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防治建议

2020-01-08王雪峰张秀英赫昊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疫毒症见正气

王雪峰, 张秀英, 赫昊

作者单位: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王雪峰,张秀英);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儿科专业研究生(赫昊)

自2019年12月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爆发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国内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但形势依然严峻。据国内病例数据显示,10岁以下患儿占感染人群的1.2%~1.4%,其中2.4%的患儿可发展为重症[1]。随着疫情控制,各地逐步解除封闭,聚集性疫情又频频发生,幼儿园、学校开学后,儿童感染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避免疫情反弹,再次播散,故参照《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及预防建议(第一版)》[2]及《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第二版)》[1]中医治疗部分及《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第一版)中医解读》[3]提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防治建议,以供临床参考。

1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中医认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瘟疫”范畴,《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湿温即为外感热病的一种。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云:“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将“湿温”归于温病范畴。清代雷丰《时病论》明确指出:“温者,温热也;瘟者,瘟疫也;其音同而其病实属不同”,“温热本四时之常气,瘟疫乃天地之厉气。”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备流行性、传染性,属于中医之疫疠,据其发病特点及临证表现与中医湿毒疫相关。

2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因病机识辨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根本上是由“疫”邪引起,病位主要在肺,病情严重者可累及多个脏腑。小儿肺常不足,疾病初期疫毒时邪犯表,卫表失和可见发热或不发热,干咳,咽稍痛或咽痒或咽干,轻微乏力的疫毒袭表证。小儿脾常不足,湿疫之邪亦可阻遏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的疫困中焦证;寒冷地区患儿亦可因寒湿疫毒袭肺,致肺失宣肃见寒湿郁肺证。小儿为纯阳之体,疫邪蕴结不解,入里化热,湿邪与热邪互结,致湿热疫毒壅肺,肺气郁闭,见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咳嗽,呕恶,纳呆,腹泻的湿热闭肺证。严重者,疫毒闭肺,热结肠燥见咳嗽,痰少,气促,喘憋,腹胀,便秘的疫毒闭肺证;甚者疫毒内陷,阳气外脱,见高热不退,呼吸困难,气喘,汗出肢冷的内闭外脱证。恢复期时肺虚卫表不固,脾虚运化失司,阴虚失于濡润可见肺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亦有部分患儿正气未复,余邪留恋见鼻咽或大便病毒核酸长期不转阴的正虚邪恋证。

3 临床分期辨证论治[4-9]

3.1 急性期

3.1.1 疫毒袭表证 症见发热或不发热,干咳,咽稍痛或咽痒或咽干,轻微乏力,或伴呕恶,腹泻,舌红或淡红,苔薄白微腻或微黄,脉浮。治以解表透邪。方选银翘散合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荆防败毒散加减;新加香薷饮加减。中成药可选用金花清感类、莲花清瘟类。

3.1.2 疫困中焦证 症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活动减少,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泄泻,腹胀,或伴干咳,年长儿可见胸闷,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治以芳香化浊,宣通气机。方选香苏散加减;连朴饮加减;藿朴夏苓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藿香正气类。

3.1.3 寒湿郁肺证 症见恶寒发热或无热咳嗽,头痛,倦怠乏力,呕恶,便溏,年长儿可见胸闷,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治以宣肺透邪,解毒利湿。方选清气饮加减。中成药可选用香薷水类。

3.1.4 湿热闭肺证 症见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咳嗽,呕恶,纳呆,腹泻,或便秘,肢重酸楚,或见胸闷、头晕、头痛、味觉消失,舌红,苔黄腻。治以清肺开闭,解毒利湿。方选麻杏石甘汤合三仁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麻杏石甘类、清热化湿类。

3.1.5 疫毒闭肺证 症见身热不退,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气促,喘憋,腹胀,便秘,婴儿可表现为痉咳夜间咳盛,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治以清肺开闭,解毒通腑。方选宣白承气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三黄石膏汤合大青龙汤加减;宣白承气汤合达原饮加减。中成药可选用小儿肺热咳喘类、小儿咳喘灵类。

3.1.6 内闭外脱证 症见高热不退,呼吸困难,气喘或需辅助通气,神昏谵语或抽搐,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紫黯舌苔厚腻,脉浮大无根。治以开闭固脱,回阳救逆。中成药可选用参附汤类、安宫牛黄丸类、生脉饮类。

3.2 恢复期

3.2.1 肺脾气虚证 症见偶咳,倦怠乏力,自汗,纳差,便溏不爽,舌淡,苔白腻,脉细无力。治以补益肺脾。方选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玉屏风类。

3.2.2 气阴两虚证 症见午后低热,偶咳,少气懒言,倦怠乏力,汗多,纳差,口干喜饮,大便稀溏量少,舌淡红苔少,脉细数。治以益气养阴。方选黄芪生脉饮加减;沙参麦冬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黄芪生脉类、养阴清肺类。

3.2.3 正虚邪恋证 症见鼻咽或大便病毒核酸长期不转阴,偶咳,略乏力,纳可,自汗或盗汗,便干或不爽,舌淡,苔薄白或腻,舌体略胖,脉弦细。治以扶正祛邪。方选参苓白术散合竹叶石膏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类。

4 中医预防策略

4.1 疫病预防思想的古籍溯源 中国古代医家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认为疾病“防”重于“治”。《周易·既济卦》曰“君子思患而豫(预)防之”,这是目前发现关于“预防”的最早的文字记载[10]。疫病的预防则在《素问·刺法论》中有所体现,“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提出了从调整人体正气与避免接触“疫毒”方面进行预防的观点,体现了抗击“五疫”的宝贵经验。张仲景《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进一步提出了既病防变的预防思想。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言:“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叶天士《温热论》言:“先安未受邪之地”,均强调疾病的早期预防。

4.2 中医药预防方法

4.2.1 调体防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首先,可针对儿童的体质特点,合理调摄,气虚质可适当服用白术、黄芪、西洋参等益气之品;阴虚质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石斛等滋阴之品等;痰湿质可服用茯苓、白术、陈皮等理气化湿之品。也可辨体推拿,气虚质,选用补肺经、补脾经、捏脊以益气补虚;特禀质者,可选用分阴阳、捏脊、摩腹、补肺经以调和阴阳;痰湿质者,可选用推脾经、运内八卦、分推膻中、揉丰隆以健脾化痰;湿热质可选用推脾经、清天河水、退六腑、清大肠以清热利湿[11]。

4.2.2 调脏防病 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及心肝有余。”《小儿药证直诀·变蒸》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故可根据小儿的五脏特点,选取不同的手法穴位进行推拿。肺气虚者可选用补肺经、补脾经、捏脊、揉肺俞以补肺益气;脾气虚者可选用推脾经、清肝经、捏脊、揉脾俞以运脾和胃;心肝有热者可选用清心、补肾、捣小天心、平肝清心止惊;肾气亏虚者可选用补肾、揉二马、揉丹田、捏脊以补肾益精[11]。

4.2.3 避其邪气 《素问·刺法论》中记载“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新型冠状病毒传染力强,致病广泛,应注意避免感冒,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以减少接触传染源,可以佩戴由藿香、佩兰、艾叶、白芷、草果、菖蒲、冰片等制成的中药防疫香囊,佩挂胸前。对于非过敏体质儿童还可以用点燃艾炷对房间进行消毒。

4.2.4 饮食起居 《内经》所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小儿脾常不足,饮食失宜,易损伤脾胃,“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因此,饮食宜清淡,做到膳食合理搭配,食饮有节,不可饥饱无度;同时,应合理休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吕氏春秋·季春纪》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久卧伤气”,逸则气滞,对于居家长时间上网课的小朋友,建议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以利于人体气血流通。

4.2.5 情志调护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机体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关系。持续或强烈的精神刺激,可引起气血阴阳失调,正气内虚,抗病能力下降,易感受病邪而诱发疾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失调,又能使病情恶化。研究显示,忧虑惊恐,耗损正气,阻滞气血,增加了疾病感染风险与进展速率[12]。临床观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易引起敏感儿童的恐慌,因此,家长应做好精神心理、情志方面的疏导,不应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应积极开导儿童,使儿童保持开朗乐观,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的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瘥后防复的指导思想适用于传染病防治的各个阶段,安其未病、重视先兆、截断逆转、防其所传,与目前提倡的“疾病关口前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发展方向及传染病防治提倡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治理念均相契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患儿的心理、身体和生活各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在目前无治疗特效药的情况下,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做到未病先防,将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遏制其扩散和蔓延。通过中医药干预,不仅使居家人群获得中医药防治,而且对人民群众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有效安慰,这对疫情防控和战胜瘟疫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疫毒症见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养咽止咳桑叶方
惊闻疫毒(新韵)
从“寒湿疫毒”辨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