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纪录片中“平民化叙事”对人性化医院品牌的建构—以《生门》为例

2020-01-08文/陈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8期
关键词:平民化医患人性化

文/陈 茜

医生这个角色被社会、 大众和媒体赋予了太多的责 任和期待,但医生是人不是 神,面对一些危重的患者, 他们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而这往往会导致医患关系趋 于紧张1。

社会和社会中的人总是 处于一种矛盾与困惑之中,作为个体的人无法摆脱这些问题,纪录片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问题所在。医疗界也有这样的困惑与矛盾,医疗纪录片《生门》,关注患者、关注医生、关注社会,立足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用“平民化叙事”的电视话语揭示医患之间最本真的状态,呈现转型期中国被撕裂的医患关系,还原中国医者“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的形象。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生命本身的价值,彰显医学的人文情怀,客观上建构了人性化的医院品牌,为大众认识真实的医疗环境提供了契机。

医疗题材纪录片《生门》概况

2016年底,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联合策划的医疗题材纪录片《生门》走进院线。700多天的摄制、80多个家庭迎接生命时的场景,让《生门》拥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人民日报》认为该片“带来了纪录片的复兴时代”2,用户对该片高口碑、零差评:剧集版纪录片《生门》开播后,52城收视率高居全国同时段第2位;网络传播综合影响力57天占据在播纪录片榜单前10,14天排名前3位。2017年,同名剧集式纪录片在东方卫视、江西卫视、爱奇艺、央视网播出。

医疗纪录片《生门》的记录主体是中青年女性,叙述目的是以“新生”与“死亡”的健康话题建构。一方面,纪录片用真实呈现和平行叙事的手法,将神秘的医院妇产科产房纳入到摄像机记录的范畴,将“生育”置换为“与死神的交易”,展现孕产妇们触目惊心的“生育战争”3;另一方面,纪录片通过“平民化叙事”积极建构“生育神话”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人性化的医院品牌。

《生门》中“平民化叙事”的表达方式

近年来,医疗题材纪录片开始由宏大叙事开始向“平民化叙事”转变。从叙事方面看,《生门》以近乎白描的手法真实记录当代中国医患的生存现状,不回避医学治疗的失败,直面残酷的死亡,真实呈现医生面对生死的“可为”与“不可为”,展现了现代人在面对生育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坚持与彷徨,掀起全社会对医学人文的探讨,引发公众对现行医疗制度与社会保险制度的反思。

选题:以人为本的主题框架

题材是纪录片立足的根基,《生门》把立足点放在“人”上,把对“人”的关注作为创作的深层次主题。创作者将镜头对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产科病房,将选题具体到医生、孕产妇及其家属身上,记录下每天发生的点点滴滴。通过真实的故事、朴实的影像,聚焦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面貌,很好地实现了平民化视角的把握。关注患者、关注医生、关注社会,将镜头对准普通人——他们生存的环境、他们对待生育的态度,同时也关注他们应对随着生产临近而产生的压力和困惑。《生门》不再回避医患之间的冲突、摩擦,向大家揭示——医学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也不是神,既表达了对转型期中国紧张医患关系的关注、对中国孕产妇的关注,也向社会展示了中国医生的担当与无奈。从平民化的角度出发,关注生命本身的价值,促进医患之间的良性互动,彰显医学人文关怀,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医患之间的紧密关联——只有尊医重卫,才能共享健康。

立意:草根情怀的民间立场

《生门》采用纯写实的手法拍摄,没有虚构的成分,被摄对象都在一段时间内生活在一个典型的空间环境——医院,它以可见方式成为纪录片真实力量的源泉。编导用一种平视的态度去捕捉个体的生存状态,再现生活的本真状态——真实时间、真实环境、真实事件,真实地为“生育之战”拼尽全力、竭尽所能的人。在这场“生育战争”里,孕产妇们如同战士一般,面对的敌人可能是金钱或时间,可能是疾病甚至死亡;生育不再是身体形态的变化,更是生存状态的改变,与每一个个体的人生理想和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死之间,有义无反顾,也有患得患失,而所有这些的立足点都是最真实的人性、最具草根情怀的民间立场。换言之,《生门》的成功在于它俯下身,真切地去记录孕产妇及其家庭情感的起伏,是这种草根情怀的民间力量在彰显着这部纪录片的人文价值。

内容:坚持客观、完整故事的呈现

从前,医院品牌宣传着重于神化、夸大和拔高医者的形象;而现在,医院品牌宣传更注重于客观、真实、准确故事的呈现。从前,医院品牌宣传只注重片段故事的截取;而现在,医院品牌宣传更注重完整故事的记录。

《生门》没有过多塑造医者的光辉形象,用近乎客观的镜头记录了当今医患关系的现状,改变了以往宣传片式的叙事,坚持客观记录的原则,使纪录片的创作回归初心。在李双双的故事里,孕育七个月的胎儿被优生科判定疑似畸形,医生从医学专业和人道主义双重角度劝李双双及其家人给未来的新生命一个机会,她说:“你要给我几天时间看一看,我不是个神,我是个人。”他们是医生,他们不是神……在面临凋零的生命面前,他们有奋力施救,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无奈。纪录片的编导坚持客观可信的叙述角度、镜头画面来呈现现实中的医生,这使得呈现出来的医者形象不再单一,而是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立体且丰满。

同时,不再只是片段故事的截取,对每一个拍摄的孕产妇及其家庭生育的故事进行了完整的记录,而事实也说明,完整的内容更受欢迎。剧集版《生门》第一集点击超1 600万,14条相关链接贡献88% 的点击量,在节目收官后,高口碑迎来更多视频用户从第一集开始“二刷”。

除了救治案例的真实呈现外,《生门》中毫不避讳地出现了好几次医患冲突事件:产妇夏勉的丈夫因妻子等候太久与医生发生口角,韩月的家属因抽血问题与医生发生肢体接触……4这些都在摄像师的镜头里给予了客观、真实、完整的呈现。

《生门》中“平民化叙事”对“人性化医院品牌”的建构

随着医疗技术的日趋成熟与普及、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活得好,必须打造有影响力的、人性化的医院品牌。

医院品牌传播之道见微——铸造人性化的医院品牌

《生门》的价值在于,它关注患者、关注医生,真诚地再现他们每个人的境遇与选择,客观塑造了一个人性化的医院品牌。一个医院的品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建构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医院的品牌是医院核心价值的体现,它能够赋予用户美好的情感、代表相应的文化,可以说,品牌传播的直接价值就在于它重新测评品牌生命的有机重量,抹去一切光环,挤出一切水分,掂量品牌的最后重量,而医院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就在于体现医学人文关怀、打造人性化的医院品牌。铸造人性化的医院品牌有利于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品牌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原始积累。

医院品牌传播之道知著——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生门》的价值还在于,它让医院的品牌宣传有了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不仅宣传了医院、科室、医生,更重要的在于引发了广泛的探讨、推动了相关医疗制度的变革、促进了全社会的进步。社会和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种矛盾与困惑之中,作为个体的人永远无法摆脱这些问题,纪录片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类发现问题强有力的途径。医疗界也有这样的矛盾与困惑,医疗纪录片《生门》可以说是一剂药。医生、患者、医疗保障制度、紧张医患关系的存在,这些是都纪录片所摆出来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人拿出更多的勇气、决心与魄力。很高兴看到我们的医疗卫生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国家行政主管单位,正在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融合的方式去正视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这体现了社会与时代的进步。

结 语

《生门》在院线、上星卫视和互联网平台播出之后,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也给医院的品牌传播带来了新思路。医院的管理者应该俯下身段,以一种更加包容和开放的胸怀去拥抱新的传播方式,在品牌传播中努力实现“医学的人文表达”,为建构“人性化的医院品牌”提供内在支撑。

猜你喜欢

平民化医患人性化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关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的教学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基于人性化的养老建筑设计分析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解读受众视域下网络剧的发展路径
“平民化”王室的吸金时代