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微思考

2020-01-08罗桂英

科学咨询 2020年17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学内容

罗桂英

(重庆市万州区长滩小学 重庆 404000)

中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笔者对道德与法治课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现代化教育理念非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位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让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这要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如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不断提升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整个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面对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研究各类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要素,做好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教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1]。

二、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2]。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是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道德和法治教育,不可能离开情感教育,教师要运用情感方面的因素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三、坚持人本理念,营造学习氛围

一般来说,人们通过情感能够表现出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主要体现为好恶爱恨、喜怒哀乐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保证将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较为高级的情感品质。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将情感教育因素贯彻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保证学生情感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有效提升情感教育质量,这些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具有积极作用,能帮助学生提升对于生活的热爱。课堂上营造和谐教学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想达到良好的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教师以谦逊温和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才能如春风化雨般的滋润学生心田,使其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在这样的教学气氛下,自然就会自觉学习知识,起到思想品德教学的真正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对于促进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有代沟,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讲出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比如,教学“青春飞扬”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语文课上学过的李白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诸葛亮的“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等,给予他们向上的无限动力,激励他们不断努力学习[3]。

四、提高修养水平,用情感染学生

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给予学生情感的合理引导则是实现情感教育的客观要求。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没有情感则无从谈起教育。在开展具体的情感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方式和尺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该从自身的道德与法治课理论修养以及知识水平做起,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结合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际内容,重视好情感教育涉及的内容。从实践过程来看,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通过不断的努力,必然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必然也会深刻影响到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鸣,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而且要使自己的情感和教材的情感要求取得高度一致,把教材中的情感变为自我情感。为此,教师需要调适自己的情感,并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就做到走进学生中,对于生活中、学习中的小事,都能以正能量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学会感恩、回报社会。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以“和集体共成长”一课为例,在搜集本节课素材的时候,我想到学校运动会时,集体跳大绳项目有一个女生不愿意参加,导致我们班参赛人数不够,后来是我临时报名,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了比赛。我把当时的照片展示出来,意在让学生体会他们在集体中的收获。没想到,有同学说:“老师,你在我们班要弃权时和我们一起参加比赛,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度,也让我们更爱这个集体”,当时的我既意外又感动,我想这就是心中有学生的惊喜吧!

五、培养合格人才,坚持五个原则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是为师者的终极目标。放眼如今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虽然大家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也有不尽其人意之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坚持好五个基本原则:

(一)坚持目标性原则

任何教学活动或教学行为都要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情感体验教学也要坚持目标性原则,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在情感体验过程中,教师不能引入过多的、与学习内容关联不大的、花里胡哨的情感体验活动,否则会冲淡主要内容的学习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教学“奋斗成就未来”课时,一位教师用了大量的时间导入新课,先是播放神舟十一号的发射视频并且提问学生:“作为中国人听到成功发射这个消息有什么感受?一次次成功发射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看课本“东风航天城烈士陵园一角”的材料,让学生回答阅读材料之后的感悟,并展示了有关图片和航天员出征前祭奠烈士的仪式视频,还引用和展示了名人名言,最后告诉学生“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艰苦奋斗”,之后开始展示课题。这个课堂导入,应该说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如此拖拉的导入冲淡了对“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提倡过苦日子”等重要教学内容的学习,使课堂节奏前松后紧[4]。

(二)坚持针对性原则

一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开展体验活动。尤其是初中学生已经不是小学生,颜色、声音、动作的吸引力变小,教师教学时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画面。教师要善于借助学习内容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要通过增加问题的难度和思维含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体验活动。教学内容不同,情感体验的方式方法也就不同。教师要善于针对教学内容创设体验情境,针对教学内容开展生活体验、活动体验和实践体验。例如,教授“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一课时,某教师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创设了许多教与学的情境,如用多媒体、图片展示贝多芬、张海迪、布鲁诺等名人遭受挫折的故事或名人名言;有学生编排的有关挫折的小品表演;播放有关挫折的歌曲,像周华健的《真心英雄》,郑智化的《水手》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热闹。下课后,听课老师问几个同学:“你们喜欢这节课吗?”“喜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知道导致挫折的原因有哪些吗?”学生们瞪大了眼睛,不知如何回答。从这一教学案例可以看出,这节课的热闹仅仅是形式上的热闹,没有针对教学内容开展应有的体验活动,没有真正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5]。

(三)坚持真实性原则

只有坚持真实性原则,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情实感,对教学内容和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亲近感。这种真实表现为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开展真实的课堂活动,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等。例如,教学“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一位女教师给学生讲了自己生孩子的经历。学生听得非常专注,当她讲到自己的孩子出生时由于窒息,全身乌黑,而且不哭不闹时,学生十分紧张。当她告诉学生经过抢救,孩子得救时,学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在随后的讨论中,学生从内心里发出了“生命来之不易”的感慨。这位老师借助自己生孩子的真实经历,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生命来之不易,使学生受到了有效的情感教育。

(四)坚持问题性原则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怎样才能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应该把情感体验与教学问题联系起来,以“情”促“思”,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享受学习”一课时,为了解决“学习中的苦和乐”这一问题,教师引入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个小男孩学习太苦、太累,书包太重,他希望什么事都不做。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小魔仙将他带到了一个地方,告诉他:“这里不用做任何事,不用背书、写作业,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小男孩高兴极了:“哇!这就是我梦想中的天堂啊!”他不停地玩,不停地吃,不停地睡。许多天过去了,他开始厌倦这一切。他又找到小魔仙,央求说:“能让我做一点事吗?哪怕一点点。”“不,这里没有任何事,一点点都没有。”小男孩只好继续吃、睡、玩,过了不久,他实在受不了了,哭着说:“你再不让我做一点事,我宁愿下地狱。”小魔仙说:“这里就是地狱啊,你以为是天堂吗?这儿没有劳作,没有希望,没有前途,自然不会有乐趣和幸福,什么也不做带来的心灵煎熬,其实是世界上最苦的事。”学生从故事中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也明白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认识到吃苦的必要性[6]。

(五)坚持相容性原则

所谓相容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和课堂的接纳程度。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热爱、信赖,对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认可、参与和接受等。坚持相容性原则,要求教师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保持真诚、温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教学“现代科技在身边”一课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不必学习,发明一个芯片放在大脑里就行了。如果晚出生50年,我就可以免受学习之苦了。”紧接着,又有一位学生说:“有了机器人,像铺床叠被、洗袜子、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洗脸、洗脚,都由机器人包了,人类就不用劳动了;不但不用劳动,而且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还不用花钱。”这下,教室里就像开了锅似的,乱作一团。授课教师说:“这两个同学的见解与众不同,并且敢于把别的同学不敢说的想法当众说出来,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他们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蓝图,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你们认为这两个同学的想法将来能实现吗?”面对学生的错误想法,这位老师坚持相容性原则,本着理解、尊重的态度,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通过对话,提高了学生的认识,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观点。在课堂上,学生常会提出一些错误的想法或观点,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否则,不但会剥夺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挫折的情感体验,而且会使学生变得谨小慎微、墨守成规。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