总之,朱光潜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研究态度比较严谨,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介绍比较全面。他一方面肯定了弗洛伊德的本能、潜意识等理论含有片面的真理性,另一方面又不赞同弗洛伊德把自己的理论扩大化、绝对化的做法。同时,朱光潜也认识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文艺心理学价值,在其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借鉴了弗洛伊德理论,对文艺心理学中的一些问题给予了现代心理学的阐释,这正是朱光潜对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贡献。

猜你喜欢

朱光潜弗洛伊德潜意识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怕站而不怕慢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漫画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