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金融支付服务乡村振兴效能的思考

2020-01-08关云怿

金卡生活 2020年1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农村

关云怿

201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农村支付环境持续改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成为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的一项工作目标。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重大机遇,破解农村支付服务面临的商业可持续发展、市场供需不均、服务风险防控等难题,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支付服务效能是当前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农村支付服务需求新特点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提出金融支付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金融支付需求

呈现的特点

农村电子商务支付融合需求增加。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加速发展,农产品消费市场急速扩张,农村金融支付便捷高效服务需求相应增加,电商企业联合银行机构布局农村电子商务,通过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融合农村电商站、综合金融支付与电商服务功能,成为整合农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的有效动力。

农村经营产业支付便利化需求增加。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现代农业从生产到销售的链条式金融支付需求与传统农业呈现较大差异,对金融支付服务流程便利性和个性化需求更加迫切,针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结算模式,提供贯穿式多样化和适用性支付产品成为金融支付服务农村市场的可持续根基。

农村新兴支付方式应用需求增加。随着电子支付创新和普及应用的深入推进,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在金融普惠战略和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实施下,农村地区移动支付、条码支付、“云闪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对农村传统支付服务替代效应日益显现,成为当前农村金融领域最具创新活力的服务,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农村金融支付风险防控需求增加。支付市场各类新产品、新方式层出不穷,促进农村支付服务供给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支付领域各类风险隐患也不断涌现,影响到农村支付环境的稳定性。农村市场主体和农民对保障支付安全迫切性需求与日俱增,增强农民资金安全和金融消费保护意识,坚持防控支付风险和維护农民金融权益成为促进农村支付服务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村金融支付服务           存在的现实问题

农村支付服务成本与效益差异问题。银行作为商业化经营单位,对农村支付市场建设长期处于担当社会责任和推进金融普惠重任的状态,市场投入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而农村地域辽阔,传统支付设施使用难以形成规模,造成银行成本与效益长期倒挂和压力重的现象,同时政府扶持导向实质性力度有限,农村支付服务补贴政策甚微,一定程度削弱了银行支付持续竞争力和金融产品创新动力。

农村支付服务供给格局差异问题。当前农村支付服务供给精准化、集合化程度依然不高,乡镇以下地区支付供给服务主要依靠涉农银行力量,其他类型银行参与市场程度偏弱;同时由于涉农银行碎片化供给范围的局限,农村经济环境好的地域支付服务环境普便好于偏远地区,参与主体缺乏整体规划使应用效率受到影响;区域实力较强的优质商户成为金融支付竞选对象,使供给渠道出现竞争同质、重叠设置等现象。

农村支付服务应用效率差异问题。农村企业和居民受经济、地域、收入水平和文化差异等影响,对支付服务的接受程度不同,而当前农村依然以使用传统支付终端设施为主,功能使用单一、效率低和终端闲置问题突出,与新兴支付方式功能同类化,支付产品创新普惠面和推广速度还不够,没有从根本上满足农村个性化服务需要,从而造成市场需求引力不足,农村金融服务弥补作用未能全面发挥。

农村支付服务认知度差异问题。当前随着农村常住人口的逐步减少,农村老龄化、弱势化现象突显,外加区域经济差异使农民金融意识差别明显,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和群体对新兴支付方式、产品等事物认知接受及需求意识提高缓慢,金融引导和教育所需时间较长,同时参与主体对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缺乏持续性供给,宣传力度不够和频率不足,针对群体结构特色的宣传较少,影响了农村整体支付服务应用均衡提高。

农村支付服务的风险防范问题。当前金融支付处于创新和快速发展时期,金融支付领域诈骗案件、操作风险、服务纠纷等风险趋于频繁和复杂,而农民消费权益保障意识和防范行为还较薄弱,农村支付服务主体有效识别、监测和管理各种风险的手段还有待提升,导致弱势地区和群体对支付服务产生抵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支付发展,农村支付消费权益保护面临挑战,防范金融领域支付风险和电信诈骗形势更加严峻。

提升农村金融支付服务    的建议

健全多层次农村支付服务体系。重点提高涉农银行影响力,持续发挥农村普惠支付主力作用,调动各类型银行利用行业优势定位农村支付服务,培育新型金融业态补充农村支付市场,通过差异化监管,适度调控农村支付服务布局及应用,最优化促进服务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和明确农村市场有效需求,合理布局服务网络和配置终端,提高金融支付服务乡村振兴的综合支持力,构建层次分明、资源互补、竞争有序的支付格局。

完善农村支付服务激励调节机制。农村金融支付服务发挥着连接政府惠农政策落实和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中枢作用,需要地方政府聚焦支付服务主体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建立政府牵头多部门共同扶持的联席激励机制,畅通信息资源对接渠道,适度给予符合乡村振兴投入方向的税收减免、创新财政补贴、设立补偿基金等阶段性政策,帮扶化解市场升级时期投入与产出矛盾,引导服务主体通过微利包容增强持续发展农村支付服务的动力,兼顾平衡农村金融普惠的责任。

推动农村支付服务数字化进程。农村支付服务主体要充分认识金融数字化普惠对支付领域发展的深远影响,加快支付设施及方式的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运用开发,针对农村通信网络和数字金融推广差异,优化农村可触及的新兴支付模式和借助电子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合理规划线上与线下支付服务配置比重以引导市场数字支付需求,实现两种渠道在升级期调节互补和数字支付逐步渗透农村经济生活,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支付普惠效率和降低服务成本,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支付服务多样化需求。

加快农村支付服务供给创新。支付服务主体在寻求政策支持同时,要通过不断创新农村适用服务等市场化操作手段,增强内生动力来实现商业可持续,积极推进移动支付便民工程下沉乡村,加快“云闪付”农村基础网络和重点场景建设,精准高效服务农村生产、生活支付需求;加快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供应链移动、条码支付产品应用,便利“三农”和小微经济体产购销结算选择;促进助农服务点与农村电商服务站深度融合,有效贯通农业电商贸易供需的支付集中渠道,扩大消费等增值服务使用。

增强农民金融支付的意识教育。农民金融意识教育对发展农村支付市场的影响日益凸现,服务主体要有效规划农村支付知识普及和服务传播的针对性、持久性,加强对接村委会扩大金融教育范围,引导培育农民转变理念和掌握数字支付知识,在宣传教育演示方式、图文用语和范围覆盖方面要切合农村地区实际和增强普及深度,让广大农民更直观体验服务和选择合适的支付产品,促进农村支付普惠建设成果的转化应用。

加强农村金融支付服务安全保障。服务主体要厘清金融支付服务的安全与效率关系,平衡支付服务的普惠性和安全性,对内大力提高有效识别、监测标准和管理支付风险能力,加强从业人员风险培训教育,完善农村投诉、咨询和纠纷处理机制,营造安全可靠支付环境,对外引导农民提高个人支付消费权益保护意识和新兴支付操作的风险识别能力,了解支付的安全性能和消费维权渠道,享受合法的金融权益保护,增强使用金融支付服务的信心,为推动农村支付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反洗钱与支付结算科副科长

责任编辑:葛辛晶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农村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与测度:文献综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