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以重庆理工大学官方新媒体平台建设为例

2020-01-08

科学咨询 2020年51期
关键词:公众校园微信

陈 磊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宣传文化科)

校园媒体平台是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学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QQ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在发布校园信息、强化正向舆论、回应师生关切、服务师生校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成为重要的新闻宣传平台、网络教育阵地和精神文化家园。然而,高校的特殊社区环境使其在媒体发展上具有滞后性,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到全媒体宣传再到媒体的融合发展,宣传工作变得更快捷、更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挑战。

为进一步做好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顺应媒介变革大势,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推进校园媒体平台的深度融合,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我们要重点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一、新媒体与“融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在高校,校报、广播、杂志期刊等都属于传统的宣传媒介载体,而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号、QQ公众号、抖音等借助网络传播的宣传渠道可以暂时归纳到新媒体平台的范畴。

“融媒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一个理念:是以发展为前提,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是把不同媒体的人力、内容、宣传优势等加以整合、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内容互通、宣传互融”的一种运作模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科学方法,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为。

显而易见,高校是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行的传播环境,我们要做的就是借用时下最新的传播理念和方法激活现有媒介平台的活力,建立一种新型和谐互补互信的媒体关系。打造校园媒体融合发展模式,就是要重新定义新老媒体关系,让媒介之间的边界由清晰变得模糊;就是要合理调配不同媒介平台资源,不做无效劳动、少做重复劳动,同频共振,共同发声,让“你就是你”“我就是我”逐渐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达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合态势。

二、近年来做的尝试

“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近年来,为保证学生宣传组织核心战斗力不下降,宣传工作领域有新突破,校党委宣传部完成了校报记者团到校学生新闻中心的升级工作,创造性地开设了士继新媒体工作室、士继影音工作室,有针对性地加强新媒体和视频宣传工作。学生组织在校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围绕学校改革与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QQ公众号、官方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积极服务于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自开设以来,经历了运营初期的尝试与探索、宣传方式上的创新与发展。几大官方新媒体平台粉丝、影响力已经度过了快速增长期,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最近两年寻求突破,进行了资源整合,重点从四个方面解决了新媒体平台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资源整合、注重提升栏目影响力

运营初期,学校官方微博缺乏运营管理经验,全面出击,最多时主持微博话题达48个!另外,精品话题数量偏少,引导力不足,导致受众观感受到影响,平台特色不突出。2017年,本着进一步提升栏目化、专题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我们对微博话题进行资源整合,根据其功能性设置保留了“重理工小喇叭”“重理工资讯”“媒体看重理工”“重理工光荣榜”等资讯服务型话题,整合了“音过士继”“印象重理工”等分享型话题、“午后一笑”“重理工下课聊”等互动性话题,开设了“知乎重理工”等科普性话题。目前,常设话题20个,阅读量均达到300万以上。校运会、校庆、专题寻访活动等微博话题整合后阅读量聚合程度明显。其中,重点打造的“重庆理工大学”超级话题阅读量超过2 000万。

有了官方微博话题整合的经验,官方微信公众号也打造了《FM1940》《重要的事情周一见》等品牌栏目,官方QQ公众号一开始也根据推送特色开设了《士继人物》《E周青年说》等系列专栏。同时,在学校重大活动期间,各平台聚合发声,通过发布一系列有平台特色的博文、推文、专栏报道获得广泛关注。

四、丰富推送、切实增强新媒传播力

本着让团队有魂、让运营者有心的要求,坚持内容为王,把有用的、有趣的校园资讯和校园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不断丰富推送内容和形式,着力把握文、图、视频等不同宣传形式的优势,灵活运用H5、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方式,积极开展工作。

学校官方微博在报道校内资讯、故事的同时紧跟时事热点,分享转载有正能量的博文,平均每周阅读量超过50万,稳居新媒体指数周排行榜全国百强,多次跻身五十强,在发布校园信息、强化正向舆论、回应师生关切、服务师生校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官方微信坚持特色创新,电台栏目《FM1940》、街访视频栏目《途听道说》,已成为标签化的栏目,图解党代会报告、新生大数据,十佳大学生、校庆专题宣传片,重理工版《南山南》《陪“理”》度过漫长岁月特色MV等让推文形式更多,增添了粉丝阅读的趣味性。官方QQ推出的《理摆龙门阵》、官方抖音推出的校园短视频等都从不同渠道丰富了传播形式和内容。随着粉丝基数与范围的逐步扩大,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学校各大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广大师生、校友、家长获取资讯的重要平台。

五、加强互动、积极拓展官媒亲和力

重庆理工大学官方微博于2013年6月开通,现有粉丝25 000余人;官方微信公众号于2014年4月开通,现有粉丝28 000余人;官方QQ公众号于2017年3月开通,现有粉丝20 000余人;官方抖音平台于2018年9月开通,现有粉丝7 000余人。融媒体背景下的宣传,仅仅推送众多粉丝想看到的内容已无法满足其需要,而怎么样调动粉丝积极性,让粉丝参与到新媒体平台建设当中成为了值得考虑的问题。宣传工作说到底还是人与人的交流,新媒体宣传工作不能因为网络而忽略这种交互性,而要创造性地通过线上推广、线下吸引,让粉丝关注后留得住,阅读后爱得上。

增强平台服务功能。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QQ公众号都根据平台特色开设了课表、校车、成绩等师生关注的查询功能,及时推送校内通知、讲座、新闻等师生关注的实用内容,满足官媒对受众“有用”的需求。

加强平台互动功效。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QQ公众号根据平台特色开设互动性话题与粉丝线上互动,收集新闻素材,关注舆情信息;积极回复粉丝留言、评论、私信答疑解惑;主动开展线下活动,让官媒形象从线上走到线下,满足受众对官媒“有趣”的喜欢。

2016年,学校推出拟人形象,2017年“阿理”携手“小理”走下网络,走进校园受到广大师生好评。同时,结合学校特色,我们自主设计校园周边产品回馈粉丝,真正让官方平台不高冷、接地气。2017年,重庆理工大学表白墙正式运行,立足平台,帮助学子倾诉感情、发布真实准确的失物招领、拼车、寻找伙伴等信息,更是在QQ空间广受欢迎。

服务性完善、互动性加强、增强活跃度、增加曝光率。粉丝对官媒的认识多了,粉丝粘性就会增强。这样,粉丝参与新媒体平台建设才会有条件。

六、加强学习、着力保障组织生命力

信息化网络时代瞬息万变,被海量资讯滋养的受众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播时更要注重创新、注重学习,才能保障新媒体平台运营的活力和学生团队的生命力。

加强学习交流,让新媒体宣传工作用心。校党委宣传部积极组织开展“新闻学堂”培训,邀请媒体专家进校讲座。同时,学校定期开展新闻采编、摄影等培训工作,提供大量实践学习机会,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一次次的采访中、拍摄中得到历练。每年寒暑假期间,学校会积极联系人民网、新华网、华龙网等专业媒体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记者“走出去”,得到成长。

加强制度建设,让新媒体宣传工作有序。落实学生组织的值班制度、例会制度、完善学习交流机制,增加学生组织间交流学习的频次,积极合作,交叉工作。在日常推送中,学校严格遵守相关管理办法、切实根据推送制度、审核制度保证每一条消息都是及时准确的,每一条推送都是生动有趣的。

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记者对于起步早、发展快的兄弟高校加强学习,定期分享,对校内各单位公众号提高关注,把师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及时传播出去。

七、问题及努力方向

与社会媒体不同,高校新媒体平台作为区域性服务型的公号,个性化不明显,很难获得长期稳定的关注。同时,其生产内容有固定周期,很难有突破性发展。

近年来,我们虽然在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寻求突破,解决新媒体平台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新阶段也面临着新的矛盾。一是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发展已经度过了粉丝快速增长期,受众群体扩大速度开始放缓,面对受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仅靠现有成员自主创新和劳动难以满足;二是在学校官方新媒体带动下校园新媒体氛围逐渐浓厚的同时,“子新媒”泛滥,信息源变多、变散,导致粉丝分流现象严重,学校整体新媒体宣传融合度不够、聚合力不强!

针对目前学校新媒体平台发展现状,在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平台间的交融、形成新媒体工作合力,构建全校联动的校园融媒体宣传格局才能最大限度覆盖教师、学生、校友及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群体,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成立“融媒体中心”,坚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创新新媒体话语体系,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深化新媒体舆论引导,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进新媒体融合管理,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结合学校的改革发展,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八、媒体融合路上的措施

不要“物理捆绑”,要“化学反应”。不同的媒体平台之间,不同组织间的资源整合不是简单地合署办公,对外统一对内分工,而是根据各自的优缺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让有限的人力各尽其职、物力各尽其用。

我们效仿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模式,采用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发布发挥聚合效应,并运用到日常工作当中,而不是沦为“节庆厨房”“日常厨房”。

媒介载体变化是形式。媒介思维的不断发展才是内容,不是人做不好是传统的思维,要以人为本,学会抓受众的痛点,让语言有笑点,报道有亮点。

校园环境下,玩转资讯短视频,积极引导,让师生参与生产,延伸媒体触角,走大融合的发展之路,让校园媒体生态建设更加合理、健康。

融合有好处,但是执行更重要,要培养一支可靠的宣传队伍。

加强学生团队建设,完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创作热情,重视教师宣传通讯员队伍建设,让热爱宣传,懂传播规律的兼职通讯员队伍发挥更大功效,培养意见领袖,讲好重理工故事,树立典型,进行表彰,激发二级单位融合发展的活力。

猜你喜欢

公众校园微信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