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复古晚年诗作中的老年心态与诗艺的成熟

2020-01-09陈兰村

台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用典诗作境界

陈兰村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戴复古(1167—1247),黄岩南塘(今浙江温岭市塘下)人。他是南宋后期的布衣诗人,活了81岁[1]。他一生多次外出漫游,时间长达40余年,出游目的是以诗交友,献诗于当官的人,以求提携和关照,文学史上称他为江湖派诗人。晚年回到家乡南塘,仍以作诗为生活的惟一寄托,认为“诗成胜得官”(《求安》)[2]237。

戴复古晚年诗作几近百首,检视其晚年诗作,可发现其晚年心态,主要表现为:思归求安,但求诗名;乐与亲属交往,享受家庭温暖;读书忘老,村居潇洒。从晚年诗作内容看,侧重表现为:关心时局,忧国忧民;多写乡居生活,多抒家族亲情。无论国事家事,更有真感情,更具真境界,更自成高格;从诗作技巧看,主要体现为:晚节渐于诗律细,其诗远宗杜甫,近学陆游,终显成效。增加用典,扩大张力,对仗工巧,更趋成熟。

本文主要探讨他的健康心态与他晚年诗艺更臻成熟之间的关系,以及晚年诗艺成熟的表现。

一、戴复古晚年心态表现

诗歌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离不开时代和作者本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讨论戴复古晚年的诗歌创作,当然也必须注意他所处的南宋后期的时政大局,更要注重其晚年的心态。南宋后期,国家仍处分裂状态,北方沦陷在金人手里,南宋偏安于江南,虽有暂时的安定,但人民时遭自然灾害,生活困顿。这些情况在戴复古晚年诗作里都有反映。

由于戴复古晚年定居海边家乡农村,结束了长达40年的漂泊生活,其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也随着稳定下来。这从他晚年的诗中所反映的生活和思想都可以得到证明。心态就是决定我们心理活动和左右我们思维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者说是指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从戴复古晚年的诗中可见他的晚年心态,主要表现为:思归求安,但求诗名;乐与亲属交往,享受家庭温暖;读书忘老,村居潇洒。具体说:

(一)思归求安,但求诗名。戴复古在《思归》二首中写道:“安贫不怕黄金尽,既老从教白发长。百计不如归去好,子孙相对说农桑。”“老矣归欤东海村,长裾不复上王门”,“分无功业书青史,或有诗名身后存。”[2]370这两首诗,都表示了他对回乡隐居的思考,认为自己已步入老年,应该回到家乡过安贫乐道的生活。身后留存诗名,仍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回家后的心理状态可以概括为“求安”二字。他在《求安》诗中写道:“愁来须强遣,老去只求安。”[2]237反映诗人老来但求平安、安稳的心情。他又在《饮中达观》诗写道:“人生安分即逍遥,莫向明时叹不遭。赫赫几时还寂寂,闲闲到底胜劳劳。一心似水惟平好,万事如棋不着高。王谢功名有遗恨,争如刘阮醉陶陶。”[2]341这首诗最典型地反映他老年所追求的安分心态。由儒家之入世无成到无奈归来,便以道家出世无为之等荣辱、薄功名、轻富贵安慰自己,寻求心理平衡,是大多数失意士人的思想历程,戴复古是此中转身之较成功者。他认为,人生安守本分,就是逍遥自在,政治清明的时代不要感叹不遇明主。有的人显赫一时,最终还是冷落寂寞。从容自得到底胜过惆怅忧伤。心情还是似水那样平静为好,各样事情如下棋一样,不为一棋之争伤和气为高。东晋时代的大官王导、谢安虽有功名,但也留有遗憾,怎么比得上魏晋名士刘伶、阮籍醉酒中的快乐。诗人以过去名人不同生活方式对比,讴歌人生安分的好处。实际是在提醒自己,要学会在心理上保持安静。

戴复古回乡后看淡名利,他在《题亡室真像》诗中早已发现,“求名求利两茫茫”[2]430,求名求利得不到,还是把名利看淡为好。但是他以写诗为精神寄托,甚至在诗中谈人生哲理。如《处世》诗中写道:“风波境界立身难,处世规模要放宽。”[2]437他的意思是与世人相处交往,在动荡不定的境地,心胸应该放宽。《少算》中写道:“吾生落落果何为,世事纷纷无了期。少算人皆嘲我拙,多求我却笑人痴。庭花密密疏疏蕊,溪柳长长短短枝。万事欲齐齐不得,天机政在不齐时。”[2]436这首诗多讲人生道理,要少算,不多求。不需要万事一样,可以追求不同。“万物欲齐齐不得,天机政在不齐时。”见出戴复古虽然此时有出世情怀,但并不笃信庄子的相对主义齐物论,这才是真实的戴复古。

(二)儿子孝顺,感受亲情。戴复古最后结束漫游,回乡安居的时间,在嘉熙元年(1237)年底,当时已70岁了,他才真正开始老年生活。在嘉熙元年(1237),他返乡经过镇江府访问吴渊,有诗一首,题为《镇江别总领吴道夫侍郎,时愚子琦来迎侍,朝夕催甚切》,可知儿子戴琦从家乡温岭赶到扬州老远来接父亲。其子孝顺,不言而知。诗的开头说:“落魄江湖四十年,白头方办买山钱。”[2]369嘉熙元年(1237),他回家前先到扬州,拜访了当时任扬州知州兼淮东制置使的赵葵(字南仲)。他写有七律诗《见淮东制帅赵南仲侍郎,相待厚甚,送买山钱》[2]368。赵南仲对戴复古待遇优厚,送了买山钱。所谓买山钱,指为隐居而购买山林所需的钱。典故出于《世说新语·排调》晋代高僧支道林欲买山作隐居之处。

戴复古回家后,儿子考虑周到,已为他造了新的小楼。他在《归来二首·儿子创小楼以安老者》之二云:“破屋不可住,如何着老身。喜于乔木下,见此小楼新。山好如佳客,吾归作主人。摩挲双脚底,无复踏红尘。”[2]205戴复古以前的老屋已破烂,见到儿子为自己造的新楼欣喜溢于言表,使他归家成了主人,不再受在外漂泊的苦了。儿子虽然不曾中举入仕,但对父亲照顾有加,这对诗人是很大的安慰。

(三)读书身忘老,村居自潇洒。读书可以忘老。陆游《不寐》:“读书有味身忘老,报国无期涕每倾。”戴复古也喜欢读书,《山村》诗写道:“村居自萧洒,况有读书声。”[2]518他在《无策》诗里检讨自己“晚岁未闻道,平生欠读书。”[2]182又在《归来二首·儿子创小楼以安老者》之一写道:“老去知无用,归来得自如。几年眠客舍,今日爱吾庐。处世无长策,闲时读故书。但能营一饱,浑莫问其余。”[2]205诗中透露他自觉“平生欠读书”,后来“闲时读故书”,虽然是自谦,但也可见其大有补课的觉悟。这对他晚年写诗用典多有关。(这一点下文会有论证。)

戴复古晚年手头有“买山钱”的积蓄,有自己的房子可住,更有自己写诗的爱好,注意读书,有亲情的归属。与诗友可交往,周围有相对好的小社会和自然环境,使他的老年生活平稳愉悦,处在相对无功利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影响着他的诗歌内容和诗艺。

二、晚年诗作内容特点

戴复古晚年诗在内容上侧重表现为:关心时局,忧国忧民;多写乡居生活,多抒家族亲情。无论国事家事,更有真感情,更具真境界,更自成高格;这些内容与戴复古晚年诗的意境创造有密切联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关心时局,忧国忧民。戴复古在回归乡里后诗作仍然关注时局,同情人民疾苦,非常可贵。他不因退居林下而颓废,老有所思,有所追求,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戴复古晚年关心时事,写出了《闻边事》:“昨日闻边报,持杯不忍斟。壮怀看宝剑,孤愤裂寒衾。风雨愁人夜,草茅忧国心。因思古豪杰,韩信在淮阴。”[2]248诗中抒发了戴复古真实的忧思故国的心情。他在《嘉熙己亥大旱荒,庚子夏麦熟六首》写了理宗嘉熙三年(1239)的大旱荒年,庚子年(1240)的夏麦成熟的景象,对受灾的饥民总是牵挂在心,发出“与人同一饱,安得米千艘”[2]219的感叹。他在《思归》诗中写道:“身在草茅忧社稷,恨无毫发补乾坤。才疏命薄成何事,白首归耕东海村。”[2]401诗人虽身为草民而从未做官,但仍忧虑国家,“身在草茅忧社稷”的精神与陆游的《病起书怀》诗里写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完全一致。如此忧国忧民,今天我们读之,仍然深受感动。

(二)多写乡居生活,多抒家族亲情。戴复古晚年归居家乡,自然与家族亲友接触增多。他在《岁旦族党会拜》诗里说:“衣冠拜元日,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2]216当时的元日,即今天的春节,戴复古家族团拜会,五代大小200人,互相交往,相处和睦。戴复古在诗里多次赞美晚辈,抒发对家族的亲情。如《侄孙仲晦、亦龙和前诗甚佳。其家有林塘之胜,兄弟和睦,日以奉亲为乐,用此韵以美之》,赞扬侄孙们“兄弟和睦,日以奉亲为乐”[2]207。他晚年在家乡常和儿孙辈诗词唱和,与侄孙戴昺诗歌交往尤多。如《侄孙昺以东野农歌一编来,细读足以起予》诗,赞扬“吾宗有东野,诗律颇留心”[2]229。侄孙新屋落成,他写诗祝贺,作《侄孙子渊新居落成二首》,赞扬后辈“礼乐陈樽俎,诗书立户庭”[2]217,重视儒家的礼乐,以诗书立家。晚辈对他很关心很孝敬,如《子渊送牡丹》诗[2]217,记侄孙给他送牡丹。《壬寅岁旦,景明、子渊、君玉携酒与诗为寿》,写壬寅年(1242)正月初一,有侄孙三人拿酒与诗来拜年,祈祝诗人健康长寿[2]221。戴复古与儿孙辈的亲切交往,享受了家庭的温暖。

(三)更有真感情,更具真境界。中国古典诗艺高低的标准,从美学的角度主要看诗人所创造的意境的深浅。近代王国维论词提出“境界说”,《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什么叫“境界”?他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3]

就此标准衡量,戴复古晚年的诗作比他在外江湖漂泊时期的作品更好些。应该说,戴复古在外游历时期时间长达40年,其中有不少好诗和名作。但在回归乡里后诗作仍然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同情人民疾苦,非常可贵。他在晚年虽然退居乡下,远离政治中心,但仍然老有所思,有所追求,保持爱国爱民的积极心态。戴复古晚年关心时事的诗作,如《闻边事》:“风雨愁人夜,草茅忧国心。因思古豪杰,韩信在淮阴。”[2]248诗中抒发了戴复古真实的忧思故国的心情。他在《嘉熙己亥大旱荒,庚子夏麦熟六首》对受灾饥民感同身受,发出“与人同一饱,安得米千艘”的感叹[2]219。他在《思归》诗中写道:“身在草茅忧社稷,恨无毫发补乾坤。”[2]401这与陆游的《病起书怀》诗里写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同一心声。如此之诗即是真感情,有境界,是高格之诗。

相比他在江湖游历时期需要向重要官员和诗坛名人请谒,因个人有所求,而往往需要包装自己的感情,所写之景物也不一定是真的。他游江湖时请托官员帮忙或奉承官员的诗,应该说缺乏真感情、真景物,相对无境界。如《市舶提举管仲登饮于万贡堂有诗》:“七十老翁头雪白,落在江湖卖诗册。平生知己管夷吾,得为万贡堂前客。嘲吟有罪遭天厄,谋归未办资身策。鸡林莫有买诗人,明日烦公问蕃舶。”[2]138管仲登是某海关的官员,戴复古当时流落江湖,要请他推销自己的诗册,称他为“平生知己”,这就是对自己感情的包装,是不是真感情,读者心中有数。把对方称为知己,目的是为了卖诗册。又如《徐京伯通判晚岁得二子》:“竹隐种竹知几年,千竿万竿长拂天。群飞不敢下栖止,常有清风凛凛然。丹穴飞来两雏凤,凤来此竹为之重。牙签玉轴带芸香,家藏万卷为渠用。人间豚犬不足多,我来为作徐卿二子歌。手传竹隐文章印,看取他日官职高嵯峨。”[2]156此诗为一个官员生了两个儿子而捧场,预计日后两子会得高官。显然说的是讨人喜欢的奉承话。这样的诗,较少真感情,较少真景物,也就较少境界,只能算是属于一般的应酬之作。

晚年那些写自己闲居生活和家族亲情的诗,更多抒发自己的真感情,描绘真景物。如《诸侄孙登白峰观海上一景》:“自有此山在,无人作此游。气吞云海浪,笑撼玉峰秋。开辟几百载,登临第一筹。诸郎莫高兴,刻石记风流。”[2]225写的是家乡山水,是真景物,与侄孙的感情是真感情,自己第一次登白峰所流露的自豪之情也是真感情。这样的诗应该说是有境界,而且是境界高的诗,属于上乘之作。

三、晚年诗艺,更趋成熟

一个诗人一生中哪个阶段的诗写得比较好,或更好?这要看各诗人的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归隐后的田园诗比归隐前的诗显然更有价值。他回归自然,参加劳动,享受亲情,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他归隐后的诗平淡中见醇厚,情景与哲理结合,诗艺境界创造了新的美学类型。唐代诗圣杜甫一生中各时期都有名作,其中尤其是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面貌的诗作,确实是称得上伟大的“史诗”,艺术上体现了唐诗的最高成就。而他晚年的诗尤其是律诗的创作,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诸诗,感怀时事,描绘自然,创造了沉郁顿挫的风格,用词精心雕琢,又读来自然上口。

为什么说戴复古的晚年诗艺更见成熟?

我们这里所说的诗艺,主要指诗歌的技巧、语言等方面。从戴复古晚年诗作技巧看,借用杜甫诗句“晚节渐于诗律细”(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其诗远宗杜甫,近学陆游,终显成效。诗律更细,语言更醇,诗艺更趋成熟。

(一)远宗杜甫,近学陆游。戴复古诗的艺术技巧是在汲取前人艺术营养基础上形成的。父亲戴敏“以诗自适,不肯作举子业”,戴复古长大后,“遂笃意学诗。”[2]611后来远宗杜甫,近学陆游。清代宋世荦《重刊石屏集序》:“盖瓣香于杜老,亲炙于放翁,用能成一家之言,垂千秋之业。”[2]619他在中年时“登三山陆放翁之门,而诗益进”[2]612。到了晚年,受杜甫、陆游影响,终显成效。如前引晚年的诗《思归》“地上皇皇虮虱臣,着衣吃饭亦君恩”,伤时忧国,又不忘君恩,就颇似少陵;“身在草茅忧社稷,恨无毫发补乾坤”,则有陆游影子。

(二)增加用典,扩大张力。戴复古晚年诗作增加了新的典故的运用,扩大了诗歌的张力。唐宋以来的古典诗歌多有用典的传统,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黄庭坚等人更提倡“无一字无来处”,把诗歌用典强调到极端。诗歌创作中用典其实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即为用典。这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这种修辞逐渐发展成为古典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对待诗歌用典也应有个度。适当用典是好事,用得没有痕迹,又很自然,增加诗的想象力。用得频繁,成了掉书袋,反而削弱了诗的整体形象。

戴复古生活在宋末的文化环境里,肯定受到当时写诗用典风气的影响,而且其晚年由于读书和人生经历的丰富,诗作用典比前增多,而且用得适当,显示其诗艺的进步。如前已引《饮中达观》诗写道:“王谢功名有遗恨,争如刘阮醉陶陶。”王谢,指晋代王导和谢安,皆功业盖世;刘阮,指晋代刘伶和三国时魏国阮籍,都蔑视礼法,纵情饮酒,逃避现实。两组历史名人结果的对比,含蓄地表示自己选择的人生倾向。

再如,应该也是晚年归乡后写的《题亡室真像》诗:“求名求利两茫茫,千里归来赋悼亡。梦井诗成增怅恨,鼓盆歌罢转凄凉。情钟我辈那容忍,乳臭诸儿最可伤。拂拭丹青呼不醒,世间谁有返魂香。”此诗真切地抒发了诗人的悼亡之情。其中用典多而自然。开头一句“两茫茫”,即用了苏轼《江城子》词《悼亡》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梦井”出于唐诗人元稹悼亡妻的《梦井》诗。“鼓盆”典出自庄子《庄子·至乐》,妻死鼓盆而歌。“情钟”句,出自《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乳臭”指口中尚有乳味的幼稚小孩,宋人诗句常用,如“函谷非无士,登庸乳臭儿。”(刘克庄《杂咏一百首·甘罗》)“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如《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此指亡妻画像。“返魂香”,返魂香是一种药物,传说香气非常浓厚,死人闻到此香也能活过来。如旧本题汉东方朔撰《海内十洲记》,记载:“返魂香。斯灵物也,香气闻数百里,死尸在地,闻气乃活。”此诗几乎每句都用典,如此密集用典,可见戴复古晚年用典熟练自然,典故出处从先秦至宋代的典籍,运用自如,不能不说是他晚年诗艺成熟的表现。

(三)对仗精巧,更趋成熟。戴复古的晚年诗各体具备,五律、七律见长。律诗工于对仗,尤见纯熟。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五律《世事》:“世事真如梦,人生不肯闲。利名双转毂,今古一凭栏。春水渡傍渡,夕阳山外山。吟边思小范,共把此诗看。”[2]281此诗定稿当在戴复古结束漂泊江湖生活,准备回归家乡的嘉熙元年(1237)。即他在外游历转到回家乡定居的那一年,也可以算是晚年了。此诗由眼前春水之景,联想戴复古与友人小范(范鸣道)曾经谈及往事,抒发世事变化迅速的感慨。诗中“春水渡傍渡,夕阳山外山”一联,景色鲜明,尤见对仗之精湛。有关此联的产生过程,在光绪《台州府志》的《戴复古传》也有记述,“尝见夕阳映山,得句:‘夕阳山外山’,自以为奇。欲以‘尘世梦中梦’对之而不惬意。后行村中,春雨方霁,行潦纵横,得‘春水渡傍渡’,始相称,其苦心搜索如此。”[2]611实景印证了此联原先戴复古与范鸣道的讨论,从而成为宋诗中名联佳句。春水、夕阳的意象,内涵丰富,不仅面对眼前景色而令人驻足观赏,更暗含诗题世事多变的意思,令人遐想。

戴复古晚年诗里对仗工整而巧妙的句子,随处可见。如前已引用《饮中达观》诗中:“赫赫几时还寂寂,闲闲到底胜劳劳。一心似水惟平好,万事如棋不着高。”又,《少算》中写道:“庭花密密疏疏蕊,溪柳长长短短枝”,也是对仗乖巧的例子。

猜你喜欢

用典诗作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品“境界”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漫谈诗词“用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