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金元四大家理论探讨“扶正祛邪”辨治疫病思路

2020-01-08李董男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李东垣扶正脾胃

李董男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中国历史上疫病频发,据《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记载,公元前674-1840年,中国古代有史志记载的疫病发生了998次。宋金时期疫病盛行,金元四大家根据各自临床经验,对疫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方剂药物等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笔者从金元四大家理论出发,认为疫病从预防、治疗到恢复的全过程,都需贯彻“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结合病程进行分期论治、辨证论治,调整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关系,重视顾护脾胃,谨慎使用寒凉药物,防止药邪损伤,现试析如下。

1 明确认识到疫病的传染性

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疫病学术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1]。金元四大家均注意到疫病的传染性、流行性及温热性质,对疫病概念进行了准确阐释。刘完素对疫病的传染性有明确的认识,在《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上》专门设“传染”篇,指出“传染”就是热性疫疠病:“凡伤寒疫疠之病,何以别之?盖脉不浮者,传染也。设若以热药解表,不惟不解,其病反甚而危殆矣。”指出疫病热象明显者不宜辛温解表,而需使用辛寒、辛凉药物。张从正认为温热病都是时气为病,具有流行性。《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篇中,指出广义时气包括温病、热病、疟痢、伤寒、温热、中暑、伏热、湿温、温疫等;《儒门事亲·卷四·解利伤寒七》云:“伤寒、温疫、时气、冒风、中暑,俱四时不正之气也。”[2]李东垣亲历1232年的汴京大疫,曾于泰和二年(1202)创制普济消毒饮以治疗大头瘟病,注重顾护人体正气,提出了甘温除大热治法。朱丹溪指出瘟疫流行时,众人病状相似,为“天行时疫”,与天时有一定的关系。《丹溪心法·卷一·瘟疫五(附大头天行病)》:“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热甚者加童便三酒盅。”

2 疫病因正虚邪实而发病

金元四大家指出,疫病为天地不正之气、非时之气所致,还受到人体正气盛衰及情志的影响。总的来说,疫病因正虚邪实而发病。

2.1邪秉天地而成张从正指出,疫病受天时、地理及患者体质影响较大,需三因制宜。《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云:“凡解利伤寒,时气疫疾,当先推天地寒暑之理,以人参之。南陲之地多热,宜辛凉之剂解之;朔方之地多寒,宜辛温之剂解之;午未之月多暑,宜辛凉解之;子丑之月多冻,宜辛温解之;少壮气实之人,宜辛凉解之;老耆气衰之人,宜辛温解之……如是之病,不可一概而用,偏热寒凉及与辛温,皆不知变通者。夫地有南北,时有寒暑,人有衰旺,脉有浮沉,剂有温凉,服有多少,不可差玄。病人禁忌,不可不知。”

朱丹溪受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等影响,又见江南湿热相火为病最多,而当时盛行的《局方》用辛燥药偏多,因而特别重视湿热的病证,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三因制宜体现了中医对疫病的核心认识。疫病源自天地不正之气,受天地影响,故治疗时也必须考虑天地自然的因素[3]。

2.2邪趁体虚而入金元医家明确指出,疫病是否发病及发病轻重与患者的体质有关。《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张从正指出,疫病发病受患者体质影响。李东垣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指出脾胃受损,元气虚衰,则邪易趁虚而入,外感为标,内伤为本,重视疫病发病的内因。

朱丹溪指出冬季辛苦太过,腠理开泄,少阴肾精不藏,触冒杀厉之气、严寒之毒而成疫病。朱丹溪《脉因证治·卷上·伤寒》云:“房劳、辛苦之过,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触冒冬时杀厉之气、严寒之毒。中而即病,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变为温,至夏变为热病。皆肾水涸,春无以发生故也。皆热不得发泄,郁于内,遇感而发,虽曰伤寒,实为热病。”[4]临床上多用泻火补水之法。

疫病发病中有内因的重要影响,无虚则邪气无由以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病,轻症多,重症少,重症之人往往年龄较大,或有基础性病症,而年轻人感邪多较为轻微。这种情况,正与朱丹溪理论相合[5]。因此对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偏颇体质、易感人群以及有慢性基础病者,在治疗疫病时应有所照顾。

2.3病因情志而甚“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患者的情志对健康状态有重要影响。刘完素重视情志内伤病机,提出了“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其云:“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志过度,则劳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指出五志化火,各伤本脏,各有主病,更易影响心。而心火热甚,又与肾水虚衰、水不制火、水火未济有关。“心火热甚肾水虚衰”则神志散乱,自言自语,妄见妄闻、如见鬼神,在治疗上以泻心火为主。张从正指出:“今代刘河间治五志,独得言外之意,谓五志所发,皆从心造,故凡见喜、怒、悲、惊、思之证,皆以平心火为主。”刘完素还提出“泻实补衰”“养水泻火”益肾水、降心火,达到水火既济之状态。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疫病流行之时,人心躁动,清明被扰,神不内守,病邪更易侵入人体,并造成更大危害。疫病患者常有焦虑恐惧情绪,可以将其理解为“情志之虚”,病邪趁虚而入、因虚而甚。《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需“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3 寒凉祛邪与顾脾扶正思路的比较

金元四大家在治疗疫病时,深入探讨了应以祛邪为主还是扶正为主的问题,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刘完素对火热与寒湿诸邪互化、兼化有深入思考,善用寒凉治疫,在表之邪多以辛凉解表,在里之邪则用下法或清热解毒法,表里同热则用表里双解之法,治疫以祛邪为主。李东垣则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认为疫病之本在于内伤,倡导甘温除热之法,以甘温药补脾气,甘苦寒药泻阴火,风药升举阳气,治疫以扶正为主。

3.1刘完素寒凉祛邪刘完素特别重视运气学说,独取小运主气,充分考虑了天时、地理对外感病发病的影响,这是在疫病诊疗中必须重视和借鉴的经验。

从病机来看,刘完素认为,湿邪和寒邪均可阻滞气机,闭塞玄府,郁而化热。热象明显者需使用辛寒、辛凉药物解表,湿热相抟的患者则应以辛苦寒药制之,祛湿散结,通利玄府,祛湿而不伤正。刘完素还重视情志因素,提出“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面对疫病,首要需判断此次疫病的属性,属风寒暑湿燥火的哪类或哪几类,尤其是此次疫病侵袭人体之后,到底体现出温热属性,还是寒凉属性,属于阳邪,还是阴邪[6]。

刘完素认为火热可与诸邪兼化,如湿邪与火热可互相转化、相兼为害。刘完素指出,湿邪性凝滞,阻碍营卫气机运化,导致化热生火,即“积湿成热”。刘完素还指出,寒邪也会影响玄府通利,导致气机郁闭而发热。《伤寒直格·卷中·伤寒总评·伤寒六经传受》云:“寒主闭藏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怫然内作,故身热燥而无汗。”

对于湿热相抟的患者,刘完素发展了《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的治疗原则,强调“以辛苦寒药制之,盖以辛散结,而苦燥湿,以寒除热”,祛湿散结,通利玄府,祛湿而不伤正,使热退气和而愈。张从正提出“风从火化,湿与燥兼”,强调治疗时气病当用刘完素辛凉之剂。

3.2李东垣顾脾扶正李东垣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脾胃论,指出“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提出阴火学说。《内外伤辨惑论·卷中·饮食劳倦论》云:“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火伏发病有两种情况[7]:一是火伏于气分,二是火伏于血分。阴火起于下焦胞络,其成因是脾气虚,湿气下流,扰动相火,相火上冲,代心火主令,随血脉流行全身,而出现全身发热之症。

李东垣指出,凡外感病皆有内伤的基础,体质平和者,感邪亦不深,而重症患者往往有体质偏颇、脾胃虚衰、卫气不固、心肾不交等内因。

李东垣明确指出,脾胃受损,元气虚衰,则邪易趁虚而入,此时外感为标,内伤才是根本!李东垣认为,在疫病中,患者脾胃内伤情况较为明显,因此扶正需贯穿于治疗过程的始终,减少使用寒凉类药物,疫病全程均需注意对患者脾胃元气的顾护。“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必须保存人体正气以对抗邪气。

在治疗上,李东垣提出了“甘温升阳除热”法,采用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等。李东垣善用黄芪、人参、炙甘草等甘温之品补脾气,“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黄连、黄芩、黄柏等甘苦寒药泻阴火,“甘寒以泻其火则愈”,“以甘寒之剂泻热补气”;升麻、柴胡、葛根、防风等助升阳、燥胜湿、解木郁,“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阳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罗天益在此基础上,擅长脾肾同补,创立寒病之三焦辨证,善用炮姜、半夏、炮附、草豆蔻、良姜、胡椒、山药、山茱萸、杜仲、茴香及熟地黄等[8]。

当代人多有饮食不节、起居无常的问题,往往嗜食生冷、以酒为浆、醉以入房、熬夜娱乐,导致精神耗散、肾精不固,外强而中干。这种情况下,感受疫邪而成疾,需考虑补益肺脾之气,用补法而非清热解毒治法,扶助正气以抗击邪气。《张氏医通》指出:“又何以治非时寒疫,汗后热不止?盖时疫之发,必入伤中土,土主百骸,无分经络,毒气流行,随虚辄陷,最难叵测。”这时,用补中之法,“各守其乡,以断邪气复入之路”。

3.3朱丹溪寒温同用朱丹溪综合上述医家学术,提出了治疫三法,拟定寒温同用、清补兼施之法,善于运用惺惺散、人参生犀散等以补治表、寒温同用的方剂,药用大黄、黄芩、黄连、人参、桔梗、防风、苍术、滑石、香附、人中黄等品。《金匮钩玄·卷第一·温病》云:“(温病)众人病一般者是也。又谓之天行时疫。有三法:宜补、宜降、宜散。”

朱丹溪在疫病治疗中,注意到病程中后期邪气对津液的损伤,重视保存阴津,力倡“降阴火,补肾水”,以泻火为主、补阴为辅,泻火即所以保阴[9]。如《丹溪心法·卷一·火六》云:“有补阴即火自降,炒黄柏、生地黄之类。……阴虚证本难治,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降火补阴。”朱丹溪多用黄芩、黄连、栀子、黄柏等品,谓味苦性寒药物“泻火为补阴之功”,再配以当归、白芍甘润以保养阴精。

4 对金元医家疫病治疗思路的反思

金元诸家对扶正祛邪治疗疫病思路的探讨,对今天论治疫病有重要启发意义。考虑到运气环境、地理环境、饮食习惯、患者体质、疫病性质等因素,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所面对的主要是火热类疫病,他们反对滥用《局方》温燥药的时弊,更多采用了偏寒凉的治疗方案。面对不同的天时地理和疫情,现在不能照搬照套他们现成的经验,而是必须针对今天治疗外感病苦寒清热的时弊,吸纳他们的创新思路,在治疗疫病过程中,处理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4.1治疫扶正祛邪为主现在治疗疫病时,一般较多考虑祛邪,而忽视了扶正。李东垣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参照李东垣脾胃论及阴火学说可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脏、脾胃、肠、心、肾等皆会受邪,其中脾胃内伤较为明显,在治疗过程中需重视扶正,尤其是顾护脾胃阳气,减少寒凉类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重症患者心、肾等多脏器受损,必须高度重视。

从疫病治法来看,扶正祛邪是贯穿疫病治疗过程始终的纲领。需辨证思考,何时扶正,何时祛邪,何时扶正为主,何时祛邪为主[10]。在确定病因、病机的基础上,需决策某次疫病总体治法以温热还是寒凉为主,是解表还是表里双解,或者清热解毒,以及能否施用甘温治法。

4.2扶正祛邪结合分期扶正祛邪法必须结合病程,仔细研判病势,充分考虑正邪斗争情况,进行分期辨证治疗。笔者认为,疫病预防或观察期,应以扶正为主,注意调理体质的偏颇;疫病的初起阶段,多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以温散为主,不宜过用苦寒;危重期,当大剂挽救,以扶正为主,解毒为辅;恢复期当补气养阴为主,防复为辅。在疫病治疗中,应以扶正祛邪为首要原则,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不能一味考虑祛邪,而忽略扶正。

4.3谨慎运用寒凉药物金元四家针对当时火热病较多的运气环境,以及过用《局方》温燥药的时弊,创造性提出了寒凉治疫的基本思路,用寒凉治法较多。

自刘完素倡导寒凉治疫思路之后,温病学家对此大为阐发,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温病三焦辨证”,以寒凉药物治疫成为社会风尚,影响至今。目前不仅西医治疗传染病时用药偏于寒凉,甚至部分中医专家也较多推荐寒凉类药物,在临床上治疗外感热病,多施以苦寒清热之法,连普通民众也迷信双黄连、板蓝根等制剂。学习历代诸家包括金元四家治疫,是学习其疫病诊疗思路,而绝非套用其成法。现阶段治疗疫病过用清热解毒之法,滥用寒凉药物,背离了中医辨证论治基本原则,值得认真反思!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寒湿疫,内有伏燥,不可简单套用常规温病治法,过用寒凉之品,更适用张仲景《伤寒论》之法。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推荐的清肺排毒汤,为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的组合。此外,可参考李东垣思路,注意顾护正气,达邪外出。

4.4调养防止药邪伤胃李东垣认为,汴京大疫亦为内伤胃气之后,为药所害,其云:“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三两月,胃气亏之久矣。……盖初非伤寒,以调治差误,变而似真伤寒之证,皆药之罪也。”[11]罗天益总结认为:其一药不对证,“药用之无据,反为气贼”;其二剂量过大,损伤正气,“此非药之罪,乃失其约量之过也”(《卫生宝鉴·方成弗约之失》):其三疗程过长,“妄以大毒之剂下之太过,数日之间,使人殒身丧命。”(《卫生宝鉴·汗多亡阳》)

在疫病治疗中,应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多为寒凉之品,易伤脾胃。如此次新冠肺炎疫病,扶正是第一要务,扶正不会敛邪,扶正方可驱邪,人参败毒散一类扶助正气、祛除寒湿的方药是可以考虑运用的。

还需注意,重视调养不等于暴饮暴食,而需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谨记《黄帝内经》中的宝贵智慧,做到法则天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从而达到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的状态。

4.5结合治未病的思路治疗疫病西方医学面对突发疫情时,短时间内难以筛选或研发出特效药物,开发疫苗也需要较长周期,具有一定迟滞性,他们也不提倡服用药物方式预防疫病。

笔者认为,中医预防疫病是有价值的。前已论及,金元诸家认为邪因体虚而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防疫,要避开邪气,亦需增强正气。除了隔离之外,用药物、针灸、导引等方式,增强人体患者抵抗力,调整偏颇体质,做到精神内守,是符合中医治未病原则的预防方式。

中医擅长“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但是中医在预防疫病方面的作用,往往被人忽视。人体体质是疫病发病的内因。首先,中医可以增强患者体质,增强卫外之气,调整偏颇体质,抵御疫邪入侵。其次,中医可以在患者轻微感邪时,及时祛邪外出,减少发病。再次,在疫病病程中辨证施用中医疗法,可以减轻症状,避免病情恶化。最后,在疫病恢复期,中医可以调整患者气阴两虚、阴阳偏颇的状态,加快患者的痊愈,减少后遗症。笔者认为,疫病预防或观察期,应以扶正为主,注意调理体质的偏颇,通过服药、针灸、导引等方式,增强对气候急剧变化的适应力。

笔者以为,“上工治未病”,坐视病情转危,何不充分使用中医疗法?不只是疫病,一些慢性疾病如果能早用中医,用好中医,就不至于发展成危重。中医的“治未病”方法,可以很好解决西医面对病毒性疾病的滞后性问题,在疫病的预防、阻断、调摄、恢复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

5 结语

数千年来,中医在疫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治未病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在疫病防治中有重要价值,可以应对疫情快速蔓延的特点,又可较好弥补西医在特效药物和疫苗研发上的滞后性。但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间段内,普通民众甚至医疗界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中医在临床上失去了外感病诊疗的机会,在科研中也忽略了外感病这一部分。

总的来看,金元时期诸家对疫病的传染性和危重性有清醒的认识,能够准确判断疫病的病性、病机、病位,并结合疫病产生的天时、地理及患者体质情况,以扶正祛邪治法为核心,刘完素倡导寒凉祛邪,张从正三因制宜,李东垣擅长顾护脾胃、扶助正气、甘温除热,朱丹溪则寒温同用,治疗时谨慎运用寒凉药物,防止药邪伤胃,结合治未病思路,发展中医疫病诊疗体系。对今天防治疫病,三因制宜,分期辨证,谨察病机,随证施治,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李东垣扶正脾胃
基于自噬探讨芪灵扶正清解方抗抑郁作用研究
Effect of decoction of Fuzheng Jiedu Xiaoji formula (扶正解毒消积方) plus chemoembolization o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patients
Fuzheng Kang' ai decoction (扶正抗癌方)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modulating mir-21-5p/huma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in lung cancer cells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画说中医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