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70周年学术论坛综述

2020-01-09王光森

泰山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专政逻辑民主

王光森

(江苏警官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2019年6月22日,由江苏警官学院主办的“纪念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70周年”学术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扬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山东临沂大学、江苏省委党校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论坛围绕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主要话语、理论体系、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西方学者的研究进展及其特点,以及习近平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新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凸显了论坛的学术旨趣。

一、《论人民民主专政》主要话语的提出及意蕴

自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的要求之后,如何从话语体系的角度展开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特别是对《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研究,就成了近年来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学者们围绕《论人民民主专政》主要话语如“人民”“民主”“专政”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诸多重要见解。南京大学王云骏认为,“人民”是《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话语之一,从一般意义上看,“人民”主要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而在毛泽东的视域中,“人民”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政治范畴;“大多数人”是对“人民”一词的最早指代,“组织化的大多数人”是对人民内涵的补充性解释,而这个解释与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民的整体性解释高度相容,但同时必须看到作为整体性的“人民”与作为组成性(或个体性)“人民”之间存在的现实张力。江苏警官学院刘宝村提出,“人民”概念是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核心概念,它既不同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学说中的“国民”“公民”等概念,也不同于近代以来中国先后出现的“民众”“平民”“国民”等概念,它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而提出的概念,同时又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形势对其范畴做出相应调整,这使得它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同时也具有突出的历史性和广泛性。江苏警官学院张灏认为,毛泽东是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从人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从社会主要矛盾或者历史发展任务等三个角度来界定“人民”概念的,因此毛泽东的“人民”概念具有阶级性、政治性和历史性等特点。

在探讨“民主”概念时,河海大学陶林强调,在毛泽东看来,民主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和思想,从其现实意义上说,民主更是一种国家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和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江苏警官学院杨在健从政治学的角度阐释了“民主”的含义及意义,指出在毛泽东的语境中,“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在这个意义上,人民民主专政是最高层次的民主制度,决定其他民主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统制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构路径。

在探讨“专政”范畴时,江苏警官学院刘宝村认为,专政不是专制,专政内在地包含了最大的民主,所以就其实施主体而言,专政决不是某一集团更不是少数人甚至某个人的专政,它是整个阶级的事业,需要也必须坚持最广泛的阶级合作和联盟。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赵娅对毛泽东视域中的“人民民主专政”内涵进行了解读,提出“专政”对人民来说就是民主、最大的民主,对阶级敌人来说就是一种暴力、阶级压迫的工具,在阶级、政党、国家存在的情况下,“专政”不可能消失,但更需要扩大的是民主,这就是毛泽东在“专政”问题上的辩证法和根本立场。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围绕“工农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等理论命题发表了看法,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二、《论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体系的形成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何时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存在怎样的逻辑进路?这样的逻辑进路是如何生成的?对此,学者们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判断一个理论是否形成科学体系,至少要考虑三个因素,即有没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理论基础、有没有着力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有没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2]。基于这个判断标准,江苏警官学院王光森提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主要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哲学基础;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主线”贯穿《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始终,构成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一些根本问题、基本问题,如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基础力量、基本职能、主要作用、历史使命是什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实行什么样的方针政策、需要重点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等,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都作出了明确回答,形成了相互关联的系统化观点[3]。扬州大学王世谊从文本研究的角度提出了相类似的观点,认为1949年6月30日,为了给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作好理论准备,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文章论证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任务、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以及各阶级在这一国家政权中地位等问题,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政权理论的完整形成。

2.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科学体系形成的逻辑进路。在认可“《论人民民民主专政》的发表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科学体系形成”这个观点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回应的问题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科学体系形成的逻辑进路,以此揭示毛泽东创造性构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体系的心路历程及思维方式整体性变革的轨迹。对此,南京审计大学吴汉全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体系,凸显了两条进路:一是观念进路,集中表现为“工农民主专政——民主共和国——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观念演进的路线;二是结构进路,突出体现为“阶级论——革命论——政党论——国家论”四阶梯结构生成的路线,而人民本位与民族独立则是贯穿这两个逻辑进路的底线思维。山东临沂大学吴永生认为,依据《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谋篇布局和思想表达,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体系形成的逻辑进路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考察:一是理论逻辑进路,即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吸纳、接受和中国式创造;二是实践逻辑进路,即对中国革命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三是历史逻辑进路,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大一统”思想的承继和转换。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体系逻辑进路生成的条件。作为一种理论形态,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基于中国现实需要进行理论创造的结果。这种“历史必然性”和“客观实在性”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生成的逻辑进路以及实现逻辑进路的基本条件。就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体系逻辑进路的基本条件而言,南京师范大学左用章从三个层面作出了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有用和管用、中国现实需要、毛泽东的主观努力三者的良性互动,推动了人民民主政治理论体系逻辑进路的生成。上海师范大学贾淑品提出,不能忽视列宁民主专政理论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的论述、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实践等对毛泽东站在巨人肩膀上创造性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重要影响。南京大学王云骏认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毛泽东的独创性贡献,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一点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

三、《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家都认为《论人民民主专政》“从历史、现实和理论的高度上”精辟论述了为什么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怎样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绘制了“新中国建设蓝图”,为人民民主专政新国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而在这次论坛上,学者们除表示赞同上述观点外,还从多领域、多视角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1.《论人民民主专政》与党在理论上的守正创新。南京师范大学左用章认为,《论人民民主专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理论创新和建树颇多,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光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坚守和创新,即党始终不渝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回答、解决中国命运、前途和发展问题,在这方面,《论人民民主专政》堪称典范,主要反映在以下四方面:一是追溯、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选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了如何建立新中国;三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思想方法论;四是长期指引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2.《论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立场。江苏警官学院刘宝村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对《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品格进行了研究,提出从人民利益出发讨论问题、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我们的立场,而《论人民民主专政》所设计的人民民主专政,从理论到实践都深刻贯彻并最终服务于这一立场,具体地说:“人民”概念的提出以及赋予的新内涵,标识了国家发展与最广大人民利益高度的一致性;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设计的核心——国体、政体的提出,凸显了人民的中心地位和主体地位,这是人民立场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具体落实;对“人民民主”的强调,为实现国家政权的“人民性”提供了制度保障。总之,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成果,《论人民民主专政》把人民立场高高举起,既保证了历史发展中绝大多数人当家作主的权利,也为通往未来理想社会构筑了现实路径。

3.《论人民民主专政》与统一战线。云南警官学院黄静认为,“统一战线”思想与“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战线”是革命的策略,而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设计的“人民民主专政”则是革命的直接目标,两者产生、形成、作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但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两者的地位和作用又有所不同。具体而言:从产生的时间分析,“统一战线”思想的产生早于“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萌芽;从历史地位分析,“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策略和三大“法宝”之一,“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目的和结果;从历史作用分析,“统一战线”策略推动了“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产生,并最终影响政权性质;从时代发展趋势分析,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凝聚共识和力量、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挖掘“人民民主专政”中的“人民性”,扩大人民民主,发挥“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

4.《论人民民主专政》与实现中国梦。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糜海波从实现中国梦的角度展开了对《论人民民主专政》价值的透视,并遵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演绎作出了如下分析: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和不懈追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价值理想。它的实现有一个历史前提,那就是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设计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的论述,充分彰显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强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也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核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持久动力;强调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为批判各种错误思潮、防范“颜色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四、《论人民民主专政》研究的国际视野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引起了西方的极大震动,也激起了西方学者对所谓“中国问题”研究的热情。而在研究“中国问题”特别是“研究毛泽东、毛泽东思想过程中,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因其重要性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他们的研究视阈”,并有一些成果陆续面世。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学术界对此关注不够、研究不够。在这次论坛上,学者们围绕着西方学者研究《论人民民主专政》涉及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交流,打开了基于国际视野研究《论人民民主专政》的一扇窗。

1.西方学者研究《论人民民主专政》呈现的突出特点。江苏警官学院王光森提出,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立论,也不管基于什么样的学术立场,在研究《论人民民主专政》的过程中,西方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是毛泽东所有著作中“最重要和最有新见地的文章之一”,[4]因此在他们的论著中多少都有所涉及。在西方学者的视域中,该文被认定为“最重要”“最有新见地”的根据,就是它基本完成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治话语的建构,而这个建构本身又蕴涵着多重逻辑:一是继承与超越:理论逻辑的魅力;二是偶然与必然:历史逻辑的穿透力;三是应然与实然:现实逻辑的巨大推力。

2.西方学者研究《论人民民主专政》呈现的逻辑关联。上海师范大学贾淑品提出,列宁和卢森堡都是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者,他们都渴望党能够协调处理好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虽然目标相同,两人的认识也不乏真知灼见,但他们却是既有过争论、斗争又有过一致和协调的;列宁和卢森堡关于民主与专政的认识及分歧,或多或少对毛泽东构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产生了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山东临沂大学吴永生认为,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也是“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脱离反动派的影响……并继续前进,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的思想,[5]虽然目前没有材料证明对阿尔都塞提出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有无影响,但在强调发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教育功能这一点上,两人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必然,需要给予学术解释。

3.国外马克思主义新阶级理论研究。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糜海波提出,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以及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在世界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张,资本积累的阶级结构也因此发生着历史性演变,形成了具有全球性、跨国性的全球阶级结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阶级理论”研究显示了阶级分析理论的空间转向,即:(1)阶级结构理论由简单化向复杂化转型;(2)阶级划分理论由一元标准向多元标准转化;(3)阶级斗争由政治领域向文化领域转移。而这一切都可以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阶级分析理论中找到某种因子,尽管在西方学者那里有时会遭遇误读。

五、《论人民民主专政》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渊源、精髓要义、时代价值,就成了当前学界首要的政治任务。在这次论坛上,学者们重点围绕《论人民民主专政》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关联以及习近平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提出了如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习近平对“人民立场”的传承和发展。南京财经大学耿步健提出,立场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它决定着一种思想理论或某一政党组织的生命力。《论人民民主专政》基于唯物史观和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精神,再次宣示了“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根本立场,从而为《论人民民主专政》获得持久生命力奠定了重要的价值观支撑。建党9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能够一路走到今天,并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最根本的秘诀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论人民民主专政》所倡导的“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立场”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八个明确”是《论人民民主专政》所倡导的“人民立场”在新时代的本质体现,“十四条基本方略”是《论人民民主专政》所倡导的“人民立场”在新时代的实践要求。

2.习近平对“民主”思想的新发展。江苏省委党校彭安玉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民主”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人民政协的新定位、人民政协的新使命、人民政协的新要求等三个方面发展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蕴涵的“民主”思想。江苏警官学院杨在健提出,当代中国人民民主专政重心应放在人民民主上,这是因为民主政治是国家现代化的政治表征,是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当我们谈论政治现代化时,注意力应该放在民主政治的发展上,当然,这不意味着放弃或淡化“专政”职能。在这方面,习近平提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等重要思想,就是对《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民主”思想的新发展。

3.习近平对“专政”思想的新发展。江苏警官学院王光森认为,“专政”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主要职能之一,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专政”职能都不能削弱,这些思想在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已得到充分阐释。进入新时代之后,由于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客观存在,不能不讲“专政”,只是根据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习近平对“专政”的话语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代之以“革命”“斗争”话语,更具有解释力。而在讲“革命”“斗争”时,习近平又重点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三个层面展开,着力强调要敢于、善于斗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高斗争本领,同时强调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维稳与维权、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习近平的这些论述,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把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表达的“专政”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4.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逻辑衔接与价值统一。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戴安良基于理论与逻辑发展的视角,提出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与《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阐述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一脉相承又具有创新的科学体系,二者在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为基础和脉络,实现了逻辑衔接和价值的有机统一。从理论上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相隔70年,但本质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二者实现了高度的逻辑融合和衔接。这种高度的逻辑融合和衔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合乎规律和逻辑的统一在理论上的表现。从价值上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具体的理论内容上也有差异,但是从本质上看,二者实现了高度的价值统一,主要体现在:“人民性”这一党的宗旨、性质上的价值统一;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和社会发展趋势上的价值统一;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上的价值统一。

猜你喜欢

专政逻辑民主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逻辑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创新的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略论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浅谈如何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论列宁《国家与革命》体现的新型民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