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明苏州文震亨香草垞示意平面复原研究

2020-01-08云嘉燕

园林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氏族谱婵娟香草

云嘉燕

香草垞作为闻名于晚明苏州的城市山林,由书写造园著作《长物志》的文震亨设计而成,为其日常所居之园[1],是其造园理念的再现。本研究试图通过史料来探析香草垞的建园时间与景观要素,力图复原其示意平面①相关研究有顾凯对乐郊园的示意平面复原探析,见参考文献[2]。,为深入理解晚明苏州文氏家族园林的营造意匠及其家族园林由明中叶至末叶在设计层面上发生的演变提供考据。

1.香草垞所在位置(崇祯吴县志(一),pp.110~111,注:本图为崇祯时期苏州城西北隅图,图中所记场所标记为寺庙、祠堂及官方办事处。如图所示高师巷面北一侧并无标记,可知该侧应是私有地区域,由此推断香草垞极大可能位于巷南侧)

1 建园时间

文震亨所属苏州文氏家族世代对园林皆有颇深造诣,由他亲自在苏州城内修筑的香草垞,被誉为“水木清华,房栊窈窕,阛阓中称名胜地”[1]。文震亨曾作《香草垞前后志》,今已遗失。目前香草垞相关记载残缺不全,只知其位于高师巷(图1),在冯氏废园的基础上修建而成[4],关于此园具体是何时所建的记载全无。由此,本章节通过梳理文震亨的生平脉络及其书画著作中遗留下的线索来推定香草垞建园的时间范围(表1)。

表1 文震亨年表

1585年出生的文震亨,直至1621年离开苏州去往南京国子监修学前,创作了《长物志》及多幅绘画作品。根据沈春泽作《长物志》序言中“婵娟为堂,玉局为斋,令人不胜描画,则斯编常在子衣履襟带间,弄笔费纸,又无乃多事耶”[1],可知文震亨建造了景致优美的婵娟堂与玉局斋,并生活在其中。婵娟堂与玉局斋皆为香草垞内景观[1],由此推断在《长物志》(约成书于1615~1620①柯律格根据史料推断《长物志》约成书于1615-1620年。见参考文献[4]P27。年间)问世前,香草垞已经建成,而《长物志》即是对香草垞景观的写实记录。再者,文震亨的一幅《山水扇面》中的落款写道“己未初秋写于香草垞(图2)”,可知在1619年香草垞已经存在。

2 景观要素

香草垞园内景观相关记载有多个版本,第一则来自《吴县志》,记载“香草垞在石马泾西高师巷内,文中书震亨即冯氏废圃以构。中有四婵娟堂、绣铗堂、笼鹅阁、斜月廊、众香廊、啸台、绕月楼、玉局斋、乔柯、奇石、方池、曲涧、鹤楼、鹿柴、鱼床、燕幕,以至纤筠、弱草、盎峰、盆卉无不被以嘉名,侈为盛事。”[3]

第二则是《苏州府志》,记载“香草垞在高师巷中,中书文震亨即冯氏废园以构。中有四婵娟堂、绣铗堂、笼鹅阁、斜月廊、众香廊、啸台、玉局斋、乔柯、奇石、方池、曲沼、鹤栖、鹿柴、鱼床、燕幕,以至纤筠、弱草、盎峰、盆卉无不被以嘉名,今归陆氏。”[5]

第三则是《文氏族谱续集》,记载“文中翰震亨宅在石马泾西高师巷,即冯氏废园以构,中有四婵娟堂、绣铗堂、笼鹅阁、斜月廊、众香楼、啸台、游月楼、玉局斋、乔柯、奇石、方池、曲涧、鹤楼、鹿柴、鱼床、燕幕,以至纤筠、弱草、盎峰、盆卉无不被以嘉名,侈为盛事。家集所载,尚有扶桑亭、采山堂、旃檀室、秀野堂、小清閟、燕寝、晚翠、槐陌涧户、螺龛、羃室、宜晚船屋,俱志所未备。”[6]

其中,《吴县志》成书于明崇祯1642年,即文震亨在世时;《苏州府志》于清同治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吴县志》编纂而成;《文氏族谱续集》根据明代起家传谱系撰写而成,其书写目的是为了弥补之前族谱中缺漏的内容,特别增补了其他典籍中对文氏第宅的略记[6],因此,其中记载香草垞内景观多于前述两则文献。

比对内容相似的《吴县志》与《苏州府志》中的记录,发现三处不同。《吴县志》记香草垞内有“绕月楼”,而《苏州府志》中并无记载;《吴县志》中有“曲涧、鹤楼”,而《苏州府志》中则记为“曲沼、鹤栖”。以此二者的相异再来比照《文氏族谱续集》中的记载,发现《吴县志》所记内容与《文氏族谱续集》中的基本一致,只有两处不同。一则是《吴县志》中记有“众香廊”,而《文氏族谱续集》中有“众香楼”;二则是《吴县志》中有“绕月楼”,而《文氏族谱续集》中有“游月楼”。

通过以上比对可知,《吴县志》与《苏州府志》中的记录虽有偏差,但所记景观要素大致一致;内容详实的《文氏族谱续集》中的记载再次验证《吴县志》中所记“绕(游)月楼”确实存在的事实。此处需要解决一个存在于《吴县志》与《文氏族谱续集》中相异的记录,即香草垞内究竟有“众香廊”还是“众香楼”。

在香草垞相关研究中已经证实借名明初刘珏的《寄傲园十景》诗是晚明文人的作品[7],且所描绘的也正是香草垞内园景[8],共收录了10首诗歌,题目分别是绣铗堂、笼鹅阁、四婵娟堂、玉局斋、啸台、斜月廊、众香楼、扶桑亭、螺龛、旃檀室。其中的“众香楼”与《文氏族谱续集》所记吻合,印证香草垞内确有众香楼。而组诗中的另外几篇名为“扶桑亭、螺龛、旃檀室”的诗作,也与《文氏族谱续集》中所录其他文献中未曾记载的香草垞内景观一致。另有文震亨于1629年作于扶桑亭的绘画为证(图3),可以确定香草垞内确有扶桑亭。

3.文震亨绘扇面(中国泰和嘉成拍卖会,2012)

根据文震亨诗作《次友人春日过采山堂之作》与《陆俊卿为余移秀野堂前小山》[9]可知《文氏族谱续集》所记“采山堂、秀野堂”也如实存在于园中。可见《文氏族谱续集》中记录的大部分景观皆属实,由此推断该族谱中记载的并无其他相关文献记录作为支撑佐证的小清閟、燕寝、晚翠、槐陌涧户、羃室、宜晚船屋也极大可能确是香草垞内景观。

本研究主要依从《文氏族谱续集》,将香草垞内景观要素分类为:建筑景观,堂四所,四婵娟堂、绣铗堂、秀野堂、采山堂;室四所,旃檀室、螺龛、羃室、燕寝;楼阁五所,众香楼、游月楼、鹤楼、笼鹅阁、小清閟;另有玉局斋、槐陌涧户、扶桑亭、啸台、斜月廊各一所;设施景观有宜晚船屋、鹤栖、鹿柴、燕幕;水石景观有奇石、盎峰、曲涧、鱼床、方池;植物景观有乔柯、纤筠、弱草、盆卉、晚翠。

3 示意平面复原

由于目前所存史料中对香草垞的实际面积与景观要素的空间定位并无记载,因此笔者通过理顺各景观的空间拓扑关系,意图复原香草垞的示意平面。本复原对于文献所记各景观之间相互如何连结的内容要求甚高,但现存史料多呈碎片化状态。在复原作业前,从遗留下的史料中寻找线索;参考文震亨之兄文震孟药圃①由于二人为文氏家族同代亲兄弟,药圃园主文震孟也是《长物志》的审定者之一,与文震亨有着同一造园理念。见参考文献[1]P5-6和[10]。的空间格局,从中获取相关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的规律;依据晚明园林空间结构特征对未知具体位置的景观进行合理推断。香草垞相关史料有文震亨《长物志》[1]《绣铗堂成自题2首》[3]《次友人春日过采山堂之作》[9]《陆俊卿为余移秀野堂前小山》[9],借名《寄傲园十景》组诗[8],钟惺《过文启美香草垞》[9],其中与香草垞内景观的空间结构相关的内容已导出(表2)。

由上述史料可知,绣铗堂、采山堂及秀野堂是园中会客之所,四婵娟堂是园主与宾客下棋之所,玉局斋是园主书房,螺龛为佛室,燕寝为卧室,旃檀室推测为茶寮,羃室推断为琴室,众香楼供登高远眺,游月楼推测为房闼,鹤楼推断为藏书楼,笼鹅阁为临池水阁,扶桑亭为池中亭,宜晚船屋应为浮于方池中之船,槐陌涧户推测为由方池的分支水系延展而出的植有槐树林之所。

通过对表2内容的梳理,可以确定香草垞的入园门与一条曲折竹径相连,通往绣铗堂,堂中庭院设有一条狭长的水池名为曲涧,堂的边界一侧与柳堤相连,柳堤另一侧方池中设扶桑亭;绣铗堂另一侧边界推测与秀野堂相邻,曲涧通往秀野堂庭中所置叠石前;采山堂位于绿树围合处;斜月廊一处连接着玉局斋,其终点应与众香楼连接;旃檀室依傍山斋;鹤楼作为藏书楼应设在玉局斋附近,羃室推测在鹤楼之下;螺龛作为佛室一般设于园中静谧处;笼鹅阁极大可能位于四婵娟堂后的方池驳岸;啸台位于方池一侧较高地势处,而鹤栖应是紧挨着啸台;鹿柴应为栅栏,推测位于鹤栖与啸台之间;槐陌涧户应设在园中临界处;宜晚船屋应置于方池中。

而未能确定具体空间位置的是燕寝、游月楼、小清閟。由史料可知,绣铗堂、采山堂、秀野堂、四婵娟堂、玉局斋、旃檀室、螺龛、众香楼、笼鹅阁、扶桑亭、啸台、斜月廊等均为宾客可往的园林空间。再遵循晚明苏州宅园空间布局具有住宅与园林分区明显的特征②晚明苏州园内宅与园的分区显然,如晚明归田园居与拙政园平面所示,私人起居空间皆与园林空间清楚划分。归田园居平面见参考文献[8]P230,拙政园平面见参考文献[11]P309。,又依照《文氏族谱续集》中所记为文震亨宅园而非只有园林区域的事实[7],推测燕寝、游月楼、小清閟极大可能是园主的私人起居空间。

表2 香草内各景观要素空间拓扑关系对应文献

在确定园内各区域的空间分配问题上,参照了文震孟药圃的空间格局。药圃以园中广池为主体,建筑沿三面水呈环绕式而建,其亭位于广池内[12],这与现香草垞内已确定位置的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极为相似。参考香草垞所在高师巷的地理位置西面临河道,具有典型的“通渠遣水”式宅园[13]特征。以此为据,结合香草垞内的鹤栖与槐陌涧户都位于园中临界区域,且此二景的共通处是皆有池沼水流通过其中,推断此二景应位于园中靠近水源的西侧,引水入园,与方池相连,形成园中观景空间。与之相对的园之东侧,依据文献可断定为燕寝一带的起居空间与绣铗堂一带的会客空间。而方池北侧玉局斋一带,则被推定为读书空间。

根据借名《寄傲园十景》组诗中各首景观诗文的排序推断香草垞内游园路线。此组诗有10帧与之对应的园林绘画曾存于世[14],现已不存。由此事实可知,该组诗中的景观极有可能是按照游园路线上的景观节点来排序的。组诗中的景观序列分别为笼鹅阁、斜月廊、四婵娟堂、螺龛、玉局斋、啸台、扶桑亭、众香楼、绣铗堂、旃檀室①《六研斋笔记4卷(明刻清乾隆修補本)》《明诗纪事187卷,乙籤卷六(清陈氏听诗斋刻本)》《列朝诗集81卷,乙集卷六(清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佩文斋书画谱100卷,卷八十六历代名人画跋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所记此组诗排序均一致。,即由园入口可直达笼鹅阁,紧接着游赏其后几处景观,最后抵达绣铗堂与旃檀室。而这一景观序列也恰好与已确定所在位置的景观相吻合,且呈现出环方池一周的游园路径特征。通过《过文启美香草垞》可知由园入口可直达绣铗堂,以此推断园中游园路径亦可由绣铗堂作为起点环方池回游一周。

园内亦设有潜在路径,由《次友人春日过采山堂之作》及《长物志》中相关内容推测园林入口设有小径通往采山堂,而采山堂与秀野堂之间也可能存在相连之路,在书房玉局斋与藏书楼鹤楼之间应亦存在连接小道。整合园内所有景观的空间位置与分区,及相应游园路线与潜在路径,作复原示意平面(图4)。

4.香草垞示意平面

4 营造意匠

根据示意平面,香草垞的空间营建呈现出由繁过渡到简的意匠风格。园东边的主景绣铗堂作为一个独立的院落,庭中设池且列植玉兰,形成园中园;与绣铗堂西侧相连的柳堤,点缀零星桃树,延展出活泼跳跃的色彩;柳堤西侧即为方池,池中设亭;秀野堂庭中叠石。位于方池北侧读书空间中的院落亦多为园中园,玉局斋庭中植花木列盆景,旃檀室庭中设古井,螺龛院中设池、桥。可见位于园东北部的景观营建多有人工造匠的痕迹。而与之相对的方池以西的啸台、鹤栖及槐陌涧户则展现出疏朗且少有雕琢感的村野式景观风貌。由此,以繁简相宜的意匠营造出感官不同的景观层次。

香草垞内方池作为园中一片大面积的水平面成为由环池四面景所投射的视线交汇处。文震亨巧妙地将方池与绣铗堂相临的一侧以柳堤阻隔,遮断由堂中向外投射的视线,在堂中营造出“恍若在深山”[8]之境。位于方池中的扶桑亭为水中观景所,与位于方池西岸较高地势处以大片槐树林为背景的啸台相映衬;位于池北的笼鹅阁则将扶桑亭、啸台、柳堤之景纳入视域;位于池南岸的游园路径将位于园中西、北、东面的亭台楼阁尽收眼底,形成繁简各异的四面景互观相赏的观景格局。

环池景观中配置的主要植物体现了四季不同景境。方池东侧堤岸植柳点缀桃突出春景的活泼;笼鹅阁前植萍营造夏之清韵;啸台之上植栝子松,与位于其后的槐陌相映衬,于崇高处突显严峻寒冬中乔柯的苍劲;方池西侧的众香楼周围植木樨林,以清芬唤起秋之情愫。观赏者环方池游赏,体验由繁入简、移步换境的感官游憩。

5 结语

苏州文氏家族的谱系贯穿明朝由盛转衰的政治格局,其造园风格也受到明朝前中叶重农思想及明末经济高度发达的影响,呈现出由农业景观过渡到审美景观的转变[15]。从文徵明所增筑停云馆的野秀清幽,到其后文肇祉在虎丘所建塔影园的萧条疏豁,再到文震亨所造香草垞内水木清朗与人工巧匠并存的园景,无一不是明代苏州士人园林设计流变的反照。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仅留存于纸上的《长物志》对尚雅造园理念的叙述[10],复原香草垞的示意平面,理顺各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拓扑关系,以二维平面引导三维想象来更深入诠释文震亨的造园意匠及晚明士人园林的设计风貌,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氏族谱婵娟香草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相思无限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蘑菇头和小香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蘑菇头和小香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敦煌姓望氏族谱研究综述
>> 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举行清代李氏族谱捐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