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共十道堰,这里是几堰?

2020-01-08杨明森

中国生态文明 2019年6期
关键词:丹江口丹江口水库十堰

□ 杨明森

(杨明森,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监事长)

由于清代修了十道堰,按照顺序排列,就有了个地名,叫十堰。

其实,十堰远远不止十道堰,也不是清代才修堰。十道堰之外的,盛水堰、武阳堰,是春秋战国的水利工程;潵澥堰,是唐朝的;千公堰,是明朝的;上个世纪以来修建的,更有西大堰、堰大堰,翻山堰等。

堰和坝,都是用来拦水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堰,可以过水,而坝则不能。跟坝相比,堰更柔性,更亲和,当然,拦水蓄水的功能也要弱很多。

勤劳智慧的十堰人,世代修堰。修成一道堰,惠泽一方人。前人一定想不到,在以堰著称、因堰得名的这个地方,会有一座大坝横空出世。

这就是丹江口水库大坝。这是一座专为南水北调而建的大坝,是担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的大坝。

湖北省十堰市的地图,因为这座大坝而重绘。十堰很多人的生活,因为这座大坝而改变了。

十年前的那个秋夜

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的舒家沟,是汉江边上的一座山村。绝大多数村民,世世代代住在这里。这里民风淳朴,乡里乡亲,都似亲人。在上世纪80 年代,就曾经多次荣获文明村、先进村等荣誉。

人与人有多亲,就与山水有多亲。但是,由于丹江口水库蓄水,舒家沟部分土地和多数房屋处在淹没线以下,村里有895 人必须离开养育他们的这片山水,搬迁到千里之外的潜江县。

2009 年9 月,那是一个暑气刚刚退去,已经有些凉意的夜晚。星斗满天,全村不眠。村头和很多院子里,都点起了篝火,男女老少就这么围坐着。家里的狗,好像明白了什么,比平时更亲昵地守在主人身边。九百来人啊,占了全村的一半。搬迁的与留下的,都有太多不舍。他们中间,有的是亲人,是世交,是好友,甚至是恋人。半个村的人搬走了,山村的心掏空了一半。搬迁的那些人,在这里有房子,土地,果树,水井,有熟悉的山和水,熟悉的乡音,有安稳的日子和对明天的期待。一夜之间,竟成千里之隔。从丘陵到大平原,要面对多少未知。

这是一场难忘的生别。原定凌晨四点出发,由于一再握别、拥别,发车时间延后了半个多小时。

村民深明大义,也知道政府已经为他们建好了新房,生活有充分保障。但毕竟故土难离,亲情难舍啊。而在那夜之前的一个月,全村体验了前所未有的离愁别绪,亲戚朋友络绎不绝,送别之席一桌又一桌,小叙一场又一场,互道一声珍重,就此别过。

晨曦中,二十几辆大客车缓缓驶出舒家沟。再看一眼咱们的家吧。若干小时之后,所有房子都将拆除,无论新房还是老屋。那一片片良田,也将沉入水底。车上的人不停招手,车下的人一直跟着,追着。同样揪心的,是那些忠诚的狗。按照规定,车上不许带任何动物。家畜、家禽尚且可以卖掉,可以送人,狗怎么办呢?大部分都将流浪。主人走了,房子拆了,狗就守在废墟上,每天望着车队驶离的方向。最长的,足足守了一个月,直到废墟也没有了。

迁出地和迁入地党委、政府对移民非常关心,能想到的事情,尽可能都解决了。舒家沟这个地名,也让搬迁的乡亲带到走了,在潜江的新家园,还叫舒家沟。原来的舒家沟,整体就地靠后搬迁,改成了更早的地名卧龙岗。

如今,村已经改建为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陈启兵的一个哥哥,就搬迁到了潜江。谈起千里之外的亲人,陈启兵很欣慰,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新家园的新生活。而跟我们说起2009 年的那个秋夜,陈启兵仍然忍不住泪水盈盈。再展开搬迁前后那几年,他有说不完的故事。

跨越40 年的壮举

丹江口水库

舒家沟只是十堰移民大行动的一个点,并且有一半的村民没有搬。搬走的人,还有家乡可回,有地方可寄乡愁。更多的村庄,是全部被淹,连一点点痕迹都没有了。

从2009 年到2012 年,十堰市共移民18 万多人。其中10 万多人在本地安置,另外近8 万人远走他乡,异地重建家园。移民,成为十堰最具情感的网红热词。

因修水库而被淹没的地方有很多,却没有哪个地方像十堰,淹过两次。

丹江口水库第一次蓄水,是1969 年。那一次移民,多达28万人。也就那一次,两座县城整体被淹。其中一座,是千年古城均州。这座城池,固若金汤,曾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城内的净乐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的精华,跟北京故宫同一时间建造,堪称微缩版的紫禁城。随着古城沉入水底,均县这个行政地名也一并消失了。被淹没的另一座县城,是郧县。具有悲壮色彩的是,郧县在丹江口大坝加高之后,一部分乡镇再次被淹。

1969 年的那次移民,强度之大,超出想象。移民迁徙最远的,到了青海。当年的十堰移民,现在有的已经成为青海省的领导。

说来也巧,前几天采访舒家沟,给我们当向导的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干部小黄,就是个移民二代。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1969 年从郧县城搬迁出来的移民。小黄说,他的父亲年轻时不怎么说当年的事情,近几年却越来越怀念曾经的家乡,经常说起儿时的往事。50 年过去了,小黄的叔祖父至今还精心保留着从老家带出来的一张餐桌,每当家族团聚,总要摆上这张桌子。

丹江口大坝,1958 年动工兴建,1969 年蓄水,坝高160 米。2005 开始加高,工程完成后,坝高增加到176.6 米。第一次工程淹没耕地近30 万亩,第二次淹没耕地12 万多亩。从1969 到2009,跨越四十年的壮举,两次移民加起来,达到将近47 万人。十堰现在人口340 多万,也就是说,平均七八个人,就有一人与移民有关。

十堰,一座经历离别最多的城市。

作为南水北调受益城市的市民,我们对十堰人民充满敬意。每当见到十堰人,总会自然地想到两个字,贡献。为了大局,十堰人民的贡献太大太多了。放弃家园是贡献,蒙受损失是贡献,经受离别也是贡献。

但是,十堰人并不怎么说贡献二字。我听到十堰人说的最多的,是另外两个字,担当。比方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同时也是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的冯安龙,几乎言必称担当。再比方说,刚刚提到的卧龙岗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那位移民的兄弟陈启兵,跟我们交谈中也几次说到担当。每每跟十堰人谈到他们为南水北调所做出的贡献,对方总是微笑着一带而过,然后很自然地谈到担当。

担当,就是把所做的事情当成应尽责任,自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大境界,大承担,大忍耐。

一座大坝与一亿人

没有任何一条江,能像汉江这样,与汉文化联系得如此直接。

汉江发源于汉中,源头的名字叫汉王山,与长江的汇合口称汉口。丹江作为汉江的最大支流,在十堰与汉江相会。就是说,丹江口水库北送的清水,全部来自汉江。

南水北调工程,分三条线。从丹江口取水的这一条,是中线,2014 年正式通水。另外两条,尚在建设中。

关于南水北调中线,有很多数字。每个数字,都值得解读。我们不妨来看几个。

北京现在的饮用水,汉江水占了73%。天津现在的饮用水,汉江水占了100%。

北京一杯水,汉江有七分。

天津一杯水,滴滴是汉水。

将来有一天,北京和天津的孩子会说,我们是喝着汉江水长大的。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南水北调,现在北京和天津会怎么样?

南水北调中线,受益的不仅仅是京津。加上河南、河北,受益人口高达一亿一千万。

通水5 年来,丹江口水库已经累计向京津冀豫送水253 亿立方米。每一分钟,就有1.32 万立方米汉江水出库北送。

这么大的送水量,水质始终保持二类甚至更好。丹江口库区的水,捧起来可以直接喝。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之大,难度之高,受益人口之多,都创造了世界第一。同样,南水北调工程能够保持这么好的水质,也堪称调水史上的一大典范。

搬迁移民,十堰做出了巨大贡献;保护一江清水,十堰又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堰的生态环境保护,是有情怀的,北送一江清水,始终是十堰人心中信念,肩上责任。十堰的生态环境保护,是有内涵的,全市空气质量长期保持在全省前三,饮用水水源100%达标,而经济发展增速同样也位居全省前几位。十堰的生态环境保护,是有文化的,外修生态,内修人文。

十堰之堰,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不断消失。

今天走在十堰的城市以及山水之间,可能说不清曾经是几堰,是什么堰了。

堰,是农耕时代的杰作;坝,是工业化带来的产物。由堰到世纪大坝丹江口,变亦不变。

中国十堰,绿色风范。

猜你喜欢

丹江口丹江口水库十堰
河南丹江口库区滑坡危害性评价及防治对策
中职体育教学训练中的饮食指导
第二十一届全国涂料涂装及表面保护技术会议将在湖北十堰举行
丹江口水库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概述
"竹溪物语,问漆武当"漆乡十堰首届当代漆画展作品展
水库移民农地流转与生计恢复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ETM+数据的水体信息提取
丹江口水库河南外迁农村移民安置效果研究
畅游水都 丹江口
舌尖上的丹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