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列宁《国家与革命》体现的新型民主思想

2015-12-10陈长风

关键词:无产阶级专政民主

陈长风

摘 要:《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阐明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作用、消亡等基本原理以及国家与革命的关系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部著作也体现了非常丰富的新型民主思想。

关键词: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民主;专政

中图分类号:A8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061-04

一、《国家与革命》的写作背景概述

《国家与革命(马克思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是列宁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即将爆发、马克思主义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激烈斗争的情况下,于1917年8-9月间在位于圣彼得堡郊外的拉兹立夫湖畔隐居时写成的。

列宁在本书的《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自身所固有的并且不可调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和激化,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经济形式,为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1914年8月,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各自利益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这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大战,先后共有33个国家、13亿人口卷入进了战争。这种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组织密切融合在一起,竭力为掩饰战争的帝国主义掠夺性质,将自己装扮成战争的受害者,以国家处于战时紧急状态为理由,以“保卫祖国”为幌子,对广大劳动群众实行骇人听闻的剥削和压迫,强迫他们服劳役,服兵役,向他们转嫁沉重的负担。战争造成的空前惨状和灾难,加深了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激起了群众的义愤,在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等国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战和罢工斗争。因而使第二国际的所谓“阶级和平”、“国内和平”政策根本无法实现。

各帝国主义国家都加强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掠夺,迫使他们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强迫殖民地人民充当炮灰。这场战争同样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从而加剧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起了中国、朝鲜、印度、越南、波斯等东方被压迫民族的反抗,促进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二、《国家与革命》对十月革命的指导意义

1917年2月(俄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利用帝国主义战争造成的革命形势,发动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取得了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胜利。但是,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农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退出世界大战,还在继续剥削和压迫民众。这个时候列宁及时指出:“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革命和平发展的路线和方针,并不断揭露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和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妥协立场。工人和士兵抗议临时政府继续战争,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示威游行不断扩大。7月17日彼得格勒50万工人和士兵举行大规模游行,队伍遭到临时政府的机枪扫射,当场死亡工人、士兵达400多人;接着大肆逮捕布尔什维克和革命工人,捣毁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机关所在地和《真理报》编辑部,解除工人赤卫队的武装,迫害同情革命的士兵。7月20日临时政府又下令通缉列宁,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入半秘密状态。七月流血事件后,俄国的政治形势急转直下,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已经结束。由于资产阶级首先动用刺刀屠杀人民,使革命已经失去了和平发展的可能。于是布尔什维克党召开了第六次代表大会,制定了通过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为了赢得夺取政权的胜利,列宁认为迫切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武装布尔什维克党和劳动群众,使全党能够正确理解并执行党的正确路线,以便领导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同资产阶级战斗;同时使广大群众懂得“为了使自己从枷锁下解放出来,他们在最近的将来应当做些什么”,应当怎样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怎样夺取政权,怎样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等等,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这场伟大斗争。

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发展,把国家政权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需要解决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但是,“在几十年较为和平的发展中积聚起来的机会主义成分。使得社会沙文主义流派在世界各个正式的社会党内取得了统治地位。”各国的社会沙文主义者参加了资产阶级政府,支持帝国主义战争,赞成增加军费,用“保卫祖国的口号来欺骗群众,不但要觉醒的工人放弃阶级斗争,而且要工人为垄断资本家的利益同别国的阶级兄弟互相厮杀。这些沙文主义者卑躬屈膝地迎合本国资产阶级的需要,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鼓吹阶级调和,迷信“议会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遭到空前的攻击和歪曲。因此,列宁强调指出,“如果不在国家问题上反对机会主义偏见,就无法进行斗争来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特别是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影响。”“在歪曲的马克思主义风气空前流行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1]。

对当时的俄国来说,从理论上解决无产阶级革命对待资产阶级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具有政治实践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最迫切的意义”。战争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沙皇政府迫使大批青壮年充当炮灰,工厂停工、田地荒芜、国民经济陷于崩溃,后方居民缺乏衣食燃料,前线土兵饥寒交迫。因此,农民起义、工人罢工和反战示威不断掀起,士兵哗变不断发生。在这种革命形势的推动下,沙皇政府的危机加剧。从1916年6月到1917年2月,就更换了三个首相和六个大臣,沙皇政府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战争使俄国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俄国成了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结合点,是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环节。俄国无产阶级势必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突击队。

一个没有最有利于广大人民利益的纲领的政权是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的,所以二月革命后的资产阶级临时政权只能是沙皇封建专制统治覆灭后昙花一现的过渡。《国家与革命》既是二月革命之后俄国无产阶级夺取革命政权所需要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列宁建国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认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他敏锐觉察到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正在成熟,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无产阶级革命已不远了。为了适应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尤其为了解决俄国历史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列宁从1916年下半年起就开始从理论上探讨国家问题。

三、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进一步探索

《国家与革命》及时总结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阶级斗争的经验,继承、捍卫并大大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有效地指导了十月革命,是通过理论和实践对无产阶级新型民主政治的建设进行的艰苦探索取得的宝贵经验基础上集合成的具有伟大指导意义和传承价值的理论成果。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分析俄国过渡时期经济政治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必然性的思想。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2]。列宁在俄共(布)七大上关于修改党纲和更改党的名称的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苏维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的国家形式。他一再教导东方各国共产主义者不要照抄俄国的经验,而应该把握自己的民族特点来确定自己的革命和政权的具体形式。反复强调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而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下的继续。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民主革命过程中全盘照搬苏联模式造成的挫折和失败说明以王明为代表的自称所谓的“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理论权威”并没有遵从革命导师列宁的教导,更不懂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而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时候恰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列宁指出,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对于从封建制度中生长起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来说,还在旧制度内部,新的经济组织就逐渐成长起来了。无产阶级革命不是由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3]。列宁反复强调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他说,无产阶级专政的含义就是在推翻资本压迫的斗争中,在推翻这种压迫的过程中,在保持和巩固胜利的斗争中,在创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事业中,在完全消灭阶级的全部斗争中,只有一个阶级,即城市工厂的产业工人才能够领导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无产阶级专政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才能实现这种专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最高领导力量。它领导着国家的全部政治经济工作,同时党又必须通过苏维埃、工会、非党工农代表会议等传动装置同本阶级的群众取得密切联系,实现阶级专政[4]。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列宁根据十月革命后的经验,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形式、内容和任务以及基础和领导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大大发展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四、列宁建设新型民主的理论和实践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民主思想的创新主要是说明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使用有系统的暴力的组织[5]。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民主是一种残缺不全的、贫乏的和虚伪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只供少数人享受的民主[6]。无产阶级专政,即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将第一次提供人民享受的、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同时对少数人即剥削者实行必要的镇压。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提供真正的完全的民主,而民主愈完全,它也就愈迅速地成为不需要的东西,愈迅速地自行消亡。

列宁分析道: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这就是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真正本质,不仅在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国内是这样,而且在最民主的共和国内也是这样。摆脱议会制的出路,当然不在于废除代议机构和选举制,而在于把代议机构由清谈馆变为“工作”机构。“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机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构”[7]。

彻底发展民主,找出彻底发展的种种形式,用实践来检验这些形式等等,这一切都是为社会革命进行斗争的基本任务之一。列宁提出,将立即实行所有的人都参加国家管理,使所有的人暂时都变成“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列宁关于实行人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制的设想,十月革命后最初实行人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制的实践,很快被实行间接民主制的政治体制所代替。这种政治体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人民直接管理制转变为政党代表制。第二,从“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转向党“监督”苏维埃。第三,从工人直接监督管理企业转向国家管理企业。第四,由苏维埃的选举制和罢免制转向党的委任制。第五,从独立的人民监督转变为从属于国家检察机构的监督。第六,从强调革命法制转变为赋予肃反委员会以特殊权力。

五、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国家与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最有权威性的经典著作之一。它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家与革命》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恢复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暴力打碎国家机器的关于过渡时期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关于进入共产主义要经历的两个阶段的原理等等。这对启发、教育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确定对待资产阶级国家的态度,明确无产阶级对旧国家的任务;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对于革命人民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划清马克思主义与机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界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虽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其出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国家仍然是人类用国家政权的形式管理世界事务的方式,仍然难以被其它方式所取代。《国家与革命》所包含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在当时特定的历史阶段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人民提供了一个推翻封建专制和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性纲领。它不仅对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多个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于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的发展,都起了极大的指导和鼓舞作用。到了当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挫折,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形势以及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程度,虽然都不大同于列宁写《国家与革命》时的情况。但是,迄今为止,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国家制度之下,人们都无法避开国家问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政治生活,国家问题仍然是其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尤其是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与广大劳动人民,都面临着一个如何重新认识和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国家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大问题。而《国家与革命》中关于国家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仍然是人们研究、观察当代国家问题,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有力武器。

六、列宁论民主和专政的关系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写道:马克思提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8]。这个结论是马克思根据他对无产阶级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的分析,根据关于这个社会发展情况的材料以及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利益不可调和的材料所得出的。从前,问题的提法是这样的:无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解放,应当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革命专政。现在,问题的提法已有些不同了:从向着共产主义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非经过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不可,而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列宁分析了从资本主义民主到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民主,再到真正完全的民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必然性,指出:第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是受资本主义剥削制度限制的,仅供极少数人(富人)享受的民主制度,而大多数居民(穷人)却被排斥在社会政治生活之外。要使这种民主向前发展,无产阶级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广大人民群众才能争得民主;第二,无产阶级专政,不能简单地只是扩大民主。它除了使民众第一次成为供穷人享受、供人民享受之外,还要对少数人即剥削者实行必要的限制和镇压。这种民主与专政的结合,就是过渡时期形态与性质改变了的民主;第三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提供真正完全的民主,而民众愈完全,它也就愈迅速地自行消亡,当资本家的反抗已经彻底粉碎,阶级已经消灭,人们也逐渐“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因而不再需要国家这种暴力强制的时候国家才会消失。只有在那个时候,真正完全的没有任何禁止的民主才会实现。一旦民主发展到这种真正完全的程度,那么作为国家形态的民主也就开始消亡[9]。因此,列宁认为由资本主义民主向前发展即向共产主义发展,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决不能走别的道路。

七、《国家与革命》对当今中国改革的启示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学习借鉴了列宁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思路之后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不仅使民主的实现成为可能,而且为民主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夭地.毛泽东同志在解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时说:“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10]可见,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职能和历史任务之一就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而且首先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当前我国仍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面临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国家与革命》在国家特征、职能及其性质,无产阶级政权的形式、议行合一原则,防止无产阶级国家及其工作人员蜕化变质,共产主义社会划分阶段,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国家,民主及其发展过程与趋向,国家消亡等等问题上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甚至包括考察国家问题的科学方法,对于我们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国家与革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创作的,它必然具有当时的针对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列宁根据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和任务的迫切需要,着重于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革命密切相关的方面,强调国家的阶级属性与暴力特点,强调无产阶级非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不可。因此,列宁不可能充分阐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各个方面和一切细节,更不可能着手研究社会主义社会所遇到的国家与建设的关系问题。而今,对社会主义各国来说研究国家问题的重点,理应放到国家建设方面的任务上来。在中国,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才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5〕〔7〕〔8〕〔9〕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1,78,41,41,74.

〔2〕赵曜,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13.

〔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

〔4〕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

〔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1.

〔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无产阶级专政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列宁与列宁主义另一面
略论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